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中的生命色彩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3年,是斯皮尔伯格导演生涯中最辉煌、最夺目的一年,这一年,他先是给我们带来了《侏罗纪公园》的惊喜,时隔半载,又推出了闪烁着人性光辉的经典人道主义之作《辛务勒的名单》(以下简称《辛》)。在众多二战题材影片中,《辛》无疑是一部经典之作,它突破了同类电影的樊篱,用深邃的思想性和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再现了德国法西斯屠杀犹太人的恐怖历史画面,创造了用艺术气质浓厚的方式去深刻表现思想严肃的战争题材故事片的先河,并且达到了一个难以让后人超越的深度。这部轰动全球也获得了极高评价的民族罹难史诗电影,毫无争议地夺得了第六十六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最佳电影剪辑、最佳配乐七项大奖。
   《辛》是一部在思想性上深度已毋庸置疑,在艺术性成就上也已臻达化境的影片。在电影中,杂耍蒙太奇、声画蒙太奇、对比蒙太奇等各种蒙太奇和长镜头、灯光等其它摄影艺术表现手法在影片叙事中运用得出神入化,使这部电影不但成为了蒙太奇大作,而且在构图,灯光,长镜头,加入黑色幽默方面也成为了不朽之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该影片采用了以黑白影调为主调、黑白片与彩色片相间的拍摄方式来叙述故事,虽然彩色在片中出现很少,但它却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彩色电影。
   一、《辛》采用黑白为主影调原因探析
   (一)突出凝重主题
   《辛》以二战为时代背景,讲述了了德国法西斯攻占波兰屠杀犹太人的真实历史故事。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决定了采用纪录片式的黑白拍摄手法能够使影片具有更为真实的效果。影片的摄影指导扎努西·卡曼斯基充分地掌握了黑白摄影的画面质感,在沉重中的黑白画面中突显了厚重的味道,特别是在拍摄波兰的贫民区时,矮墙、砖块、潮湿气息……黑白叙事的张力给观众还原了时代的真实氛围。这样凝重阴霾,惨淡绝望的画面,只有过滤掉了多余的色泽的更接近真实的黑白格调,才能强化战争的残酷性及对美好的和平生活的向往,也才能使影片具有史诗的格局和撼人心魄的情绪力量。而黑色和白色,在对于生与死来说,也一直以来都是用来对逝者表示沉痛哀悼的两种颜色。黑白色用于体现战争,更能够显示出生存者对于在这场残酷屠杀中逝去的灵魂的沉痛悼念,更具有历史的凝重感和生命的庄严感。
   (二)引起感情共鸣
   德国戏剧革新家布莱希特曾引证黑格尔的观点认为“人类具有一种能力,在虚构的现实面前能够产生和在现实面前同样的感情。” ,这就意味着,在传统美学的领地里,“艺术为了做到激发人的一定感情和一定的经验,它无需创造出一个符合实际世界的图像和再现准确的人与人之间的各种事件,它可以用残缺不全的欺骗性的老一套的各式各样的世界图像来达到它的效果。” 然而,电影是一种特殊的表现力丰富的艺术形式,它与戏剧不同,表演不再是几乎唯一的表达方式,电影可以通过表演、声音、蒙太奇、色彩等等继承了间离手法的形式来调动观众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对影片的内容进行冷静的理性思考。
