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点深探:从有效构想到有效发展

来源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fm98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课堂必须采用“定点深探”式的教学——将每一个教学构想推向纵深,实现“一处一得,一练一得”,使学生有实实在在的精神成长和语言发展。精选重构教学内容,为定点深探释放出时间;关注学情,适时调整,是定点深探的根本方法;把准时机,精巧示范,是定点深探的底线保障。
  关键词:定点深探;内容重构;学情关注;精巧示范;有效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6-0027-02
  
  语文教师的教学智慧,不仅体现在具有高超的教学设计能力,更应当体现在具有高超的“课堂执行能力”:应以从容不迫的信心和无痕的教学机智,将每一个预设或随机生成的教学构想推向纵深,引领学生进行深度的探寻,获取明晰的知识,形成具体的技能,悟得精准的价值观念,真正收到该教学构想应有的语文功效,彰显课改理念的现实生产力和教学成果。
  下面是对集体备课、两位老师分别执教的人教版《渔夫的故事》中相同教学板块的教学片段的对比评析,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
  [片段一]甲老师执教
  师: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默读课文,有少数学生仍轻声读。)
  师:(大多数学生都举手了)谁来说一说?
  生1: 课文是讲渔夫在打鱼时捞了上来一只胆瓶,他打开瓶子救了魔鬼一命,魔鬼却要杀死渔夫,渔夫用智慧将魔鬼又骗进胆瓶,将瓶子扔回大海。
  师:说得好。下面请大家根据生1的话,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自然段,将课文分成四个部分。
  [片段二]乙老师执教
  师:看来生字的障碍已扫除了。下面,老师请大家快速地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默读课文,老师纠正默读张嘴的同学。片刻,就有个别同学举手。)
  师:读完的同学请认真想一想,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呢?先默默地在心里说几遍,觉得自己有把握说得准确、简练、有条理时,再举手交流。
  师:(大多数学生都举手了)谁来说一说?
  生1:我觉得这个故事是讲渔夫在无意间把魔鬼住着的胆瓶捞了上来,而他救了魔鬼一命,魔鬼却恩将仇报,然后,最后还是渔夫以他的智慧压制住了魔鬼的妖气。(教师板书:捞、救、恩将仇报、智慧、压制)
  师:老师觉得你的“我觉得”这三个字说得非常好,说话就应该有自己的见解。你说得不错,请你再说一遍,其他同学仔细听,想想有什么地方需要再补充或修改的。
  生1:这个故事是讲渔夫在无意间……
  生2:我认为“把魔鬼住着的胆瓶捞了上来”要改成“把关着魔鬼的胆瓶捞上来”。魔鬼是因作恶多端而被所罗门派人捉来强行塞进去的,用“关”更准确。
  生3:我认为在“恩将仇报”后,必须加上“要杀死渔夫”五个字,这样才说得更明白些。“然后”这个词可以去掉,这里用不上。
  生4:我觉得把“而他救了魔鬼一命”说成“他打开瓶子救了魔鬼一命”更好,而字应该去掉。
  师:说得好,这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没有转折关系。
  生5:我觉得最后一句话说得不够明白,可这样说:渔夫以他的智慧将魔鬼重新关进胆瓶,压制住了魔鬼的妖气。
  师:刚才四位同学说得都很有道理。(对生1)来,你再根据刚才他们的建议,重新说一遍。
  师:这次说得更明白,更准确了。来,我们一起说一说(师领着学生顺着板书概括故事内容)。
  评析与思考:
  上述两个同构教学片段的预设意义是让学生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概括出故事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渔夫和魔鬼的形象。这个过程既有“养成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培养,又有“培养学生准确把握文章主体内容”的思维和语言能力的训练。片段一中,甲老师的教学处理显得比较仓促、肤浅,满足于某一位学生所呈现出来的表层化的“读得懂”“说得出”,忽视了其他学生的交流与表达,忽视了语言的斟酌与锤炼。乙老师则始终关注着学生的课堂状态,运用直接纠正和间接语言暗示的手段,要求和引导学生真正默读,深入思考。教师在肯定生1“有自己的见解”的同时,巧妙地变换了交流的手段和方式,引导全体学生对生1的表述进行评点和修正;从而,既调动了全体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又暗地里给他们一个展示自己默读思考成果的平台,将他们的目光再度引领到对文本的阅读、归纳、比照、提炼中去。这不仅是一次思维的训练,更是一次语言的建构与训练。
  很多时候,当我们按照预设的教案组织教学时,总觉得我们的课堂环节更迭频繁,行色匆匆,“似乎什么都教了,好像又什么都没有着力地教(薛法根老师语)”。这样的教学,当然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如何走出这样的困境,应引领学生对精选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度探寻,着力地教,真实地学,高效地练。
