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语感教学实施方法探析

来源 :中国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ture_007_007_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感教学是指有步骤、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教学活动,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本文指的是狭义的语感教学,即阅读语感的教学,就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对所阅读的言语材料有敏锐、准确的感悟。
  一、精讲课语感教学模式的构建
  1.初读文章,谈感受: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快速默读,初步整体感知材料,把握大意,并且学会圈、点、勾、划,捕捉信息和初感点。然后,让学生把自己初读的感受讲给同学听,相互交流,达到一种全面的、笼统的感知。
  2.导入情境,品语言: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教学目标,从教学需要出发,创造与教学内容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3.训练语言,重实践:在以上理解、品味语言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用词组段,写片断,做口头小短文,完成课后有关揣摩语言的练习等,让他们在语言实践中训练语感,加深感悟。我每课都要选择3-5个词或成语让学生组成一段话。
  4.美读文章,潜陶冶:在对文章有了深入的理解后,要大声朗读文章,这样才能读得声情并茂,从而使读者和听者都受到艺术的感染,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陶冶,也才能真正达到“美读”的效果。
  5.归纳整理,勤积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知识经验不断增加。这些知识如果得不到及时梳理归类,很快就会遗忘。即使记住的知识,也是支离破碎的。
  二、实施语感教学的根本在于教师观念的更新
  观念的变革是任何变革的前提和先导。由于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因此,要进行语感教学,教师必须树立语文教学新观念。
  1.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大语文”教育是指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是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有机结合。“大语文教育观”最早由贵州语文教育家汪广仁于1982年提出。在“大语文”环境中,学生自己去获取对知识和经验的感悟。教师尤其要给学生创造浓烈的读书氛围,使他们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进行语感教学,必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一元走向多元,由单渠道的知识传授到立体化的“语文”教学。
  2.使用“空白教学艺术”:语感的模糊性要求教师使用“空白教学艺术”,即教师有意留下一些具有想象空间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去研究探讨。
  3.呼唤“阅读主体”意识:叶圣陶说过:“作者的努力是从旨趣到符号,读者的努力自然是从符号到旨趣。”从符号到旨趣的解读不是平面的,而是主体的、多元的,有着较强的个体体味。语感其实就是读者的思想认识通向作者内心的桥梁。所以,语感教学呼唤“阅读主体意识”。只有有了“主体意识”,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词的意义和情味以及文章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也才能有形成良好语感的可能。
  三、语感教学的课型探索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语感的特质,笔者尝试了以下五种课型:诵读陶冶课、文学鉴赏课、基础知识课、推敲对比课、猜读想象课、快速阅读课。
  1.诵读陶冶课:对于一些较浅显的、韵律感强的、语言优美生动的散文或诗歌,尤其是意境深远、语言洗炼的古典诗歌,可采用这种以诵读陶冶为主的课型。根据文章的特点,可采取教师范读、听录音、配乐读、学生个人读、分组读、集体读等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的精妙之处,然后熟读成诵,达到语言知识的贮存和积累。
  2.基础知识课:这一课型主要是集中学习一些汉语基础知识并进行相关的技能训练,然后再在其他的课型中得到相应的巩固和迁移。这种课最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教师一定要设法通过增加课程的趣味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举事例要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密切相关,要符合这一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还可以采取让学生上台试讲、小组竞赛等多种形式,运用参与意识、竞争意识、荣誉感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推敲对比课:这种课型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展开的一系列对课文内容、语言、形式、情感等仔细推敲、对比、品味的活动。
  4.猜读想象课:我们平常的阅读教学讲究按部就班、“知人论世”。这种阅读法使学生的思维产生定势,很难有所独创。这时,我们不妨从文章陌生化的角度入手,让学生进行猜读想象。这种课型是学生活动最为活跃的,教师可根据文章的不同,让学生猜读生字词,猜读想象人物的形象、语言、心理和故事情节等等。
  5.快速阅读课:随着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快速阅读成为人人都应具备的素质之一。快速阅读,就是训练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信息并对它做出正确的判断和估价。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语感是人类在长期的、规范的言语活动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直觉的、正确的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的综合体现。
  (作者电话:023-55626888;信箱:574053457@qq.com)
其他文献
进入二十一世纪,素质教育更成为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并不崭新却很现实的课题。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都有很大的影响,对素质教育更具有特殊的意义。从教28年,让我深深体会到:塑造良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的首要任务,是班级管理的重中之重。如何建造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呢?下面是我在实践工作中的具体做法。  一、班主任要以身作则  德育教育家汪广仁说:“教师的榜样示范的作用是无穷的。”小学生善于模
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他们对此既新奇而又有点畏惧。怎样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热爱,培养他们乐于主动学习、积累古文的兴趣呢?我通过《两小儿辩日》的教学,自以为自己做法成功有三:一读;二辩;三悟。  一、诵读。让学生读通、读顺、读出滋味是学习文言文的起点。诵读,有助于形成文言文的语感和积累文言词汇,是学习文言文基本方法。《两小儿辩日》故事内容比较有趣,有画面感,学生容易进入情境。在之前学生已接触过文言文,
摘要:学生的心理障碍虽不能对学生造成特多缺失,但它却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对他们的心理进行调节,具有很强的潜移默化功能,且无雕作之痕,便于学生接受。  关键词:语文 教学 心理调节  在教学中,种种迹象表明,学生多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从一些不为人重视的地方吞噬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教学中对他们的心理适时的进行调节,把心理调节有机的融合到教学中,更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形成。 
将历史学视为一门艺术,旨在强调历史学的研究更相信研究主体即历史研究者本人对历史进程的领悟、理解、判断与叙述。那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教好历史,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历史贴近现实  让学生参与教学,是从组织课堂讨论开始的。我们进一步要求学生选择与课本内容有关的题目,自己看课本,看课外书,找材料,再到课堂上演讲。例如,讲到德国法西斯迫害犹太人时,让学生上来讲《犹太人的血泪史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个乐字所体现的意义就是兴趣。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那么我们的全部计划、探索和设想都会落空。”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产生的源泉,它对推动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习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如果没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好的老
语文教育家汪广仁说:“文章并非无情物,潜心深入方悟情。”就全国统编中学语文教材而言,选入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囊括了深厚宽广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美育因素得天独厚,美感情调四处洋溢。本来,美能生乐,美能使人产生浓厚的兴趣。可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对文质兼美、美感洋溢的语文不感兴趣呢?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教师不注意发掘文章的美感因素,单纯地向学生讲枯燥乏味的字词句段篇,忽略了美对学生的吸引。那么,如何在语
摘 要:探究STSE教育模式过程中,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学生认识和理解STSE”调研,以便今后有的放矢开展有效的STSE教育实践,结合初中生认知特点、原有知识水平及STSE教育目标,创新STSE教育模式。  关键词:初中物理;STSE;调研  ABSTRACT:In the course of exploring the STSE education mode, first, we focus
在《中国历史》八年级(下)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一文中,提到了“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文革”结束后,党和人民痛定思痛,深刻认识到要保护人民民主,避免社会动乱,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于是,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的立法工作,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义务教育法》、《劳动和社会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这些,反映了我国法制建
我认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有效课堂应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也就是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句话,就是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也就
摘 要:通过文献资料查阅和研究,认为新课标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创新点,同时新课程改革也给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强调要搞好体育教学,社会和学校须为体育教师提供一定的设施作为平台,创造一定的时空条件,体育教师须从生命化修养、学术科研尝试和道德情操培养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改造,以便能更好地从事体育教学工作。  关键词:新课标创新;挑战;对应策略  1 新课标的创新点解读  发端于本世纪初期的这场体育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