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西湖地块微更新工程回溯与反思

来源 :建筑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ujing05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南京老城南小西湖地块微更新工程11处重点实施单元的工程设计实践回溯,发现其难以预期的多变特征源于复杂的边界环境、技术规范不匹配、参建主体意识与决策不统一,以及不断变更中的设计和管理程序的矛盾.通过反思问题的根源,提出小西湖地块微更新工程设计实践的“双向共建模式”,“双向”即自下而上的原住民理想生活诉求和自上而下的设计实践策略.
其他文献
以西安某段电缆隧道深基坑降水设计工程实例为依托,该基坑位于灞河周边,通过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及现场监测,提出一套降水设计方案,即在基坑靠近河流侧布置2排降水井,其余三侧布置单排降水井的方法,对地下水位变化和周边环境的影响在可控范围内,从而认为该方案设计合理可靠,保证了深基坑开挖、降水施工过程安全,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与借鉴.
从入户调研、遗产保护、规划编制、工程设计4个方面呈现了小西湖街区保护与再生实践的系统方法和技术;从土地征收、自主更新、资金筹措、工作协同4个方面总结了其中的政策与机制探索.在此基础上,就历史地段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的辩证关系、物质空间外在表象与内隐结构的机理认知、城市更新实践与既有规则体系的矛盾冲突等问题,提出了辩证性的思考与建议.
通过对软土地区新建轨道交通隧道下穿某既有线工程施工监测过程及相关数据的详细分析研究,发现受盾构施工影响既有线结构竖向位移变化规律与土体地表竖向位移变化规律相似,地表、既有隧道结构施工后沉降变形量显著大于推进过程中变形量,表明盾构穿越对既有线的风险影响范围主要在隧道投影区域.同时,研究分析上述结果产生的可能原因,并针对控制既有线及环境风险的施工措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在历史地段保护与再生实践中,街巷承担着传承历史形态特征与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的双重使命.通过自上而下的结构性保护与重构、自下而上的渐进式更新与营造两个层面剖析小西湖街区堆草巷及两侧地块内自然生发且丰富套叠的公共空间体系.并从街巷格局的动态重构、超越地界的空间共享、面向生活的营建机制3个方面总结历史街巷再生的方法和机制,借此反思历史街巷中公共空间的内涵及永续生机的根本.
本案为小西湖街区保护与再生实践中确定的首批重点实施院落之一,地处街区两条主要街巷相交的核心位置,是南北和东西人行交通的交汇点.小西湖29号和31号是整个街区较早腾空的两栋平行相对的公房,最初的规划意在营造青年社区,将其定位于面向背包客的青年旅舍和面向年轻人的创客空间,以求为传统街区带来多样化的人群和活力.改造过程中,因承租的经营主体逐步确定,以及相邻院落建筑的渐次腾空,南侧的两组平房院落也被整合到一起,设计重新定位为面向年轻人的精品民宿.
期刊
壳体结构在自由曲面与网格布置方面的研究与设计相对成熟,却与新时期下大跨建筑工程向性能化、可持续、交叉创新发展等需求存在鸿沟.针对这一矛盾问题,提出大跨壳体建筑的微结构仿生设计新思路,首先是从复杂性科学与数字化技术两个维度对大跨壳体形态系统进行解读和层级化重构;进而尝试在微结构层级中引入仿生学,从涌现主体、生成逻辑、环境响应3个方面对微结构的仿生设计流程进行建构.最后提出未来壳体建筑发展途径,试图实现微观与宏观的融合和超越.
水口镇如意村文化服务中心及特色工坊位于湖南省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水口镇(图1、2).2020年为全国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为了推进当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作为对口援建单位与当地政府一同组织建设一处集村务办公、村民活动、图书阅览、文艺观演、当地文旅宣传及特色产品展示销售等于一体的小型乡镇文化综合体.
期刊
针对不同正火温度和保温时间对12Cr1MoV合金结构钢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展开研究,结果表明:试验钢经过不同温度正火处理获得铁素体、珠光体和贝氏体组织.随着正火温度的升高,粒状贝氏体逐渐增多且粗大化,聚集在心部形成贝氏体条带,强度随着正火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延伸率和冲击韧性均随着正火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随着正火保温时间的延长,偏析区域聚集的合金元素扩散至两侧,改善了中心偏析,同时贝氏体含量增加,强度升高、位错密度降低及贝氏体粗大化综合作用,使试验钢的延伸率和冲击韧性先升高、后降低;试验钢经过920℃正火、
1 项目背景rn一庭亭所在的青龙坞,位于浙江桐庐的富春江镇芦茨村.此地原有一个自然村,面北坐落在四面环山的台地上,谷底一条溪流,水面随着地形在村子北边变得开阔.山谷植被茂盛,村子周围山坡上长满了竹子.这里远离市镇,近年来原住民陆续迁出,留下的民宅被整体改造为民宿、书店、餐厅、会场,共同组成了一个名为“放语空”的乡宿文创聚落,一庭亭在其最深处(图1~3).
期刊
2021年5月,个别建筑的主持建筑师王斌受邀在由非常建筑组织的“非论常谈”系列活动中做了题为“乡村粗野主义”的演讲.讲座海报上的介绍文字写道,“结合历史理论和个别建筑设计事务所的实践,探索一条直面中国当代乡村现实的建筑学道路”.这里的“历史理论”具体指的是王斌博士论文《机器与环境的对立与共存:班纳姆的“新粗野主义”与“另一种建筑学”研究》中关于班纳姆在1955-1966年间提出的“新粗野主义(neo-brutalism)”的章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