创造,演绎精彩

来源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100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3~4年级)“阅读”部分第五条对复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有关于“复述”要求的只有这唯一的一次,不难看出,在小学中年级更应凸显复述的地位。
  复述的方式可以分为三种:简要复述、详细复述和创造性复述。详细复述是根据课文内容的顺序作连贯的叙述,低年级学生概括能力较差,多采用此方式。简要复述是根据课文内容的顺序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叙述,这种复述能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多用于中、高年级。创造性复述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的主要情节,开展合理想象,扩充课文的情节,这种复述有利于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就难易程度而言,创造性复述在一堂语文课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更难达成既定目标,因此很少有教师愿意尝试这种教学方法。而纵观中年级的语文教材中,就三年级第五和第六册中要求“讲讲这个故事”和“复述课文”的文章就有9篇之多,其中多数文本可以进行“创造性复述”。笔者就以中年级语文教材为例,浅谈创造性复述训练的几点做法。
  一、人称转化的创造
  这种复述课文是采用改变人称的方式来进行的。将原来文本中的人物,特别是主人公变换人称,如第六册中的《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文中,小骆驼是以第三人称的方式来描述的,在复述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变换为第一人称,学生在讲述的过程中,将自己想象成为一只从自卑走向自信的小骆驼,讲述起来则会更加入情入境,对于文本的人文性的教学目标则更容易达成。
  二、整合文本的创造
  对于需要复述的课文,如果教者不作取舍,不论长短,都带着学生从头到尾地复述课文。这种面面俱到的形式,加重了孩子们的课堂负担,师生身心俱,因此一旦出现有复述要求的课文则“人神共惧”。对于有些不需要全文累述的文本,教者要进行合理的取舍。如第五册中《卧薪尝胆》一文,教者可以抓住两个场景:“越王勾践万般无奈,只好派人向吴王夫差求和”以及“回国以后,越王勾践时刻不忘报仇雪恨”。将这两处重点段落进行整合,舍去其他次要内容。另外,第六册《少年王勃》一文,教者可以将文本的顺序结构改为倒叙结构:先讲述王勃写下了《滕王阁序》这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再来讲讲他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创作出来的。这样一来,既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更是对文本作了深入细致的再研读。
  三、刻画细节的创造
  细节刻画,可以是针对人物个性的细节刻画,也可以是针对场面环境的背景刻画。对于文中人物个性的刻画以一至两个关键词来进行概括,学生难以通过简单的朗读来走进人物内心,复述的过程中则会轻描淡写,不能达到文本既定的人文性目标。对于此类文本,教者可以采用抓住关键词语,在复述的同时,对文本细节进行再创造。以第六册《日月潭的传说》一文为例,第三小节的教学中,教者先引导学生将这段内容通过朗读概括成两个词——“一筹莫展”、“挺身而出”。其中,“一筹莫展”是对当时场面环境的背景描写;“挺身而出”是形容文中主人公大尖哥和水社姐人物品质的。这两个词就是两组活灵活现的生活画面,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常常可见,因此对它们并不陌生。如果要求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那是有一定困难的。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想象当时人们“一筹莫展”的样子,期间强调人物会有怎样的表情,做出怎样的动作,说些什么。学生的叙述断断续续,但教师要及时捕捉精准的信息。如“来回踱着步”、“不停地搓着手”、“皱着眉头”、“不断地唉声叹气”、“胸有成竹地说”、“拍拍胸脯”、“向前跨了一大步”等等。一些在平时积累着的零星碎片,教者只需提供一条引线,便可帮助他们捡起这些小珠子,从而穿成精美的项链。这条引线可以是一个“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训练。如此融会贯通,就将人们“一筹莫展”的样子描述得活灵活现。教学“挺身而出”这一词语时,也是同样的方法。在复述这一小节时,学生利用了生活中已有的经验,将原本概括性的描写变成了细节性的刻画,使故事更加生动、人物形象也更加饱满了。
  四、续编故事的创造
  在执教完第六册《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文后,教者可以直接带领学生一起续编这个故事。小骆驼再次遇见小红马会怎么说,怎么做呢?教者总能紧紧地抓住这一契机进行写话训练。在续写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学生无疑需要用到文中小骆驼两次遇到险境,利用自身优势脱险的过程,这正是对文本内容的最好强化,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而言之,教者必须把复述当作一个必要的教学环节和教学目标,严格要求。复述学生需要牢固掌握还没有确切掌握的知识;复述那些能促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素质的知识;复述那些今后在实践生活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提供线索、或关键词、或填空式的板书,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复述。在充分了解学生目前的词汇积累、语言表达的完整性能力的基础上,重视讨论、互相启发、集思广益。捕捉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大胆鼓励。整合教学资源,大胆取舍,删繁就简,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敢于说、乐于说。这样才能达到复述文本的教学目标。
其他文献
