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场景品细节 多个角度悟深情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想象文中描写的场景和细节,感受慈母情深。
  2.体会“反复”的表达效果。
  3.能联系活实际,写出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
  【教学过程】
  一、把握整体内容,梳理故事场景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慈母情深》,还记得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场景吗?
  师:这一个一个的场景,感人至深。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作家梁晓声的笔触,走进那些感人的细节和场景,去体会慈母情深。
  【设计意图:从整体入手,回顾场景,体现了第一课时、第二课时之间的衔接。】
  二、聚焦反复表达,感受慈母情深
  1.出示学习活动
  默读课文第5~38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这几个场景,用“----”勾画感受深刻的词句并简单批注,合作完成表格。
  2.全班交流反馈
  (1)体会厂房环境恶劣,初悟反复表达效果。
  请生读这段话,其他学生想象这个场景,来谈谈感受。
  预设:
  生:我感受到了厂房空间很低矮,而且墙壁都是潮湿的,感觉很压抑。而且只有不足两百平米的地方放着七八十台缝纫机,实在是太挤了。
  生: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母亲多么的炎热呀,头顶还顶着七八十台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母亲怎能受得住呢?
  生:母亲工作的厂房非常吵,耳朵都要被震聋了。
  师:同学们,你们真会读书,通过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边读边想象场景等方法,感受到了母亲工作地方的恶劣。
  师:这段话出现了很多的“七八十”,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预设:从“七八十台”中我读出了拥挤、忙碌、炎热、声音大。
  (学生交流后并带着这样的感受读)
  想象场景朗读:昨天的母亲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带着这样的感受读。
  师:我们刚刚就这样读着,品着,老师有疑问了,我们写文章不是要讲究语言的干净,作者为什么如此近距离的重复?
  师: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这种写法叫反复。这样写更加突出条件多么艰苦,环境多么恶劣。
  (2)揣摩反复表达方式,品味母亲艰辛。
  师:在你勾画的句子里,还有没有用到反复这种写法的?请你找出反复的短语。
  师:从这三个“我的母亲”中你又读出了什么?联系上下文谈感受。
  预设:“我”感受到了母亲的艰辛、劳累。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边读边想画面来读。
  预设:“我”仿佛看到了母亲那瘦弱的身体、疲倦的脸、疲惫的眼睛,还在那恶劣的环境下坚持工作。
  师:是呀,明明可以用一个“我的母亲”就行了,为什么要反复出现三个“我的母亲”,你现在明白了吗?
  师:直起身,转过头,仅仅一瞬间的动作,通过语言的反复,仿佛电影中的慢镜头,拉近、放大,让母亲的形象定格,充分表达了“我”的震惊和对母亲的深情。这就是反复的表达效果。
  师:还有一处反复的句子,你找到了吗?
  出示句子: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师:哪个词语运用了反复?
  师:从四个“立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通过反复,突出刻画了母亲工作的时间紧、节奏快,把瞬间的画面定格成难忘的记忆,也深情地表达了“我”的心疼与感动。
  (师呈现三次反复,集中出示三个段落,形成视觉冲击。)
  师:作者就是这样,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反复,描写不同的场景,刻画了一个忙碌、疲惫、艰辛的母亲。把我们的这种感受送入朗读中。
  【设计意图:边读边想象场景和细节,初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抓三处反复,给我们带来的表达效果,相机点拨引导深入,关注到了对文本特质的深刻解读。】
  三、研读课文细节,品悟慈母情深
  师:学生们,刚刚我们从这些场景感受到母亲的工作环境的恶劣和工作的艰辛、忙碌等,现在让我们回到课题,慈母情深究竟深在哪里?
  出示学习活动:
  默读课文,并思考:“慈母情深” 体现在哪儿?在相关的细节圈画,批注。
  预设:
  交流1:“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引导:从哪里感受到慈母情深的?揉得皱皱,舍不得花;龟裂,手都做破了。母親依然把钱给了“我”。
  交流2:“‘你看你妈这是在怎么挣钱?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母亲却已将钱塞进我手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引导:“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我”忍心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小结:作者通过一个个细节,刻画了母亲的艰辛和给钱买书的毫不犹豫,让我们看到了母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
  引导:同学们,这慈母情深就在这“震耳欲聋的噪声”里,这慈母情深就在这“疲惫不堪的身体”里,这慈母情深就在这“毫不犹豫的一塞”里,读课题。所以作者有这样的感受:
  出示句子:
  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一个大人了。
  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师:从哪些细节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已经长大了,并勾画相关的句子。
  预设:之前找母亲要钱,再到不想要钱,到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我”懂得了回报母亲、学会感恩,这也是慈母情深。
  师:你真会发现,不仅发现母亲对儿子的深情,还发现了儿子对母亲的深情。了不起!
  师:梁晓声为什么鼻子一酸?
