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百合也有春天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adbookm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心理学上通常把“惹事”儿童在身体和言语两方面蓄意损害别人的行为称为攻击性行为。一个心存爱意的孩子是不会无端伤害别人的。怎样才能使带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由暴躁变得温和、由孤立变得合群、由冷漠变得热情?本文拟从成因和矫正策略两个层面对儿童攻击性行为进行浅显的探讨。
  关键词:儿童;攻击性行为;成因;矫正
  中图分类号:G62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1-008-2个案姓名:小A性别:男年龄:13岁(六年级)
  一、个案背景综述
  早就听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然而,理想与现实有时不一定合拍,教育真是万能的吗?我们在讨论小A时经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说实话,在来××乡之前(笔者曾赴××乡中心小学支教),我也曾设想过种种艰难,特别是对孩子的整体素质,并没有敢做过高的估计,但即便这样,小A这个孩子这般调皮和顽劣,还是在我的意料之外。在××乡中心小学的师生眼中,小A几乎成了逃课旷学、目无校纪、顶撞师长、寻衅闹事等等坏形象的代名词。坦率地说,小A行为上比较放纵,他很不和顺,攻击性很强,经常欺负比他小的同学,挑衅比他大的同学,甚至还谩骂教师和其他成人。上课时他时不时说一些脏话或是在邻座的同学身上挥几拳、踢几脚,要不就索性上讲台和教师“同台演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该怎么办?小学六年,说他劣迹斑斑,实在是不为过。因此,现在只要在××乡中心小学一提到小A,肯定是同学怕、教师厌、家长恨,但是,真的面对学校领导的严词斥责和派出所民警的审查盘问时,经常“惹事儿”的小A表现出的那种鄙夷不屑、“视死如归”的神态又令人无可奈何。毕竟,他还是一个未成年人,确切地讲,他才是一个儿童,尽管他的心理年龄也许要比生理年龄大许多。
  二、个案行为分析
  心理学上通常把小A这类“惹事”儿童的行为称为攻击性行为,即在身体和言语两方面蓄意损害别人的行为。
  通过与小A的同班同学、历任老师及其家长的数次交流,再来分析本例中以小A为典型代表的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成因,我认为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环境不和谐
  人们常说,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显而易见,家庭教育环境和父母自身素质对儿童的成长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影响。
  (1)遗传因素不佳
  我们通常认为,感情上有破裂的家庭、父母教育观点不一致的家庭、父母吵架时用拳头解决问题的家庭或父母自身心理有缺陷的家庭,往往会促使孩子引发攻击性行为。
  据调查,小A所在的家庭并不和睦,他妈妈是个脾气火爆的人,邻居也反映,小A的妈妈似乎不会心平气和地讲话,骂大人、骂小孩是家常便饭。大多数时候,都是听见她一个人在骂,有的时候也会听见孩子跟她吵,然后她就打孩子。看来,这个暴躁的母亲不但将自己的暴躁传给了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又以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在小A的潜意识中,攻击、发泄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
  (2)教育方法欠妥
  像小A的妈妈那样,整天对孩子吵吵嚷嚷,采取的教育方法是不问青红皂白的打骂,从不静下心来与孩子好好地谈一谈应该怎么看待问题,从不知道教孩子明辨是非曲直并掌握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简单粗暴和动辄使用武力就是她的策略。对此,小A定会感到心理压抑,从而需要宣泄,这样就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但随之产生的后果便是被斥责甚至痛打,为了保护自己脆弱的自尊,他采取更严重的攻击性行为也就不难理解了。
  此外,有的父母怕孩子在校受欺负,经常采用告诫孩子“别人打你,你就打他,咱不能让人欺负”的教育方法,这也会无形中扭曲孩子对事物的判断力,暗示并强化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2.学校教育有偏差
  与小A作了几次长谈,听了他的想法,再联系学校老师对他的反映,不难发现,学校教育与小A目前的状况也有一定的关系。
  由于小A劣迹太深、“声名”太响,学校的部分老师对他已经有了思维定势,即便有时他有点理也不会得到老师的理解和承认,久而久之,他就失望沮丧、自暴自弃了。实验部的老师也曾尝试过情感教育,虽然初始有一定效果,但时间一长就不管用了,他把老师的苦口婆心看成是一种软弱,是对他的放纵和无奈,从而变本加厉地胡作非为。而学校领导对他显然也没有很有效的办法,小A“成熟”地意识到现在都要求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在小学阶段,学校是不能随便把他开除的。有时学校实在迫于无奈,就用派出所来吓唬他,可小A的妈妈一得到这个消息,就立刻赶到学校指手画脚、兴师问罪,维护所谓的颜面。经这样一折腾,小A还惧怕什么?到下一回,派出所对他也不具有威慑力了。真不知道这是学校教育的失败,还是家庭教育的悲哀?
