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是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是直接向和谐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是传播文化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建设和谐校园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意义重大。建设和谐校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培育和谐的大学文化,既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必要条件。高校基层党组织必须高度重视、精心培育和谐的大学文化。
一、思想引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主体和就业方式呈现多样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重集体、轻个体的价值准则和重精神、轻物质的价值取向受到了冲击,人们原有的价值观被打破,代之以多元的价值观,人们的主体意识、功利意识、竞争意识逐步增强。基层党组织要增强思想引领意识,改进思想引领的方式方法,不断增强思想引领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使师生员工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基层党组织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思想引领,这也是培育和谐大学文化的重要内容。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教育师生员工,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不断增强师生员工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二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强化法治观念教育,增强师生员工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引导人们理性、合法地表达自己的利益和愿望,妥善处理各种矛盾纠纷和利益冲突。三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和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从全局的高度、从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上考虑问题,把人们的思想认识统一到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上来。四要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师生员工的思想动态和情绪反应,建立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为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提供客观依据,做到从源头上减少利益冲突和矛盾的发生。进行思想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
二、文化培育
和谐校园是指校园内人与人、人与校园环境、人与社会等诸多要素处于协调稳定、相互依存、健康发展的状态。建设和谐大学,必须注重培育和谐的大学文化,其中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内容。凝练和培育大学精神,既是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要求,也是培育和谐大学文化的重要内容。大学精神是一所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理念、文化底蕴和优良传统的集中反映,对于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大学精神是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对于学校的发展起着基本的定向、导向和激励作用,是学校的灵魂,也是自己特有的品牌。世界许多知名大学,包括我们国家的知名大学都致力于凝练、开掘和彰显自己的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既具有共性的内容,也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突出的特色。就其共性而言,崇尚学术、追求真理和学术自由,为学术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是其应有之意。因此,要注重克服和摒弃狭隘的文人相轻的旧观念,努力培育和营造豁达包容的学术氛围;注重克服和摒弃嫉贤妒能、平均主义的思想观念,努力形成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和谐环境。就其个性而言,每所大学都有其自己的定位和追求,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近年来,首都师范大学提出了以“为学为师,求实求新”校训和“团结、勤奋、拼搏”校风为核心的学校精神,提出了“以人为本,崇尚科学、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这些都是学校继续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还需进一步凝练和弘扬学校精神,不断丰富、拓展和挖掘学校精神的内涵,使之进一步体现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进一步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营造和谐宽松的大学环境。通过学校精神的凝练和培育,使师生员工树立和谐理念,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实现和谐校园而努力,并使之真正具体化到学校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管理服务的每个环节,成为全校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追求、精神信念和理想目标。
三、文化熏陶
文化熏陶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影响。有人用“泡菜理论”形象地比喻大学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意思是泡出来的白菜、萝卜的味道,取决于泡菜水的味道。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文化氛围的熏陶对学校的师生员工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通过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的文化熏陶,对于建设和谐校园十分重要。
所谓和谐文化是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文化精神、文化理念。建设和谐文化,高校基层党组织要注重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做到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要求基层党组织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师生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引导人们全面正确地对待各种矛盾,既不回避矛盾,又不渲染矛盾、激化矛盾,善于用人们接受的方式缓和矛盾、化解矛盾,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通过和谐文化的熏陶,使学校管理上多一些科学、民主,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在学校文化上多一些大气和包容,防止和克服对人缺乏宽容的心态,缺乏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不善于与人合作的狭隘心理;在处理人与人关系上多一些理性、宽容,防止和克服用对立的思维方式看待一切,甚至用渲染矛盾、激化矛盾的老办法应对新情况、新问题。
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全面提高师生员工综合素质,增强学校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辐射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层党组织要广泛开展和谐文化的创建活动,努力营造人际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近年来,学校党委注重建造精神内涵丰富的校园人文环境,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勇于创新、催人奋进的人文氛围。如在师生员工中广泛开展“大学精神”和“创建创新型大学”大讨论、组织编写《首都师范大学志》、《师德风采录》、《身边的共产党员》等书籍,组织校歌创作、建立校训石等高品位的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好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等。同时,充分利用校内闭路电视、校报、广播、橱窗、网络等媒体,形成“多位一体”的宣传格局,加强学校与师生员工的沟
