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业大学办学定位的演变及思考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mlb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发展的动力来源于自身不同的定位。”高校的定位就是高校确立自己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在横向上确立自己的类型位置,纵向上确立自己的层次位置。纵横坐标一旦确立,一所高校就确立了自己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地位。确定了自己的身份和角色后,方能以此为基础选择发展的方向、目标、思路和措施等,力争在同一坐标位置的高校中办出特色,以特色取胜。这其中隐含的逻辑是:定位——角色——特色。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具有办学主体意识的每一所高校都要审视自己的办学条件、实力和水平,把自己放在更大的系统中理性地思考与比较,有所为,有所不为,而不是盲目追求那些不适合自身特点的目标。要清楚自己的使命,为自己的身份而自豪,努力使自己成为所属类型、层次中的佼佼者。
  
  一、北京工业大学办学定位的演变
  
  近30年,北京工业大学办学定位的演变大致分为3个阶段:
  
  1.政府定位、层次定位阶段(1979年~1985年)
  1979年,北京市委提出,要像彭真、刘仁同志主持市委工作时一样,重点办好北京工业大学。当年4月,学校与市委教育部、市计委、市财政局、市高教局等部门,共同制定了《关于重点办好北京工业大学的建议》。1980年6月,北京市委批准了这一建议并以市委109号文件的名义下发执行。
  该文件确定北京工业大学为市属重点大学;规定学校的任务是培养首都四个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水平、高质量的又红又专的人才;指明办学方向应以提高质量为主,办成理工结合、以工为主的多科性科技大学;提出学校应当经过长期努力,争取办成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既以本科教育为主、又有研究生教育,成为北京市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
  这一阶段为改革开放之初,国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仍具有高度的计划性,所以办学定位的问题并不突出,几乎等同于国家的高等教育目标。办学定位的主体不是高校而是政府,办学定位注重大学的层次定位,学校的学科结构、人才培养类型等都是层次定位的具体体现。
  
  2.管理体制逐渐转变,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酝酿学科调整阶段(1985年~1995年)
  管理体制逐渐转变。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高等学校有权调整专业的服务方向,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写和选用教材;有权接受委托或与外单位合作,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建立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对不同的高等学校,国家还可以根据情况,赋予其他的权力。”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在高度统一基础上的灵活变动和某种程度的放权。但总的来说,高校在学科专业设置、发展和建设方面所拥有的自主权还依然较小。
  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1985年,学校在发展规划中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宽厚的理论基础,掌握最新科学技术成就和一定经营管理能力,能承担创新设计、研制和技术开发工作的人才;培养能承担现代化水平的技术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科研人才。”1987年,学校根据大部分毕业生分配在基层企业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的特点,并考虑本市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将培养目标定为“培养高级科学工程技术人才”。1989年8月,国家教委指定由北京工业大学和清华大学进行全国理工科高校本科学生加强生产劳动实践教学的教育改革试点工作。其成果于1992年和1993年分别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教委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酝酿学科调整。1985年、1989年和1995年,学校3次制定和调整事业发展的“五年计划”和“十年规划”。学校开始从发展的角度来酝酿、思考适合自身的定位问题。
  1992年7月,校党委在中共北京工业大学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提出,要力争进入国家21世纪重点建设的100所大学的行列;要把学校办成国内一流大学而奋斗。这次会议在学校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是提出了对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进行调整的原则和方向。
  这一阶段国家高度统一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开始松动,政府、社会对大学的社会职能有了更为科学的认识,大学的职能拓展为教育、科研、社会服务3个重要部分。这两方面的变化使政府、大学相互间的角色有了变化,大学在逐步获得办学自主权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压力,开始审时度势,酝酿适合高校自身发展的目标和途径。在这种背景下,学校提出了“力争进入国家21世纪重点建设的100所大学”的行列、“把学校办成国内一流大学”的目标,并酝酿以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为突破口。
  