  当然,如果我们的目光不锁定在小A一人身上,探究也不拘囿于这一特定案例的话,我们不难发现,在当前学校教育中,有的老师随意斥责学生,又不允许其申辩;在学生犯错误时,口不择言地指责或当众羞辱学生;或把学生一时的错误无限夸大,挂在嘴边随时提起,不尊重学生,讓其感到内心压抑等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采取攻击性行为来寻求心理的宽慰和平衡。
  3.社会媒介显误导
  我们这里所说的社会环境主要指电视、电影等音像制品所传播的暴力信息对儿童,特别是对男孩的负面影响。有关的心理实验研究证明,攻击性反应可以通过模仿而习得。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特别是男孩,非常喜欢模仿英雄,电影、电视等媒体中为之提供诸多个性鲜明、“所向无敌”、“打遍天下无敌手”的人物。为了能成为这样的英雄,他们往往从衣着到言行举止都刻意模仿剧中人,特别是在当今文学创作尤其是影视剧作极少为儿童写东西的现实情况下,良莠不齐的文艺作品中不加掩饰的血腥和暴力宣传也给小学生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由于小学生生理和心理年龄均不成熟,他们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荣誉感,因此,对于某些影视作品中带有血腥和暴力色彩的所谓英雄,他们会不加辨别地予以吸收,进行模仿,从而诱发攻击性行为。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审视小A这个案例。据同学和家长反映,小A特别喜欢看武侠片,不管是大陆的、港台的,还是国外的,只要是精彩的格斗,他就着迷;只要戴墨镜、披黑风衣、穿黑靴子的“老大”一出场,他就兴奋。在他身上,有一种盲目的“英雄崇拜”观,他需要通过攻击性行为来显示自己在同学中的“老大”地位。有的老师说“小A有黑道人物的雏形,如果没有奇迹出现的话,也许一切都会像人们所预料的而又不愿意看到的方向发展。”现在看来,这种担忧并不是杞人忧天,有时,掉入某个深渊真的只是一步而已,因为他已经处于悬崖边上了。
  4.自身因素存弊端
  据我们了解,小A刚入学的时候,个头较小,在与同学的争执中,他经常吃亏。到了三、四年级,在父母的影响下,他开始变被动为主动,动不动就为了一点小事对同学拳脚相加。有时,面对比自己身材威猛的高年级同学,他实在打不过就耍蛮横,身旁有什么东西不管三七二十一捡起来就砸。几次一来,连高年级的同学都对他畏而远之,低年级的同学更是避之惟恐不及。从一次次的“战斗”中,他找到了一种良好的自我感觉,以至于打架成了他的家常便饭,日子一久便形成了攻击性人格,谁招惹我,我就打谁!
  此外,从儿童的性格和气质类型上来看,我想小A不是胆汁质就是多血质,因为这两种气质类型的儿童攻击性较强。
  三、个案转化策略
  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带有炫耀身体优势、证明和显示个人“权力”的意思,基本属于工具性攻击行为,与成人中存在的敌对性攻击行为是有区别的,但它们仍属于不良行为。对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不能轻视,它有可能是引发学校暴力行为的“定时炸弹”,同时,学生的一般性攻击行为如果不加以重视,长大后就会出现严重的社会适应困难和行为障碍,因此要对之进行行为矫正。那么怎样帮助儿童矫正这种暴燥的带有攻击性的性格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引导孩子进行移情换位
  让孩子认识到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人格需要互相尊重,区区小事就大发雷霆或动用武力,这是侮辱他人人格的行为表现。一个不懂得尊重别人的人,也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相反还会受到别人的鄙弃。一个人若是到了人见人烦、人见人躲的地步,就是完全失去了别人的认同与信任,迷茫地游离于群体之外,这样的结果是很可悲的。
  2.增强学校生活的吸引力
  一般来说,在学校里有存在感并得到普遍认同的学生通常不会产生攻击性行为。教师要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现和受人关注的需要,从而为学生创造和提供相应的机会。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多数身体健壮、精力旺盛,让他们承担一些有一定难度并且受人关注的工作,如打扫卫生、整理教室、搬运书刊等等,使他们的精力用于正当渠道,这样既可以减少他们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可能,又能够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起到正向促进作用。
  3.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作为家长,要尽量给孩子营造出和谐宽松的家庭氛围,夫妻之间少些指责、多些尊重,互敬互爱,以减少不良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事实证明,只有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孩子才会形成良好的性格特质。
  此外,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要给孩子充分的尊重,并用优秀的榜样引导教育他们。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言:“孩子是父母一步步地引入社会的,希望我们的父母努力以自己的模范言行为孩子们编写一部出色的教科书。”
  4.彰显大众传媒的正面影响
  由于青少年自身修养不足,认识事物的能力有限,以武打为主旋律的电影、电视剧最容易使他们为自己树立错误的“英雄模板”,并且在生活中时时处处加以效仿,导致攻击性行为的大量增加。所以家长要尽量控制和选择孩子收看电视的内容,使之远离那些不良的影响。当然,我们的意思并不是说不看电视,而是要做到所看有益,我们建议家长或教师能与孩子约定时间共看电视,看后一起讨论,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英雄觀”,从而最大限度地体现大众传媒的正面引导作用。
  给孩子尽情的抚爱吧!只有真诚的抚爱和心灵的温暖才能驱走由于种种原因聚集起来的寒气,才能使带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由暴燥变得温和、由孤立变得合群、由冷漠变得热情。一个心存爱意的孩子是不会无端伤害别人的。为了下一代的幸福和快乐,为了祖国更美好的明天,让我们一起关注孩子的成长,帮助他们恢复原始的纯真与无邪,从而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创造辉煌似锦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林正文.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刘畅.教养方式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研究综述.基础教育研究,2012(09).