  ——本义厘定:明晰深度探寻的内涵。阅读教学中所倡导的深度探寻,即就是过去所说的“一处一得,一练一得”:教师通过有序有效组织引导,把学生的思维带到我们所预设的某一个教学内容领域。学生通过朗读揣摩、比较综合、听说书写等手段,获得一定的知识,形成一项能力,领会一种思想情感。深度探寻具有明确的知识内容和能力目标,具有明晰的操作思路和充分的教学准备。面对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意外,教师要坚定信念,耐心等待,并适时地进行反复、迂回、变通,直至达到预定的情智目标。小学阅读教学中的深度探寻具有丰富的内涵,不仅仅局限于对课文所透露的人生哲理、态度价值、人文信息等个性化的解读,不等同于由文本为起点“向着文学甚至文化的更深处漫溯”,更不等同于“诗化”、“哲学化”的纯粹思想道德意义的解析对话。它可以是一次生字的抄写,一个关键词语的解释,一种句式的模仿说写,一次课文内容的复述,一次段落的背诵;还可以是统摄全文的一个重点问题答案的归纳,段落大意的概括与修正,主要内容的提炼和修改等,巨细均可,依文而定,据学而夺。
  ——内容重构:释放深度探寻的时空。每一篇课文,都有独特的阅读价值和教学价值,都会在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拥有鲜明特征。教师作为阅读教学的组织者,要反复地对教材进行思辨和研究,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度开发,找出课文的问题聚焦点、情节空白点、拓展生发点、价值取向争议点、表达形式相似点,通过提炼、整合、剪接、重组等手段,构建几个重点教学内容板块;还特别要善于发现文本语言的表现特色,找出“最具代表性的那一处”,预设周密的研读品味、模仿说写计划,举一反三,为学生自能地深度感悟“具体情境中选用最恰当的言语表现形式”留足思考的时间。内容的重构,让课堂完整有序而不零碎杂乱,重点内容才能因独立突出而常驻学生的记忆之中,才不至于被频繁的对话碎片所湮没;时间的充裕,使得学生在预设的自读体悟、对话辩论、模拟练笔时,可以从容不迫,反复斟酌,步步深究,直至达到理想的言语增值效果。
  ——学情关注:消融深度探寻的障碍。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什么?是以人为本,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阅读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备课时关注学情,才能使教学设计贴近学生的智力水平、生活经验、阅读视野、语言成长度,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爱读文,善思考,可对话,能表达,有收获。课堂教学中关注学情,就是要摒弃排练过场的思想,如同前文中的乙老师那般,认真观察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状态,善于倾听学生的对话交流,从中捕捉学生思想和思维的即时状况,准确把握学生在经验缺乏、语言缺失、思维缺位等方面的信息,因学而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或增补信息,唤醒经验;或另辟蹊径,迂回前行;或再设阶梯,拾级而上,精心架设文本内容、生活(阅读)经验、语言表达三者之间的桥梁,消融典范语言、鲜活语言内化、迁移的障碍。这样,就使学生的思想有了坚实的根基,对话有了丰富的土壤,表达有了稳实的平台,而自能实现我们所期待的言语生命的个性成长。
  ——精巧示范:架设深度探寻的云梯。阅读教学中,倡导学生自主探究、自读体悟,绝非意味着教师应该放弃引领示范的职责。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示范朗读、示范说写,能直抵学生的心灵,直接给学生鲜活的范例,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上述列举的片段二中,教师引导学生对生1所提供的故事梗概进行评析和修正,就是一种无痕的过程性示范;带领全体学生依照板书集体叙说故事梗概,是一种传承性质的积累性示范。因此,当我们发现学生的课堂表现还不能达到教师所期待的境界时,特别是当学生经教师点拨,仍旧迂回在要义核心周边而不能切中要害时,教师不妨干脆捅破其的外膜,将学生对话之精华予以提炼和延伸,把最佳的答案呈现给学生,告诉学生。告诉,也是一种方法。此刻的学生,一定会有一种顿悟。这种顿悟,是经过思想炼狱后的豁然开朗,是刻骨铭心的,能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一种比较深刻的语言经验模式,初步构建起一种语言解读与自由表达的心理机制,为以后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心理准备和经验基础。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
  【责任编辑 王开贵】
其他文献
20世纪90年代初期,王绍光等学者将“国家能力”概念介绍到国内,并用于对我国政治问题的研究。①国家治理状况取决于基础性国家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以经济发展为例,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不变价计算比1978年增长33.5倍,年均增长95%,平均每8年翻一番”,②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强大的综合国力构成国家善治的必要条件。将国力增强转化