  师:看到母亲在压抑的厂房里,瘦弱疲惫的母亲争分夺秒地忙碌着,为了省钱连早饭都舍不得吃,却毫不犹豫地给儿子买书,满足儿子的愿望,这真是慈母情深。
  师:所以当梁晓声的小说发表的时候,他这样写道(出示):“我忘不了我的小说第一次被印成铅字那份儿喜悦。真是的,我想我该喜悦,却没怎么喜悦。避开人我躲在一个地方哭了,那一时刻我最想我的母亲……”
  出示:我发现,写作有时候就是为了表达深情。
  师:真情,总是这样打动人心,让你忍不住鼻子发酸,眼睛湿润。有没有谁让你鼻子一酸的时刻呢?开始写下来吧。
  【设计意图:在关注场景和细节蕴含情感的基础上,回到课题“慈母情深”,深入解读,依据学情,引导学生不断发现,层层深入,发展思维。】
  【设计总意图】
  一是如何精准定位目标?统编本教材的使用,一线教师对精读课文“教什么”的把握基本没问题,都是围绕“语文要素、课后思考题、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等教材提供的显性信息而教的,但是几篇精读课文之间,各自在落实“语文要素”所承担的功能是什么,各自需教到什么程度,几篇精读课文之间有什么层次、逻辑关系,大多定位不准。
  《慈母情深》(统编本五年级上册)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舐犊之情,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在教学中应理解编排意图,将语文要素与解读文本结合起来找准文本的教学价值,结合学生真实的阅读感受与困惑达成语文要素的训练要求。
  二是如何开发次级目标?比如本单元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怎么让学生深刻体会文本中描写的场景、细节?我设计了三个学习活动,让学生从中学会:(1)想象文中描写的场景和细节,感受“慈母情深”。(2)体会“反复”的表达效果。(3)能联系活实际,写出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
  (作者单位:重庆市巫山县大昌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父亲的菜园》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笔者主要引导学生品读描写父亲动作的相关词句,让学生体会到父亲的执着与勤劳。为什么这样选择,是由于在写作中,动作描写对勾勒人物形象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也是不可或缺的。而文中父亲的优秀品质正是通过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来体现的。聚焦动作,细细品味,切己体验,父亲的形象自然就会在课堂中高大起来。习得用外在动作表现人物内在品质的写法,也会水到渠成了。
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许多赛课活动、公开课活动都是以习作教学为主题,也引起了一线教师对当下习作教学的积极反思与不断尝试,尤其是之前无人问津的习作评讲。但是,评价或是重视对习作修改兴趣的激发,却常常有头无尾,不重视习作评讲后的延展;或是重视对佳作和精彩片段的表扬与赏析,却常常止步于赏析,对习作的后进生帮助不大;还有就是习作评讲贪多求全,束缚学生修改时的想法,没有做到一课一得。  基于上述习作评讲中
阅读的材料是夯实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载体。阅读需要有文体思维,不同的文体所需要匹配的认知思维也是完全不同的。小说作为中高年级教材中的重要体裁,有着鲜明的特点。教师应该抓住小说的情节、人物和环境三大核心要素,丰富学生对这一类文体阅读的素养积淀。笔者就以经典小说《少年王冕》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一、梳理罗列,在把握文本情节中培养结构性思维  结构性思维就是以实物结构为思维对象,以
汉字具有因义构形、因形表意的特点,所以每一个汉字并不是一个单独的符号,汉字组合在一起是一个系统,它展现了人们在造字之初的意识形态和审美感受。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因此,在教学汉字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认识汉字,更要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构造规律,发现其中隐藏的人文因素,并提升文化感受能力,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一
目前,在小学阶段,经典童书的赏读,已经被提高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朱自强先生认为,儿童的心灵是一颗有着饱满生命力的种子。教育要做的事情就是“激活”,给种子合适的阳光、水分、肥沃的土壤,把种子蕴藏的价值和资源作为它自身的成长动力。在童书赏读中,怎样的方式才能给学生“合适的阳光、水分、肥沃的土壤”呢?怎样才能“激活”学生童书阅读的种子呢?笔者认为,“读、写、演”互动,是调动学生童书赏读兴趣,提高学生童书
“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三年级是习作指导的关键时期,从当前习作教学来看,存在着重指导轻修改的现象。其原因有很多,诸如教师自身业务素养不高,对习作教学重点把握不准,等等,但更多在于旧版教材中对习作修改重视程度不够。翻开统编本三年级上册教材,我们能欣喜地发现教材对习作修改非常重视,并且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笔者依据统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中的“词句段运用”,结合自己
习作知识是习作教学的内容之一。在阅读中汲取习作知识,用口语催生习作知识,在创作中实践习作知识是习作教学的着力点。习作知识的丰盈能让学生主动发现并记录生活中的真、善、美,促进学生主动表达,并提升习作水平。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习作知识的黄金时间。许多教师认为,小学生应该广泛阅读,只有博闻广記、厚积薄发,才能学会习作。毫无疑问,阅读是习作的基础,对习作发挥着根基性作用。但与此同时,教师不能回避习作方法
进入高年级之后,统编本教材中具有文学性的课文大幅增加,其中小说就是一个重头戏。统编本六年级上册设计了一个小说单元,提出的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的形象”,这就与小说“情节、环境、人物”三个核心要素有机结合,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小说的阅读方法。笔者结合该单元中《桥》这篇微型小说的教学谈谈自己在教学中落实语文要素的尝试。  一、梳理情节,感知小说的一波三折  1.厘清冲突,展现感性魅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这种体裁是苏教版教材的独创,在有效丰富古诗教学形式的同时,也引发了争论:“诗”与“文”孰重孰轻?不少教师认为,无论是“诗”,还是“文”,都是课文的一部分,同等重要。因为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其核心价值不仅是对诗文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从中借鉴,学会言语表达与运用。回到《黄鹤楼送别》一文,笔者认为,要摆正“诗”与“文”之间的关系,前提是必须明确该文本内在的核心价值。
1 起因  我的女儿花出生并生活在美国,4岁多的她喜欢“乱涂乱画”。最近,她居然拿着小石子在车子上“画”起来,结果当然是划坏了车子。我严肃地跟她说明不能这么做。花表示明白了,并向我道歉。但我没有因此而“放过”她,跟她商量起善后处理事宜。  花:我已经很努力地擦了,但划痕擦不掉。  我:那我们得花钱修车,谁应该为这事负责?  花:我。  我:谁应该去赚修车的钱?  花:我,可是我不会赚钱,你能教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