  3.以学科定位、调整为核心带动学校定位阶段(1995年~2008年)
  1996年,学校根据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确立了“立足北京,依托北京,服务北京”的定位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是由地方院校的性质、任务和地位所规定的,是由北京市政府创办北京工业大学的目的和投入所决定的。
  1996年底,学校“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确定“九五”期间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为首都工业企业、政府管理部门、科学研究机构和其他经济部门输送急需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多层次的高级科技人才与管理人才,成为为首都培养与造就跨世纪的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基地。
  中共北京工业大学第八次代表大会于1998年6月29日至7月1日召开。党委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学校跨世纪建设的总体目标:到2010年,把学校建设成为整体办学实力、教育教学质量和科学技术水平处于全国同类大学领先地位,某些学科领域有鲜明特色和优势,在国内外有相当影响,能够主动适应北京市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需要的社会主义大学;成为服务于北京市建设的高素质、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基地和推进北京市经济与科技进步的研究开发基地。
  左铁镛校长在题为《面向新世纪,坚持改革和发展,为实现“211工程”建设目标而奋斗》的报告中,阐述了学校跨世纪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发展思路,提出到2002年学校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有:一是以学科调整为龙头,建立并完善能够主动适应北京市21世纪人才市场需要的教育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体系。二是适当扩大办学规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到本科生万人左右、研究生800名~1,000名;积极发展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国际合作教育。三是建设一批适应首都需要、在国内学术界有一定影响的重点学科,其中一两个学科达到国家级重点学科水平,若干学科成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博士授权学科增加到8个~10个,硕士授权学科达到40个左右,再建一两个博士后流动站。四是以应用研究为主体,形成工程技术学科与理科、经济管理学科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科学研究体系,重点建成4个~5个应用开发中心和科学研究基地。
  2003年,《北京工业大学创建国内一流大学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强调:“在今后的中长期发展过程中,学校将继续坚持‘科学定位,找准目标,发挥优势,办出特色’这一具有鲜明地方大学办学特色的办学理念。根据国家,特别是地方经济建设对学校提出的新要求,结合学校发展目标与实际情况,将学校中长期的定位指导思想确定为‘立足北京,融入北京,辐射全国,面向世界’。”
  这一时期,学校逐步明确了办学定位指导思想;形成了鲜明、有地方特色的办学理念;以学科调整、定位为突破口,逐渐带动形成清晰、完整的学校定位。
  
  二、大学办学定位的内涵
  
  从学校30年办学定位的演变,我们可以发现学校定位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
  
  1.办学类型的定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根据大学的学术水平把高校分为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和技术型大学,分别培养学术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美国把大学分为5大类:研究型大学;博士授予大学;综合型大学;普通四年制学院;社区学院及专科学校。目前,我国根据大学职能发挥的不同,把大学大体分为4个层次: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本科院校、专科院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我校在2003年《北京工业大学创建国内一流大学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中提出:学校在“十五”期间要实现“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变”;“到2010年,在全国地方院校中率先建成国内一流教学研究型大学”。至此,学校明确了办学的类型定位。
  
  2.办学层次的定位
  办学层次与办学类型相对应。办学层次定位某种程度上体现为教学、科研在学校工作中所占份额,在人才培养上体现为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在学校教育构成的比例上。我校的办学层次定位也经历了由“以本科教学为主”到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渐变。这种办学层次定位的变化表明学校除了稳步发展本科教育,提升本科教育质量外,还必须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如果说本科教育是立校之本,那么研究生教育将是强校之路。
  
  3.学科定位
  学科定位是指在高等教育的学科门类中,高校所侧重的学科领域。我校学科定位经历了3次较大的调整。一是1979年初,为了改变专业面过窄,不适应首都建设与发展需要等问题,学校经过反复论证,把过去的以产品设专业,改变为以学科设专业,新成立了计算科学系,将原机械制造系改造为机械工程学系、金属材料与工程学系和热能工程学系;恢复理科,设置了应用物理和应用数学两个理论学科,从而形成了10个系、21个专业的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的办学格局。二是1983年以后,根据首都建设需要,学校对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又做了多次调整。先后创建了管理学,增设了管理工程、涉外经管与工业外贸两个方向;1990年和1993年,北京联合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计算机学院先后并入我校,使学校的经济、管理、计算机和信息学科的实力大大加强。学校开始了向以工为主,理、工、管、文相结合的多科性大学转变。三是自1997年以来,学校抓住“211工程”建设的大好机遇,也适应学校高层人才——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加快了学科建设和专业改造调整的步伐,对全校当时的40个本科专业进行结构性调整,按照学科建设规律进行了组合和撤并,先后组建了16个二级学院。2005年底,学校的学科专业覆盖了8大学科,成为名副其实的以工为主,理、工、经、管、文、法、教育、艺术相结合的多科性大学。
  