〔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1)09-0026-08  “自然”既被视为老子哲学的核心观念或“中心价值”,备受历代学者的关注也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近年来,学界关于老子“自然”观念的研究可谓荦荦大观,着實有力地推进着我们对“自然”之理论内涵与思想史流变的深入理解。目前来看,这些成果大致可区分为如下两种主要诠释进路:  进路1:“自然”是“万物
关键词:小学数学;德育;世界现;人生观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11-0062-01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德育的渗透迫在眉睫。但真正的德育不是孤立地在课堂上进行,它应渗透在学校一切活动之中。所以,作为一
内容提要本文以敦煌蒙书为中心,主要探讨了蒙书的概念起源、演变和争论,认为“蒙书”概念形成于唐宋之际,主要面向童蒙(适龄儿童及部分少年),家训则主要面向包括少年儿童在内的整个家族成员,类书则不分年龄对象。蒙书主要着眼于儿童,强调启蒙功能;家训着眼于全体家族成员,重在训诫;类书不分读者年龄、身份,注重编撰方式。敦煌蒙书的认定应采用蒙书的广义概念,通过多种相关方式来判定。笔者认为敦煌本《太公家教》等“四
我后悔了,相信每个人在成长中都有过这样的想法。可在人生之路上一旦做出了选择,就只能向前走,再也无法回头。  这么多年来,一个人经历了很多的事情。其中自然也有很多的无奈与残酷,可我始终都没有放弃过希望。因为我每次在感到绝望的时候,都会告诉自己:哭一哭,笑一笑,生活没有什么大不了,黑夜即将变成白天。就像《不二情书》里汤唯所说:“暗透了,才能看到光。”一次又一次,我就这样告诉自己,我不能放弃希望,更不能
摘要:语文教学是一个多元化的过程,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是教学的重点,素质教育的宗旨就是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并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在语文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很重要的措施是因材施教,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注意因材施教,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只有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生作业、课内外指导、测评等方面体现层次性,才能不断提高教学实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
摘要:纠错是一门艺术。教师不但要传授给学生文化知识,而且要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用“爱育”引导他们走出迷惘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对学生诚挚的爱,本身就是一种崇高的教育。  关键词:赏识;爱育;批评艺术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8)03-0015-02    一、引言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但要传授给学生文化知识,而且要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
Lights, mirrors, action! Scientists are developing smart contact lenses embedded with miniscule mirrors that can magnify your vision by almost three times.   The 1.55mm-thick lenses incorporate a thi
内容提要 朱子视“忠恕一贯”章为《论语》第一章,“一以贯之”为圣门末后亲传密旨。他以理一分殊诠解“忠恕一贯”, 并与“一以贯之”比较,阐释了儒学的本体、功夫关系,剖析了忠恕说的三层含义,批判无本的浙东功利之说、舍末的陆象山心学、禅学。朱子对“忠恕一贯”的认识历经一长期演进过程,体现为对二程说的消化。对“忠恕一贯”章的诠解在朱子经典诠释中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对整个《论语》诠释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
关键词:自主合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成因素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6-0053-01    “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应作为一种有生气的灵动的生命体,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