   《辛》的叙述方式是一次清醒而残酷的回顾,身处新世纪的观众,每日置身于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难能可贵的去静下心来重温历史的沧桑。而《辛》黑白片的使用却在观众心中造成了类似间离效果的真实感和史诗般的庄重感。影片一开始以犹太人的宗教仪式开场,一支蜡烛闪烁着美丽的光芒,这个以彩色片拍摄的点蜡烛祈祷的画面把观众引入一种仪式的庄重感和宗教所蕴含的伟大力量——希望之中。接着人去屋空的广角拍摄镜头,将近熄灭的蜡烛已变成黑白色彩,只有一线烛光还保留着淡淡的红色,充满象征色彩的画面预示着本片故事的开展,这是一种运用色彩切换为黑白的间离法,没有色彩只有影调和明暗的影片似乎在述说着一种回忆和往事,使熟悉了彩色片五彩缤纷世界的观众获得了完美的间离效果,把观众与二十世纪90年代的喧嚣与浮躁隔离开采,以罕见的肃穆和严谨进入影片所重建的时代,从而使事实变得更清晰,回忆变得更真实,引起感情的共鸣。
   二、《辛》以黑白为主影调的色彩意蕴
   (一)黑白的苦难历史和庄严回忆
   《辛》片的主色调是庄严厚重的“黑”、“白”两色,它的光泽是灰暗无光的。其灰暗的色调,有着两层含义。一是隐喻着受难者的遭遇与集体境况。在当年那暗无天日的日子里,犹太民族遭受着法西斯的迫害,他们活得没有尊严,不会因为遵守某些规则便能获得生命的安全与保障,德国纳粹任意宰割他们,只剩惨绝人寰。“黑”与“白”两色调的运用,正是在向观众传达了在这个灭绝人性的种族大屠杀时期里,犹太人的生存空间是阴暗无光、也是无可奈何的,这也暗示着这个民族的苦难历程。二是体现着新世纪观众对这一段悲惨历史的记忆也是黑白的。二战的历史,在人们的心中,似乎并不太遥远。新生的一代能够在众多博物馆,书画页面的黑白照片里,看到那个时代的血雨腥风,而不像久远的古罗马战场和中国古代弦翻塞外、沙场秋点兵的场面,需要通过色彩来还原细节才能让那些太过于悠久的历史更有真实感和现场感。二战那段独特的历史,因为现实世界中记录了真实历史的黑白照片的存在,在观众的心中,对那段历史的记忆也都仿佛是黑白色的:黑白的集中营、黑白的杀戮场面、黑白的废墟……这种黑白画面的纪实风格、独特的视角和手法,给观众带来的是心灵的拉近,是生活中博物馆里真实照片的放大和延伸,是由此进而产生的巨大震撼与沉痛压抑,是对这段历史的最好的解读。
   (二)黑白的生命意識和人性光辉
   《辛》黑白与彩色相交的最令人难忘的细节,是影片中黑白画面里出现的一抹暗红。德国纳粹军人清洗犹太人居住区时,肆无忌惮杀人的事情随时发生。辛德勒骑马游玩,居高临下的他旁观德军驱逐、枪杀犹太人的情景。他忽然看见一个身穿红衣、约莫五岁的女童。在黑白摄影的画面中,一群群衣着暗淡的犹太人被驱赶着、散乱地走动着,德军不时举枪射杀。无论是德军还是犹太人都没有理睬这个红衣女童,她一个人独自穿行于人群,全然不顾周围恐怖、纷乱的末日景象。这情景使辛德勒受到极大的震动,而此时,暗淡却鲜明的红色,也一直是视觉的中心,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心灵。这是一个人性还没有完全被泯灭、被扼杀的生命。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一群群心灰意冷、麻木绝望的被驱赶的犹太人。这些人的生命本来也和那个女孩一样,是有着求生本能、充满活力的,可现在却被摧残、压抑得如此萎顿。这个画面强有力地揭示了纳摔法西斯的惨无人道。而这一抹暗红的再次出现,已是在电影后半部。德军为了掩盖大屠杀的罪行,命令活着的犹太人挖出地下掩埋的犹太死者的尸骸,送进焚尸炉火化。一辆辆运尸车不断拉走了死者,在其中一辆运尸车上,是那一抹暗红,是那个红衣女童特有的生命符号,她的命运已经不言而喻。这一画面成为了《辛》的经典之笔,它的摄影的深层内涵和艺术价值远远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电影作品。
   影片的结尾,德国纳粹投降之后,当灾难深重的犹太人重新以一个自由的生命走在大地上时,画面上才又一次充满了明朗温暖的光照与色彩,与影片开头时的彩色画面形成了呼应,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充满隐喻的影像世界。看到突然生机盎然的色彩,观众的心由从黑暗的阴郁转为了走在阳光下的豁然开朗,体验到了剧中解除了死亡威胁的人们的愉快心情。影片最后,温暖明亮的色彩中出现了犹太人参观墓地时,在墓碑上留下一块小石头以示敬意的传统习惯,这一用彩色画面场景,把犹太人怀有虔敬感恩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在悄无声息中讴歌了在战争这个特殊的时代环境里,敢于混迹在黑与白两个世界的中间,把善布施与受难者的真正的道德家的人性善光芒。“救一个人的生命,就是拯救了整个世界”,这一句话,再一次升华了观众的情感。