一、思想引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主体和就业方式呈现多样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重集体、轻个体的价值准则和重精神、轻物质的价值取向受到了冲击,人们原有的价值观被打破,代之以多元的价值观,人们的主体意识、功利意识、竞争意识逐步增强。基层党组织要增强思想引领意识,改进思想引领的方式方法,不断增强思想引领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使师生员工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基层党组织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思想引领,这也是培育和谐大学文化的重要内容。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教育师生员工,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不断增强师生员工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二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强化法治观念教育,增强师生员工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引导人们理性、合法地表达自己的利益和愿望,妥善处理各种矛盾纠纷和利益冲突。三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和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从全局的高度、从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上考虑问题,把人们的思想认识统一到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上来。四要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师生员工的思想动态和情绪反应,建立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为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提供客观依据,做到从源头上减少利益冲突和矛盾的发生。进行思想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
二、文化培育
和谐校园是指校园内人与人、人与校园环境、人与社会等诸多要素处于协调稳定、相互依存、健康发展的状态。建设和谐大学,必须注重培育和谐的大学文化,其中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内容。凝练和培育大学精神,既是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要求,也是培育和谐大学文化的重要内容。大学精神是一所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理念、文化底蕴和优良传统的集中反映,对于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大学精神是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对于学校的发展起着基本的定向、导向和激励作用,是学校的灵魂,也是自己特有的品牌。世界许多知名大学,包括我们国家的知名大学都致力于凝练、开掘和彰显自己的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既具有共性的内容,也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突出的特色。就其共性而言,崇尚学术、追求真理和学术自由,为学术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是其应有之意。因此,要注重克服和摒弃狭隘的文人相轻的旧观念,努力培育和营造豁达包容的学术氛围;注重克服和摒弃嫉贤妒能、平均主义的思想观念,努力形成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和谐环境。就其个性而言,每所大学都有其自己的定位和追求,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近年来,首都师范大学提出了以“为学为师,求实求新”校训和“团结、勤奋、拼搏”校风为核心的学校精神,提出了“以人为本,崇尚科学、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这些都是学校继续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还需进一步凝练和弘扬学校精神,不断丰富、拓展和挖掘学校精神的内涵,使之进一步体现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进一步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营造和谐宽松的大学环境。通过学校精神的凝练和培育,使师生员工树立和谐理念,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实现和谐校园而努力,并使之真正具体化到学校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管理服务的每个环节,成为全校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追求、精神信念和理想目标。
三、文化熏陶
文化熏陶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影响。有人用“泡菜理论”形象地比喻大学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意思是泡出来的白菜、萝卜的味道,取决于泡菜水的味道。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文化氛围的熏陶对学校的师生员工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通过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的文化熏陶,对于建设和谐校园十分重要。
所谓和谐文化是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文化精神、文化理念。建设和谐文化,高校基层党组织要注重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做到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要求基层党组织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师生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引导人们全面正确地对待各种矛盾,既不回避矛盾,又不渲染矛盾、激化矛盾,善于用人们接受的方式缓和矛盾、化解矛盾,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通过和谐文化的熏陶,使学校管理上多一些科学、民主,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在学校文化上多一些大气和包容,防止和克服对人缺乏宽容的心态,缺乏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不善于与人合作的狭隘心理;在处理人与人关系上多一些理性、宽容,防止和克服用对立的思维方式看待一切,甚至用渲染矛盾、激化矛盾的老办法应对新情况、新问题。
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全面提高师生员工综合素质,增强学校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辐射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层党组织要广泛开展和谐文化的创建活动,努力营造人际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近年来,学校党委注重建造精神内涵丰富的校园人文环境,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勇于创新、催人奋进的人文氛围。如在师生员工中广泛开展“大学精神”和“创建创新型大学”大讨论、组织编写《首都师范大学志》、《师德风采录》、《身边的共产党员》等书籍,组织校歌创作、建立校训石等高品位的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好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等。同时,充分利用校内闭路电视、校报、广播、橱窗、网络等媒体,形成“多位一体”的宣传格局,加强学校与师生员工的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