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个性在阅读教学中“生根发芽”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itewolfwv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个性化阅读,是指在课内和课外阅读过程中,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遵循自己的思路,去对文本获取自己独有的感受和体验,从而养成适合自己的良好的阅读习惯的阅读过程。个性化阅读的精神主旨在于尊重学生的个性,尽可能地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使教学活动更适应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认识个性化阅读的必要性,并积极探索。
  一、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理念
  莱布尼茨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学习方式、情感需求、生活经验等不同,对文本的理解是不可能一致的。对此,教师要构建安全、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参与思考、交流,使课堂教学成为多边交流、多向流动的过程。
  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认为学生是需要接受教育的被动者。其实,老师不能小瞧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渴求。反之,教师要归还学生阅读的主动权利,引导他们确立自己的阅读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读书的主人。真正有效的阅读,必须依靠阅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才能通过对书面符号的感知和理解,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意义,达到阅读的目的。这种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的阅读活动,决定了阅读只能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越俎代庖。
  二、努力营造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
  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语文教学只有在社会这个大课堂的广阔背景下,才能焕发生机。
  如,《归园田居》是通过自然美来表达归隐之心的,可以先设置“状自然之胜景,抒胸中之情怀”的氛围,把学生引入自然美的大背景,通过学生的想象描绘引出独具学生个性色彩的自然美的境地。学生在一幕幕对自然美的想象中,一幅幅富有个性特色的自然景象呈现出来,学生对作品有了相应的个性化体验,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把握文章,进而有自己独到的发现。
  三、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
  任何读者对文本的理解都不完全等同于作品原来的意义,不同读者面对同一作品所理解到的意义都不可能完全一样。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尊重学生个体独特的体验、感悟,尊重学生独特的生命感受。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和建构意义,有时甚至是在创造意义。
  正确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要义还在于:让学生从小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习惯于倾听不同的声音,见识各种各样的观念,进而造就他们宽广的胸襟和民主性格。
  四、教会学生个性化阅读方式
  传统的教学往往遵循统一的原则,学习内容是有计划和指令性的。对于老师给的学习任务,每一个学生必须无条件地完成,结果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导致了学生无法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可尝试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自主辩论学习疑问,自主设计作业内容,自主组合合作方式。
  要培养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课内个性化阅读教学实践,让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的阅读行为成为个性化的自觉行为。二要进行科学的方法指导,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评价人物和事件的能力及联想和想象能力,善于创造性地阅读。通过对学生的系列引导,使他们避免阅读过程中的盲目性、随意性,从而真正提高阅读的质量和实效。
  五、多元评价,充分发展个性化阅读
  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老师把评价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个性化的阅读评价,强调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多元的个性化阅读教学评价,是以个性化为目标,以评价为手段,通过优化阅读教学评价来培养学生的阅读个性,它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导向、激励、反馈、总结等重要作用。
  如,在教学《触龙说赵太后》一课时,通过学生分角色朗读、组织课本剧表演、写小作文《说话的技巧》等教学活动和作业,来完成教学任务,不同个性的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是完全不相同的,因此他们对于文章的理解就反映出个性化解读的特点。所以,教学评价应是多元的,应注重阅读过程中学生的表现,让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实表现,更要重视学生的未来发展,重视每个学生在本人已有水平上的发展。
  总而言之,个性化阅读不仅是学生智力的生长点,还是语文阅读能力的生长点。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阅读理念,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努力为学生营造和谐、宽松的阅读环境和氛围。传授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方法,使学生的阅读思维真正活跃起来,让阅读成为个性释放的过程,成为张扬个性的舞台。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尝试有益阅读的同时,不断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实现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