   三、结语
   正如中国古代画论中所说的“以色助墨光,以墨显色彩”一样,《辛》巧妙地运用黑白镜像,不但在黑白胶片中体现出丰富的色彩,而且还能交互、创造性的使用黑白与彩色控诉了黑白颠倒的世界,使简单的黑白二色,除却了一切杂质,只剩下了对人性的思索。这种为了还原历史真实性和深刻性的黑白影像与色彩相结合的阐释历史方式,并没有因为是黑白片而让影片显得单调与枯燥,相反,黑白影像在这部影片里被赋于了特殊的使命与内涵,成为了展示这个充满阴暗黑色与恐怖的人类历史悲剧的最佳形式,而丰富的色彩也在黑白片的质感里得到了更为强烈而富有冲击力的体现,升华为绚丽生命的象征。
   这种以黑白色为影片主调的叙述形式,在深刻揭露法西斯战争对人的戕害,促发我们对法西斯战争时期那段岁月的进行深刻思考的同时,又讴歌了在战争这个特殊时代环境里的人性善光芒,其艺术形式和叙述方式,值得我们在进行影片创作的过程中不断的借鉴和学习,从而创作出自己更优秀的影视作品。
  
   参考文献:
   [1]弗洛姆.人的呼唤——弗洛姆人道主义文集[M].上海:三联书店,1991.
   [2]戴锦华.电影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银晓明(1981.9-),女,汉族,广西南宁人,硕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系;李荣君(1986.10-),汉族,河南新乡人,硕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系。)
  
其他文献
历史上,大部分人的死亡伴着自己生命的殒落、消失,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后人所淡漠、遗忘。而苏格拉底不是。自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殉道以来,哲学家们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主题继续着他的死亡的话题。柯拉柯夫斯基说:“有这样一个人,所有欧洲哲学家都拿他来认明自己,即使是这些哲学家肢解了他所有的思想。这就是苏格拉底,而一个不能将自己与这一典范人物相认同的哲学家,就不属于这一文明。”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和苏格拉底之死
期刊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一再推崇汉光武帝:“自三代而下,唯光武帝允冠百王也”,“君臣交尽其善,唯东汉为盛焉”。东汉初年社会安定、君臣和睦,的确应归功于刘秀重才执法的开明统治。刘秀的个人魅力对臣属们影响很大。      为人处事低调,不显山露水     汉光帝刘秀做事很低调,时机不成熟,绝不轻举妄动,这正是他以柔制胜的表现,也是他得以成功的另外一点重要经验。大事来临,他心不惊胆不怯,从容应付,从
期刊
文化是一种符号,印证着历史的印痕。  没有文化,历史上不会有永存的事物。  历史和文化是一个地域的标志,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类时空隧道永久的记忆,是无形的根,无价的宝。  然而,当寻根文化的守望者们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文化遗风,寻找文化的根脉时,却发现地域文化显得那么苍白,似乎文化价值受到了现代精神的冲击,以至于在一个大区域尘封已久,或者说孤芳独赏。然时至今日寥寥无几的寻根者们依然矗