  4.目标定位
  高校的目标定位即战略定位,指高校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争取达到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相应位置,实际上表明了高校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一方面,学校的战略定位要切合实际,不能好高骛远,否则欲速则不达;另一方面,战略定位也可激励学校不断进取,提高整体水平。对于目标定位,前瞻性与务实性最为关键。学校在“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发展建设的总目标:“全面融入首都社会发展和现代化经济建设,积极参与全国的经济建设,面向世界的开放式办学,重点学科国内一流、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使学校成为人才培养质量、科学技术水平及综合办学实力位居全国同类大学领先地位,建成有浓郁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的优美校园,真正成为北京市东南区的亮点,成为展现北京市属高校发展建设成果的示范和窗口,到2010年把学校建成为国内一流教学研究型大学,跻身全国高校50强行列。”
  
  5.服务区域定位
  作为市属重点大学,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一方面,学校要考虑如何增强对全市的辐射能力,提升学校在全市的影响力,缩小与在京高校的差距;另一方面,学校要强化为地方服务的意识,为北京市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科技开发、人才培养的强有力支撑。
  
  6.办学特色的定位
  高校办学特色的定位是形成办学多样化的有效途径,是高校在教育市场中具有竞争力的表现,也是学校吸引生源、形成社会地位的基础。作为全国地方工科大学的排头兵,北京工业大学一直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知行统一”,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重视产学研结合,形成了为北京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层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
  
  三、对办学定位演变的思考和启示
  
  1.办学定位主体重心下移
  在高等教育的计划管理体制下,办学定位是由国家高等教育管理部门确定的,办学定位几乎等同于国家高等教育方针,基本不体现学校的类型特征和层次特征。30年来,办学定位的主体重心按照政府—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轨迹逐渐下移。办学定位主体重心的下移意义深远。首先,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体现了对高校代表的学术权利的重视和尊重。其次,重心下移使办学定位由单纯的政府管理问题衍化为学校的教育教学问题,学校的教育水平、质量、社会声誉和核心竞争力,无不与学校的定位息息相关;学校办学定位不再是政府指定给大学的固定位置,而是一定时期学校方方面面都需要努力实现的目标。因此,教学人员应具有更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办学定位的实现和逐渐提升依赖全校所有人员的共同努力。
  
  2.办学定位要素多元化
  综观30年学校办学定位的演变,大学办学定位的要素逐渐多元化。改革开放之初,北京市政府给学校的定位核心内容包括目标定位、人才培养定位和区域定位3个方面。30年的改革开放激发了学校的生机和活力,学校的办学定位覆盖了大学定位的6个方面,学校逐渐从社会的边缘跻身社会中心,背负越来越多的社会期待,承担起了更多的社会责任。
  
