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像一扇门,只有推开这扇门,才能真正懂得书里藏着的知识。(王一婷)”“书是一个宝库,里面的东西比黄金还珍贵;头脑就像无边的大海,需要用智慧去装满它。(郑启明)”“只有认真读书,你才能知道更多故事中的隐含意义。(胡叶)”孩子们的读书感言让我深深感受到课外书已成为孩子们的好伙伴,书引领孩子们走向知识的海洋,走向快乐的天地。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有修养,读书使人快乐,如柳斌所言:“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一个没有发展的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一个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乏味应试的学校……”
我们的语文老师要勇敢的面对现状,敢于舍弃、摆脱应试的功利,做学生课外阅读的引领者、好榜样。通过三、四年级的跟班阅读实验,我觉得以下几点做法很重要。
一、 阅读兴趣在活动中培养
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说:“制造庸人的方法是极其简单的,那就是不让孩子热衷于某一事物,只这一点就够了,对于任何事情都不着迷,都不感兴趣,这就是庸人的特征。”学生的阅读兴趣需要我们去培养和保护,落实到具体的语文阅读实践中,我的做法是:
(一) 启用“图书角”
我们时常在抱怨学生不爱读书,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那是因为我们没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不了解学生的阅读需求。可以说没有学生不爱读书的,只是他们的阅读口味、阅读层次有差异,让尘封的图书角成为学生开心阅读的天地是每个学生渴望的。我们要设法让图书角里的书成为“活书”,让学生始终对图书角持有新鲜感,能够在图书角里找到阅读的乐趣。
(二) 创设“读书课”
我说的是“创设”而不是“开设”,我们虽然没有专门的阅读课,但我们要善于挤时间,找时间,创造供学生阅读的空间和时间。每周应至少开设一节“读书课”,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培养阅读习惯。课上,我始终坚持注意培养学生的静心阅读,规定学生必须默读,选一本书爱一本书读一本书,久而久之,读书课上爱讲话、忙于交流、随手翻阅、抱书睡觉的不良阅读习惯变少了。此外,“读书课”上我常抽出三到五分钟的时间搭建读后感平台供学生交流,一句话、两句话,简短的表达阅读感受和收获。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总结、学会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在阅读能力提升的同时不忘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和提高。
(三) 陪读共赏
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较低,在选择读物、阅读方式方法、对作品的理解欣赏能力等方面都有待于指导。“陪读”不仅仅是“陪”,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和学生一起读,共同欣赏,共同提高,在读中学、读中悟、读中记。我把能利用的早读时间全部利用起来,每天早晨带着学生一同品味优美篇章。对于图书匮乏的农村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古今诗文阅读》和《新语文阅读》,带领学生一起朗读、品味作品的文字美、意韵美,让学生在其乐无穷的点滴阅读中提升语文素养。
老师的陪读给了学生阅读的信心、动力、兴趣,潜移默化的熏陶意义深远,若有条件,能够鼓励家长陪读,赢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我想学生的阅读效果一定会更明显。
(四) 活动促进
人们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教师要善于搭建供学生阅读成果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阅读积累。如作文比赛、主题演讲比赛、故事会,以及出板报、手抄报等,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一系列的活动中来,展示、锻炼自我。如果说集体是学生成长的摇篮,那么活动则是学生取得进步的源泉。阅读不是孤立的、单纯的活动,需要活动来磨练、展示和促进,阅读带来快乐,写作创造感动。能让学生读出精彩、读出感动、读出方法、读出个性,记下感动、写出自我,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拒绝阅读?