期刊
一、源贺族人的由来和发展  200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广东省鹤山市发现一本小册子,上面有一篇题为《鹤山源氏是鲜卑后裔》的文章。该文称,在鹤山市龙口镇霄乡村,有一个全国罕见的姓氏——源姓。目前,霄乡村住着源姓1000多人,世界各地还有源姓2000多人,共计有4000多人。根据他们的宗谱记载,源姓的始祖叫源贺,是南凉王秃发傉檀的王子,原名叫秃发破羌,公元406年生于西平乐都县(今青海乐都县)。 
期刊
根据中央纪委“积极探索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开展反腐倡廉建设的途径和方法”的工作部署,笔者对江苏泰州市海陵区非公企业反腐倡廉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发现,目前非公企业党的建设相对薄弱,反腐倡廉建设不容乐观,内部管理面临新危机。这些问题的存在迫切需要我们积极探索非公企业反腐倡廉建设的新机制。建设非公企业纪律监督组织,正是应运而生的一项创新之举。通过坚持示范引领、坚持教育引导和坚持科学组建等举措
期刊
柳湾墓地     青海省乐都县柳湾墓地是一处原始社会晚期墓地,也是目前我国考古发掘中最大的一处氏族公共墓地。这个墓地不仅墓葬数量多,出土遗物也十分丰富。柳湾墓地的发现在我国古代文化史中具有重大的意义。   柳湾位于湟水中游北岸,西距乐都县城十七公里。黄河流域是我国文明的摇篮,黄河上游主要支流的湟水两岸,土地肥沃,水量充足,自然环境优美,为古代人们劳动、生息的好场所。湟水河谷两岸蕴藏着丰富的古代
期刊
一、引言  《让我死亡》是十七世纪上半叶意大利最重要的作曲家蒙特威尔第(C·Monteverdi,1567—1643)在其妻子重病时所谱写完成的作品,其创作概括了文艺复兴后期音乐艺术的先进成就。他的音乐比起卡契尼、佩里的宣叙风格更具戏剧性。他将人的各种各样的感情,注入到他的创作之中,从而形成了他所倡导的“激情风格”(stillo concitanto)。在这首歌中,他以深刻感人的旋律,谱成了一曲催
期刊
从电影片头的“生命必须延续”开始,代表着人类灵魂9个侧面的机器人踏上了为什么存在,以及如何生存下去的旅程。在战胜强大敌人的过程中,也是自我认识,自我成长的过程。而最终“希望”带领大家取得胜利,灵魂得到净化,新的生命开始孕育。除此以外还对影片的视觉风格进行了分析。   《9》是导演蒂姆·伯顿监制的奇幻动画电影。“生命必须延续”这是电影开端处就出现的话语,也是整部电影的意义所在。影片一开始就向我们展现
期刊
我在刚步入大学时,才开始断断续续地翻看过《红楼梦》,一遍,两遍。如此鸿篇巨制、包罗万象的世界名著,读一两遍所领略到的东西实在少之又少。而今,为了写这篇作业,又把它从书堆里翻出来浏览,以期从中涉猎到片鳞只爪。但总觉得无论提笔写下些什么,只觉书中人物众多,性格复杂,情节琐细,有如面对一只刺猬,虽知是一顿丰盛美餐,却不知从何处下口。作为一个女孩子,有如大多以俗烂之辈,在端起《红楼梦》之后,总不免将自己设
期刊
多丽丝·莱辛是当代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在2007年以88岁高龄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是这为女性经验的史诗作者“以其怀疑主义、激情和想象力审视了一个分裂的文明”。她的作品主题风格多样,大到种族时代、世界纷争,小到都市生活、男女情感。《幸存者回忆录》是英国当代小说家多丽丝·莱辛后期的代表作之一,有明确地性别意识和立场,关注女性的成长经验,心路历程,从而确定了女性的主体地位。它叙述的是人类在面临大灾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