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导向感悟数学之“理”的方法研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y3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是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非常重要的科目,小学阶段的数学不仅是对学生数理知识的启蒙,更重要的是通过小学数学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进一步的数学学习和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小学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学方法的重大改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不断地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深刻地理解数学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让数学学习中的“理”能够渗透到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各个环节,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之“理”。文章主要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在学生感悟数学之理中的重要意义,接着进一步提出在“问题导向”的方法带学生感悟数学之理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问题导向;感悟;数学之“理”
  一、 引言
  近年来,在新课改的标准和要求下,小学数学教学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和机遇。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而且要能够及时更新观念,对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创新,通过对教学方法的改进提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积极性,进而改善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在小学数学教學中“好问题”不仅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对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数学问题,使得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更加主动,最重要的是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索,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思考、探索、实践中真正感受到数学之“理”,使学生的数学学习也更加深入。
  二、 “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感受数学之“理”的重要意义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对教材内容讲授的形式使学生对相关的教学内容达到掌握记忆的目的,很多内容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内涵与逻辑关系,或者理解得不够深入。这样的学习效果其实是很不理想的,从表面上看学生只是短时间掌握了知识,对知识本质的理解以及应用都是非常欠缺的,而且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很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学生在数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以问题为导向就是要在教学中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不断地思考探究,让学生在思考探究中理解数学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策略是一种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在对数学问题的探索中不断拓展数学思维,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之“理”的魅力。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对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深入学习有非常强的引导作用,特别是在新课改理念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以问题为导向正是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不再局限于对教材内容的记忆上,而是通过真正理解数学知识中的“理”,通过数学学习提升自己的数学能力。
  例如,教师在进行“空间与图形中的面积”教学时,教师可以在正式教学开始前拿出两个大小不同的图形让两名学生进行涂色比赛,等到比赛结束后向学生抛出问题:“大家觉得这种比赛公平吗?”学生肯定会回道“不公平,两个图形一大一小,大的花费的时间长,小的用的时间短”,接着教师可以接着提问“图形的大小指的是什么?”接着就可以引出课堂教学的内容“面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真正理解了面积的具体含义,这对学生后面学习面积的计算方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 以问题导向引导学生感悟数学之“理”的方法
  (一)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讲理之欲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年龄普遍偏小,如果单纯采用讲授的方法进行教学的话很难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小学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灵活性都非常强,在教学中通过数学知识的教学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为了能够有效改善农村小学生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已经养成的被动式的思维习惯。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中可以通过创设有趣的课堂教学场景,有效激发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在教学活动场景中积极展开思考和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将问题融入创设的教学情景中,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利用数学之“理”进行问题的思考和探究,从而以积极进取的心态进行问题的探究,最终解决问题。
  例如,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中的《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时,学生在该内容进行学习时无法真正理解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本质,因此在进行思考和探索中很难找到思路和方法。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实践中进行教学场景的创设,可以创设学生都比较感兴趣的魔术教学情景。课堂开始教师可以以问题引导学生逐渐沉浸到教学情景中,“有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变一个魔术?”这个问题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兴趣,学生的好奇心也会被一下子激发出来,都很好奇是什么样的魔术,这时候教师可以继续说:“魔术的内容很简单,就是用长度分别为15cm,10cm,4cm的三根小木棒首尾相接围成一个三角形。”这种情况下学生一般都会踊跃举手想要参加,课堂的气氛也被充分调动了起来。教师可以安排一名学生上来操作,其他学生在这个时候也会聚精会神地观看,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用这样长度的三根木棒没有办法围成三角形。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继续引导学生:“为什么三根木棒不能围成三角形呢?有没有人发现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大多数学生可能会回答:“15cm的木棒太长了。”在这个时候教师为学生换上一根比较短的,5cm的木棒,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还是没有办法围成三角形。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再换一根长度合适的木棒围成一个三角形,引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探索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这样的过程能够引发学生进行思考,理解问题中包含的“理”,从而在数学学习中有强烈的讲理之欲。而且教学情景的创设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让学生沉浸在情景中感受数学之“理”的魅力。
  (二)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索交流,体验说理之慧
  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是新课改下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的教学方式。在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为了能够有效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可以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模式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而且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对问题的思维能力也会有所提升。小组合作模式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充分调动课堂教学的气氛,而且能够让学生沉浸在教学讨论中开拓学生的思维。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组,一般4~6人为一组。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向学生进行提问,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对问题的讨论和探究,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会不断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数学之“理”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凸显出来。   例如,教师在开展“三角形的特征”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对学生进行分组,引导学生以组为单位对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进行探索,让学生找寻生活中应用到的三角形的例子。在学生观察生活中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问题进行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三角形有什么样的特点?”在这个时候,学生可能简单的回答:“三角形的特征就是有三条边构成的。”这时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有三条边但是却没有首位相接的三角形和用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再进一步提问:“像这种不封闭的图形和这种用曲线围成的图形属于三角形吗?我们还可以有哪些补充条件才能真正概括三角形的概念?”这时学生小组内会进一步思考并完善问题的答案,最终在学生的思考和討论中得出:“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位顺次连接所组成的封闭图形叫作三角形。”这个完整的三角形概念的得出是在教师一步步的问题引导中不断完善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到数学知识的严谨性,将“理”深刻地渗透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同时也锻炼了学生严谨的思维能力。