其他文献
摘 要: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过程,已经成为不同层次数学教育重要内容。本文从如下几个方面论述:导入过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并从中提炼数学方法;探索过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并从中体验探索研究的实际意义所在;拓展过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应用研讨,深化学习内容中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数学生活化;
摘 要:教学反思对改造和提升教师的教学经验具有重要的意义:反思课前备课,让我们的备课更充分;边教边反思,让我们课堂教学更完美;教学后反思——让我们的教学更有效;教学反思伴我成熟。  关键词:教学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7-013-1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教育专家的专业
摘 要:教师们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渐渐疏远了板书。而传统的板书是最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是教师最普遍的教学行为,也是教学技术中的“常规武器”,其作用不可忽略。  关键词:板书;语文;作用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4-090-1  一、板书的简洁性浓缩了课文内容  课堂板书有利于学生正确地认识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巩固学生记忆,有利于提
东汉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展开激战。两军实力相差悬殊,袁军数倍于曹军,曹操部将大多认为袁军不可战胜。但曹操最终以少胜多,大败袁军。袁绍弃军逃跑,全部的辎重物资、图册兵藏被曹军缴获。  在清点战利品时,曹操的一名心腹发现了许多书信。这名心腹拆开其中一封,看了几眼,立刻脸色大变。他把所有书信收齐封好,然后抱着信件去向曹操汇报:“主公,这些都是袁绍与人来往的密函!”曹操接过信件,拆开看过几封后,对心
自然界中黑色的花朵极其稀少,科学家对4000余种花进行统计,发现只有8种是黑色的,所以黑花往往特别名贵。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这其中的奥秘还要从太阳光说起。太阳光是由7种色光组成的,其波长长短不一,所含热量也不同,花的组织,尤其是花瓣,一般都较柔嫩,易受高温伤害。  自然界中的红、橙、黄色花较多。它们能反射阳光中含热量较多的 红、橙、黄色,不致引起灼伤,有自我保护作用。而黑色花能吸收全部的光波,在阳
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节是华人传统的节日之一,象征着团圆。先来听听中秋节的故事吧。  农历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3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纷纷效仿,在中秋时节赏月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了民间。  与中秋节有关的传说有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和朱元璋月饼起义等版本,其中又以嫦娥奔月流传最广。  嫦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中,语文教师从背景回溯、名家评点、知识聚合、原文呈现四个方面灵活运用拓展资料,深化文本解读,不仅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课堂;文本阅读;拓展资料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7-082-1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中,语文课文不是一篇篇封闭狭隘的阅读材料,教师在尊重文本、
摘 要:文化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学校办学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更是不断满足师生多元化发展的一种内在需要。本文通过挖掘“阳光”校园文化,构建“阳光”课堂文化,开展“阳光”校园活动,不断提升学校办学品位,丰富学校内涵建设,让全体师生在富有文化气息的校园生活中茁壮成长。  关键词:阳光教育;校园文化;学校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
【摘要】语言知识的学习必然是伴随着对文化、生活、风俗、宗教等多种社会背景的知识学习,全球化速度的不断加快,促使人們的交流变得更加具有广泛意义,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传授语言知识,要更加注重跨文化交际内涵,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语言知识,从而不断提升学习兴趣,增强沟通能力,提升对文化认知能力。  【关键词】大学英语 跨文化传播 教学模式  我们所讲的跨文化传播就是让学生能够在不同的视野、不同的角度中
摘要:笔者通过一个班两次体育课的教学对比,描述分析了体育教师戴着“有色眼镜”进行不同预设和教学所带来的失败和成功,并进行思考。  关键词:案例;课前预设;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7-056-2“二(3)班的体育课终于结束了!”心里正暗舒一口气时,就听到这个班的小班长许玮(化名)颤微微地问道:“郑老师,我们班今天的表现能得几分啊?”我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