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具有多离子通道抑制作用的胺碘酮、决奈达隆和雷诺嗪对正常及晚钠电流增大心脏心电生理指标与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双相性影响。
方法采用Langendorff经主动脉逆向灌流新西兰白兔离体心脏,用加热法消融房室交界造成房室阻滞,高位室间隔区进行1 Hz起搏。对正常对照组和特异性晚钠电流增强剂海葵毒素(ATX)-Ⅱ(1~3 nmol/L)处理组的整体心脏,分别给予胺碘酮(1 nmol/L~10 μmol/L)、决奈达隆(1 nmol/L~10 μmol/L)和雷诺嗪(0.1~100.0 μmol/L),记录左心室心外膜单相动作电位时限(MAPD90)的变化和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的发生率。
结果在对照组(未经ATX-Ⅱ处理)心脏,决奈达隆和雷诺嗪呈浓度依赖性延长MAPD90(n=8和10,P<0.05)。胺碘酮(0.01 μmol/L)延长MAPD90,10 μmol/L胺碘酮则缩短MAPD90(n=10,P<0.05)。在3 nmol/L ATX-Ⅱ处理的心脏,决奈达隆和胺碘酮对MAPD90有显著的双相性作用,低浓度(0.1 μmol/L和0.03 μmol/L)延长MAPD90(n=4和12,P <0.05),并在75.0%和83.3%的心脏诱发TdP,高浓度胺碘酮和决奈达隆则缩短MAPD90并消除心律失常(P<0.05)。在1 nmol/L ATX-Ⅱ处理心脏,雷诺嗪(100 μmol/L)延长MAPD90 [(48±16)ms,P<0.05],显著低于单独使用雷诺嗪时MAPD90的延长幅度(n=6,P<0.05);在3 nmol/L ATX-Ⅱ处理心脏,雷诺嗪(100 μmol/L)则显著缩短MAPD90(n=11,P <0.05),雷诺嗪在各浓度下均不引起心律失常。
结论心肌细胞INaL的幅度对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起有调控作用,多离子通道阻滞剂作用于IKr和INaL相对浓度的大小与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大小有关,相差大的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