  3.办学定位更加注重区域服务定位和办学特色
  办学定位主体重心下移、办学定位要素的逐渐多元化,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并非找准了一个时期的办学定位就能够一劳永逸。办学定位是一定时期、一定环境和学校当时各方面条件相结合的产物,随着3方面因素的不断变化,大学定位也必然不断变化。就地方高校而言,办学定位的提升会更多地聚焦在区域服务定位和办学特色上。
  地方院校除了归地方政府管理,由地方财政支持外,高校为属地区域服务责无旁贷。国外地方政府对大学兴起的问责制和对大学运行状况的审核制度,首先就需要大学对自身使命的阐释,其次才是实现使命定位的途径措施和实施结果分析。区域服务对中国众多地方高校而言,不是认识问题,而是如何将其细化落实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去。国内的教育管理改革也强调大学区域服务趋势,在酝酿新一轮大学水平评估时,无论是审核还是评估,都将目光聚集在学校对自身定位的认识、落实和结果成效上,而非学校的办学条件。
  特色是大学定位尤其是地方大学定位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兼有的重要课题。特色不是上面封的,不是专家定的,特色必须是自己内在生发出来的。潘懋元先生将高校特色形成要素归结为:第一,看历史;第二,看客观环境;第三,看主观条件。特色不是主观设想出来的,如果没有历史、没有客观环境、没有主观条件,是形不成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特色的。一所大学要成为有特色的学校,一定要有文化的积淀。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责任编辑:蔡桂兰]
其他文献
北京市石景山区实验小学多年来以“扬长教育,实验精神”为办学理念,以“培养自信、求索、创新的英才少年”为育人目标,以扬长教育为办学特色。结合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我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工作,通过完善“扬长教育”评价机制,创设了多样的评价内容、多元的引进评价主体,遵循“尊重差异性与
北京市古城中学致力于在绿色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培养对未来积极而负责的优秀公民。学校实行小班化教学,学生自选教师,走班上课。在以人为本的和谐理念的指导下,学校正在努力打造现代化绿色教育品牌。  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重点,而导师队伍理所当然成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古城中学导师制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培养对未来积极而负责的优秀公民、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导师与需要关心指导的学生建立一定的联
组织变革是指运用行为科学和相关管理方法,对组织的权利结构、组织规模、沟通渠道、角色设定、组织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组织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成员之间的合作精神等,进行有目的的、系统的调整和革新,以适应组织所处的内外环境、技术特征和组织任务等方面的变化,提高组织效能。当下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全面转型的时期,在这个崇尚变革的时代,学校组织的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变革?向哪里变革?成
研究生教育质量成为研究生教育领域内一切问题的核心问题,而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形成与研究生教育这种过程性的意识活动所采取的方式,即研究生培养模式有着直接密切的关系。培养模式作为某种文化思想、教育理念与实现这种思想与理念的某种程序、手段或技巧的结合体,在组成教育共同体各主体之间的相互适应的互动中,适用于不同时代、不同文化团体的不同个体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西方的研究生教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法国的巴黎大学
编者按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从本期开始至第10期,(高教)将以“本刊关注”的形式,连续刊登一组来自首都高校的特约文章,从多种视角回顾60年来首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深
薛贵,北京市特级教师,体育正高级教师,2013年底退休后受邀继续留任潞河中学体育教师。曾获“通州区名师”“北京优秀教师”“全国百名优秀体育教师”“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和“北京市人民教师提名奖”等荣誉。  传统印象中,体育课就是跑、跳、蹦,就是哨子加“一二三四”,大多机械、单调。走近薛贵,走进他的体育课,你会发现,主张体育教师要以文化修养为底蕴的薛贵,他的体育课朴实、干净,却绝不单调,更散发着体育课上
我国督学责任区的实践始于上世纪90年代,真正上升到国家层面加以推广应该是近几年的事。从整体发展状况来看,各地督学责任区实施的内容、方式与路径并不相同,工作进展不一,真实的效果还有待观察。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于督学责任区本身的认识还存在问题,尤其是对一些基本的内容缺乏深入的理性思考,导致认识上的一些偏差和实践中的某些困惑,阻碍了督学责任区制度在我国的全面推行和深入发展。那么,从基本的认识问题
一所大学的水平和地位,是由学校教师决定的。中国农业大学有11位德高望重、贡献卓著的学界泰斗。他们代表着不同年代的农大人,他们与祖国共成长,与祖国共辉煌。    中国农业大学有11位教师,分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在他们身上体现了:静,和,爱。静是一种心态——这11位院士,无论是战争年代的动荡,还是变革时期的浮躁,都没有动摇他们的理想、志向和抱负;和是一种气度——这11位院士,都是科学的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对U-Boot的结构及运行的流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根据以S3C2410为核心的GX-ARM9-2410EP试验平台的具体硬件配置情况,将U-Boot1.1.4移植到此试验平台,并通过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