  (三)借助信息技术,演绎更加生动的数学之“理”
  近年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通过利用信息技术不仅能够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而且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具体的操作中教师可以借助生动的图片或者动画视频的方式将数学教学的内容播放出来。课本上的知识内容呈现形式是非常有限的,仅仅通过课本知识的学习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想,使得学生的数学知识的掌握过于理论化,没有将知识与实际和相关的数学思维和思想联系起来。但是通过借助信息技术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这个现状,教师在教学中针对某些知识的应用可以在网络上搜寻图片或者视频,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以及数学知识的扩展和延伸的思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逐步地渗透,而不是直接通过多媒体方式把所有的内容直接展示出来。
  例如,教师在开展“多边形的面积”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可以引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进行课程之前同学们可以先思考一下我们家里房间的面积是怎么计算的,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测算客厅以及不同房间的面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肯定会向父母请教或者借助信息技术上网查询相关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对于面积的计算方面有了初步的了解。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将内容呈现出来,可以找一个房屋的布局图让学生回答如何准确测算房屋的面积。接着再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将不同的步骤演绎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不断加强对相关内容的思考,让学生在理解多边形面积计算原理的基础上,真正掌握利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可以使问题引导的过程更加生动,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问题。
  四、 结语
  在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不断深化的形势下,小学阶段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变得越来越重要。数学基础知识作为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载体,不仅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数学启蒙的重任,而且通过数学教学方法的改进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利用问题引导的方式开展教学能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感受的数学之“理”的魅力,通过对数学中包含的逻辑关系的理解,让学生能够通过数学学习真正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容,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艳.理解教材与问题导向: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深度[C]∥教育理论研究(第三辑),2018.
  [2]施建花.以问题为导向,促进学生思维提升:一节优质课赏析与探讨[J].数学教学通讯,2016(14).
  [3]邱国群.以“问题”为导向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12(26).
  作者简介:
  彭昆祥,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市洛江区第二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圆锥曲线是解析几何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知识综合性较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等要求较高,重点考查学生函数与方程思想、转化与化归思想的应用
期刊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明确要求: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
期刊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通过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提升数形结合的能力,发展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能力.”这就明确了空间想象能力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培养目标.1 GeoGebra数学实验助力空间想象在教学实践中,空间想象能力的形成过程一般是:学生观察实物模型,在大脑中形成空间几何体的表象.
文章探讨实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创新应用,通过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小数除法移位易错题的再学习》教学案例,分析集教学互动、技术应用、资源获取、平台交流于一体
以芳基酮和溴代芳烃为原料,介孔分子筛MCM-41负载钳形钯配合物为催化剂,研究了一种制备α-芳基酮化合物的方法.结果表明:在催化剂用量1.0%,反应时间2 h,反应温度81℃的条件下,负载型钯催化剂可以高效催化生成α-芳基酮化合物,产率可达94%.该反应官能团兼容性好,底物范围广,催化剂重复使用5次,活性未出现明显降低.
摘 要:初中阶段的数学启蒙教育必须采用贴近初中学生思维方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有利客观条件营造生活化教学氛围与学习情境,指明所学学科知识、解题技巧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的客观联系,锻炼初中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常见生活问题、分析社会现象的应用能力,降低初中学生学习应用题解答技巧的难度,促进学生个人学习能力的不断进步,让应用题的题目与具体解答路径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进而全面提升应用题教学的实际育人
摘 要:文章主要以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构建研究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小学数学教学效果为依据,首先分析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现状,其次从多样化教学,布设全方位评价制度、设置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交流沟通能力、发挥教师导向职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动手实践操作,拓展学生创新思维几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构建措施,进而提升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质量与效率,旨在为相关
摘 要:有效地选择数学教学策略,能化难为易。给学生搭建生活化教学情境,贴合数学理念的同时,降低数学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策略  数学教学策略选择以课标为依据。数学课标就数学的基本理念可以用“基础性、工具性、现实性”几个关键词概括起来,而要在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落实好这几个关键词语,笔者认为要做到“六结合”,即主体性和主导性相结合,学习活动和情境教学相结合,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
摘 要:在小学阶段,数学的学习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数学学习好了,不仅对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然而在现在的数学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部分的问题,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观念仍然没有得到改变,这就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下降,导致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兴趣逐渐减少。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寻找符合学生的学习要求的教学方式,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文章意在浅谈小学数学分数简便
本研究基于二苯乙烯的结构活性关系,设计了10个组蛋白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1(LSD1)新型抑制剂.采用分子对接的方法并根据对接打分结果对得分最高的化合物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分析小分子和LSD1的相互作用机制,并对其进行ADME(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预测.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结果显示设计的小分子与蛋白结合能力更强更稳定,ADME预测结果显示小分子具有良好的生物利用度和类药性.新设计的10个小分子可以作为LSD1抑制剂先导化合物,为新型LSD1抑制剂的研究设计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