现在,大多数学校的班额均偏多,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给予每一名学生的关注可以说是有限的,而教师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却能逐个地判断和分析学生的习得情况。认真作业的学生能巩固学到的知识点,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及早查漏补缺。而那些不认真或根本不完成作业的学生则会沉睡在一种无效学习的状态中。如果不能尽早改正这类学生不良的作业习惯,将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久而久之,其它良好习惯的养成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教
问题情境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创建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从而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恰如其分地使用问题情境教学法,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实现师生双向交流,使课前的“预设”让位于课中的“生成”,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一、精心设计,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  1.创设悬念式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好奇和激情上完一节课。充分利用学生对所
【摘要】单词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学生不具备一定的单词基础,那么,很难过渡到句子、段落、篇章的学习。由此可知,单词在英语教学中所占据的分量是非常重的。传统英语课堂教学中,很多英语教师利用机械式的教读、教写的方法教授单词,学生很难提起学习的兴趣。即使学生有了学习单词的兴趣,但最终因枯燥式的教法而导致很快忘却所学习过的单词。因此,小学英语单词教学应力图做到声声有情,词词
古老的汉字,承载着几千年来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文化的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具有对祖国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感,逐渐培养孩子对母语的爱,对汉字的情。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识字目标中明确提出:“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提出在学生学习母语的初始阶段,就要激发学生学汉字的兴趣。然而,现实的教学现状却不尽人意:识字教学单调乏味,机械识字现象普遍存在,学生作业中错别字现
有效教学,当然强调的是教学效果,一般来讲包括效率和效益两个方面。也就是,小学英语教学首先应该是有效率的课,在此基础上,我们更应该追求英语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只有追求这两个“效”字,才算是真正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笔者认为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教学目标,小学英语课堂明确的追求  我们知道,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所追求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一、背景资料  教务主任一个电话打来:“我们班有个男生老是想回家,刚开学才几天父母都来几次了,就不想住在学校,家长又来了,你看看你能不能和他谈谈。”“好,你让他们过来吧。”案例的主人公达达和他的父母走进了心理咨询室。  达达,情绪低落,不说话。父母一脸无奈的说:“不住宿我们也没时间接送,住到校外也没人陪啊,人家孩子能适应你怎么不行呢?”父母有怨气和责怪。“这样,我想和他单独聊聊,你们先到外面转转。
英语对孩子来说,既神秘又有吸引力,但不可否认,学习英语又是一项很艰苦的活动。孩子年龄小,缺乏自制能力,仅靠他们自己是很难完成学习任务的。这就要求家长同教师紧密配合,完成家长应该完成的任务,在培养孩子学习兴趣、完成作业方面,家长与教师的任务是一致的、共同的;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在督促、辅导孩子学习课程方面,家长比教师的作用更重要。那么,家长应该怎样才能帮助孩子学习英语呢?  一、摆正心态,正确认识自
【摘 要】 语文学科是开启学生系统学习生涯的敲门砖,是丰富人们交流、增进个人涵养的必备基础,语感培养已经成为了新课程提出的语文教学新要求。简单来说,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悟能力,掌握好语感能力,不但能够提升学习语文的兴趣,还能够第一时间辅助吸收语言文字中的知识点,提升语文素养。对低年级学生的语感培养需要避免公式化的步骤,引入更实际的方法。  【关键词】 低年级语文;语感培养;教学途径  语文科
【摘 要】 人本的、诗意的、智慧的、创造的中国画教学,应该把课堂的主席台还给学生。用平等、民主、和谐来组成师生学习共同体,让学生去积极参与研究,生成新的经验,在随性的涂抹游戏中体味彩墨对视觉的冲击,在写意的表现中发展个性,开发智慧,感化心灵。才能让儿童在彩墨画传承与创新中快乐成长,谱一曲新国画童谣。  【关键词】 彩墨画;教学;改革  随着国画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近出现的少儿彩墨画则扩宽了中国画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从改变学生学习意识、纠正学生学习习惯做起,更重要的是激发兴趣。初中学生作为系统英语学习的初入门者,更需要正确的学习方法的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强加,只能牵引。关注学生心理、敢于创新教学手段是教学实施的关键点。  一、灌输学生课堂主体意识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前提  新课程提出的“教师作为教学引导,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是贯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中心思想。学生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