其他文献
紧张的高考作文阅卷工作已经结束,回过头来梳理一下这些天的收获,发现了不少我们在平日的作文教学中应该注意的细节。而往往就是这些细节,决定了一篇考场作文的成败。  一、整洁的卷面,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在教学中,我们老师也总是强调卷面的重要性,可是许多同学却是不以为意。不少人会觉得在高考语文赋分项中根本没有卷面分,所以就不需特别重视。可是在高考阅卷尤其是作文阅卷实际中,评卷专家组多次向评卷老师强调一定
期刊
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需要语文教师在解决“教什么”、“怎么教”和“教得如何”的问题上反复斟酌、精心设计。我认为,教学环节中有如下的注意“点”,值得广大的语文教师重视与探讨:  一、找准基点(即“教什么”)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都是死抓教材和教参不放,对教材毕恭毕敬,对教参唯唯诺诺,以致语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内容过“全”的现象,俨然一桌“满汉全席”,教师的“苦口婆心”越发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绪。
期刊
作文在高考语文试题中占60分,可谓语文的“半壁江山”。 如果一个考生高考作文写砸了,不用说他的高考就失败了,一篇作文定终生的说法,不是没有道理的,所以作文不可小视。  我个人认为作文教学很重要,成功的作文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水平,而且能塑造人品人格。要让学生成为有语文素养的人,语文老师必须设计好自己的作文教学。  首先,我认为作文是一种艺术,但艺术的高度也得从点滴基础做起。学生进入高中,高一
期刊
“千万里,我追寻着你,可是你却并不在意。”如果说诗词是一位娇羞、典雅、藏在深闺的女子,那么考生就是那位含情凝眸,踯躅不安,抓耳挠腮的君子。众多的备考对策、模式探究终不能挽救博弈的颓废。望着“在水一方”的古典诗词,让考生备感“道阻且长”。欲罢不能的无奈,苦苦寻觅而不得的焦虑,让考生视“诗词鉴赏”为畏途,敬而远之。如何疏通考生情感的栓塞,构筑沟通的桥梁,让考生与诗词心有灵犀,情感碰撞,正确解读,是诗词
期刊
初中语文的基本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新制订的《全日制普通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提出: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写作能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写作的能力主要是通过作文训练来实现的,因此作文教学占有重要地位。中学作文教学主要对学生进行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的写作训练,其中,议论文是高中作文教学和训练的重点,也是难点。由于诸多原因,学生在写作议论文的时候,往往是提笔难书,言之无物,而近
期刊
写人散文就是以写人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都要采取一定的表现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进而达到写人的目的。自然而然,分析人物形象就成为这类散文的中心目的和教学重难点。那么如何分析人物形象呢?笔者就以高一年级语文教材必修一中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为例,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统观全篇,弄清人物身份  人物形象是复杂多样的,不同身份的人具有其与众不同的特征,作者也赋予其不同的情感。朱自清笔下的父亲是亲人,
期刊
在学校领导的关怀下,有幸听了张斌博士《突破课堂——课程标准下教师备课工作改革》的讲座视频。张教授在报告中结合详实的教学案例,就国家课程标准的教学如何根据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撰写课时教案和设计课程纲领、怎样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如何根据标准设计教学评价等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对教学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教师对课堂教学教案的目标设计有了新认识,给一直以来的传统教学目标设计指出了新
期刊
在多年的教学与备考中,看过许多有关议论文阅读指导的文章,总体觉得鲜有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关于议论文阅读的方向与方法,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思考,发现议论文阅读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通常情况下,议论文的专业性、知识性、陌生感特别强,阅读的障碍很多,难度亦很大。要想判断命题是何种错因,如,偷换概念、乱拉关系、夸大其辞、意思弱化、无中生有、答非所问、以偏概全、是非颠倒、偶然必然、已然未然等,并非易事。那么
期刊
着手对文言文的复习备考有一段时间了,通过对考试大纲的解读、探索、实践,我对文言文的复习有一些切身的感受,下面就从高考的角度谈一谈我对文言文复习备考的点滴体会。  一、认真解读考试要求  在进行系统的复习之前,先从整体上解读文言文的高考考试要求,根据2012年版高考语文学科考试说明,对文言文的总体要求在降低。具体考查对文言文常见实词、虚词的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理解,文言语句的翻译,信息筛选,要点归纳
期刊
所谓结构化预习,就是学生依据学案,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章法地自学课文的学习活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预习是一种学习的心理准备过程。从理论层面分析,组织学生进行结构化预习也会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一、结构化预习的重要意义  结构化预习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结构化预习是课堂生动活泼的探究学习的前奏;结构化预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提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