二、 阅读习惯在磨练中坚持
“好习惯益终身。”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在磨练中养成和坚持。小学生活泼好动、缺乏自控能力,兴趣不稳定、不持久,要保持学生长久的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教师的用心付出。只要我们注重点滴积累,150万字的小学阅读目标只需要3~4年的时间便可达成。三、四年级的课外阅读跟班实践表明:60%的学生已有近百万的阅读量,个别学生课外阅读量已达到150万字。所谓厚积而薄发,没有积淀谈不上素养。我们的语文老师应把已有的课外阅读好习惯坚持、传承下去,避免出现阅读断层,让学生的阅读习惯在活动中磨练,在磨练中坚持。我们平凡而不平庸,既然热爱学生就应关注学生的阅读成长,不要让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没有发展的学生,更不要让我们的学校成为一个乏味应试的学校。
有思考,才有思想,让我们的学生在童话中成长,在阅读中充实。一次次的阅读体验就像一次次的快乐旅行,驻足凝望,就会有你心动的风景,愿我们都来做个好向导,引领学生走向更美的阅读风景。
(江苏省淮安市渔沟镇韩圩九年制学校)
我们的语文老师要勇敢的面对现状,敢于舍弃、摆脱应试的功利,做学生课外阅读的引领者、好榜样。通过三、四年级的跟班阅读实验,我觉得以下几点做法很重要。
一、 阅读兴趣在活动中培养
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说:“制造庸人的方法是极其简单的,那就是不让孩子热衷于某一事物,只这一点就够了,对于任何事情都不着迷,都不感兴趣,这就是庸人的特征。”学生的阅读兴趣需要我们去培养和保护,落实到具体的语文阅读实践中,我的做法是:
(一) 启用“图书角”
我们时常在抱怨学生不爱读书,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那是因为我们没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不了解学生的阅读需求。可以说没有学生不爱读书的,只是他们的阅读口味、阅读层次有差异,让尘封的图书角成为学生开心阅读的天地是每个学生渴望的。我们要设法让图书角里的书成为“活书”,让学生始终对图书角持有新鲜感,能够在图书角里找到阅读的乐趣。
(二) 创设“读书课”
我说的是“创设”而不是“开设”,我们虽然没有专门的阅读课,但我们要善于挤时间,找时间,创造供学生阅读的空间和时间。每周应至少开设一节“读书课”,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培养阅读习惯。课上,我始终坚持注意培养学生的静心阅读,规定学生必须默读,选一本书爱一本书读一本书,久而久之,读书课上爱讲话、忙于交流、随手翻阅、抱书睡觉的不良阅读习惯变少了。此外,“读书课”上我常抽出三到五分钟的时间搭建读后感平台供学生交流,一句话、两句话,简短的表达阅读感受和收获。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总结、学会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在阅读能力提升的同时不忘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和提高。
(三) 陪读共赏
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较低,在选择读物、阅读方式方法、对作品的理解欣赏能力等方面都有待于指导。“陪读”不仅仅是“陪”,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和学生一起读,共同欣赏,共同提高,在读中学、读中悟、读中记。我把能利用的早读时间全部利用起来,每天早晨带着学生一同品味优美篇章。对于图书匮乏的农村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古今诗文阅读》和《新语文阅读》,带领学生一起朗读、品味作品的文字美、意韵美,让学生在其乐无穷的点滴阅读中提升语文素养。
老师的陪读给了学生阅读的信心、动力、兴趣,潜移默化的熏陶意义深远,若有条件,能够鼓励家长陪读,赢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我想学生的阅读效果一定会更明显。
(四) 活动促进
人们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教师要善于搭建供学生阅读成果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阅读积累。如作文比赛、主题演讲比赛、故事会,以及出板报、手抄报等,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一系列的活动中来,展示、锻炼自我。如果说集体是学生成长的摇篮,那么活动则是学生取得进步的源泉。阅读不是孤立的、单纯的活动,需要活动来磨练、展示和促进,阅读带来快乐,写作创造感动。能让学生读出精彩、读出感动、读出方法、读出个性,记下感动、写出自我,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拒绝阅读?
二、 阅读习惯在磨练中坚持
“好习惯益终身。”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在磨练中养成和坚持。小学生活泼好动、缺乏自控能力,兴趣不稳定、不持久,要保持学生长久的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教师的用心付出。只要我们注重点滴积累,150万字的小学阅读目标只需要3~4年的时间便可达成。三、四年级的课外阅读跟班实践表明:60%的学生已有近百万的阅读量,个别学生课外阅读量已达到150万字。所谓厚积而薄发,没有积淀谈不上素养。我们的语文老师应把已有的课外阅读好习惯坚持、传承下去,避免出现阅读断层,让学生的阅读习惯在活动中磨练,在磨练中坚持。我们平凡而不平庸,既然热爱学生就应关注学生的阅读成长,不要让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没有发展的学生,更不要让我们的学校成为一个乏味应试的学校。
有思考,才有思想,让我们的学生在童话中成长,在阅读中充实。一次次的阅读体验就像一次次的快乐旅行,驻足凝望,就会有你心动的风景,愿我们都来做个好向导,引领学生走向更美的阅读风景。
(江苏省淮安市渔沟镇韩圩九年制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