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鲜卑遗民源贺世家史述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ray_redti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源贺族人的由来和发展
  200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广东省鹤山市发现一本小册子,上面有一篇题为《鹤山源氏是鲜卑后裔》的文章。该文称,在鹤山市龙口镇霄乡村,有一个全国罕见的姓氏——源姓。目前,霄乡村住着源姓1000多人,世界各地还有源姓2000多人,共计有4000多人。根据他们的宗谱记载,源姓的始祖叫源贺,是南凉王秃发傉檀的王子,原名叫秃发破羌,公元406年生于西平乐都县(今青海乐都县)。
  《魏书·源贺传》载:“源贺,自署河西王秃发傉檀之子也。傉檀为乞伏炽盘所灭,贺自乐都来奔。贺传容貌,善风仪。世祖拓跋焘闻其名,及见。器其机辩,赐西平侯,加龙骧将军。谓贺曰:卿与朕源同,因事分姓,今可为源氏。”拓跋焘认为秃发鲜卑与自己同源,故赐源姓于另一支。“秃发”实为“拓跋”之音转。其始祖秃发匹孤即拓跋力微之兄。匹孤是源贺的九世祖,约在公元二世纪初自塞北迁到黄河以西的甘肃和青海一带。其弟力微于公元258年进入盛乐城(今内蒙和林格尔),逐渐发展王权,公元338年称代王。公元386年拓跋珪改称魏王,皇帝位,即北魏王朝。公元398年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
  秃发匹孤的后代秃发推斤是河西鲜卑酋长,统领秃发部落。公元365年死。秃发推斤之子秃发思复键替父统领部落民众,于太元十九年(公元394年)死。由长子秃发乌孤继位。由于他雄猛勇战,胸怀远大志向,与大将纷陀谋划夺取凉州金城。隆安元年(公元397年)秋擊败乙弗、折屈等部落,在湟水流域修筑廉川堡(今青海省民和县西北)作都城,自称西平王。黄河南鲜卑十二部头人都归附西平王。公元398年10月西平王秃发乌孤改称武威王。公元399年迁都乐都古城。次年秋,秃发乌孤因酒醉骑马而坠,跌伤肋骨死亡。
  公元400年正月,秃发乌孤弟秃发利鹿孤继位,迁都西平(今青海西宁市),改年号为建和。公元401年春三月,康王秃发利鹿孤称帝,改河西王。次年三月河西王秃发利鹿孤病重不起,把国事交给弟弟秃发傉檀。
  公元402年三月,秃发傉檀继位改称南凉王,年号为弘昌。将都城复迁回乐都小古城(内城),并修建大古城商业区(外城)。东晋义熙十年(公元414年),由于秃发傉檀穷兵黩武,在掠夺乙弗鲜卑之际,西秦乞伏炽磐趁机渡过黄河攻入南凉,被西秦所灭,劫南凉文武官员和百姓两万多户至枹罕城(今甘肃省临夏市)。次年底,傉檀被乞伏炽磐鸩酒而死,其长子虎台借口被杀;次子保周和小王子破羌仓皇出逃。在北凉生活了18个春秋,同时目睹了北凉政权有日薄西山之势,魏太武帝延和二年(公元433年),秃发破羌等人又投奔北魏。
  源贺有勇有谋,初被赐西平王,常带兵攻打硬仗,且每战必胜,被封为龙骧将军,在维护北魏政权稳定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源贺年老时几次奏请皇帝,想辞去官职,都没有获准。最终拜为太尉。保周最初被北魏皇帝封为张掖王,后谋反被杀。源贺卒于北魏太和三年(公元479年),终年73岁。源贺生前依照古今兵法,著有军事书籍《十二阵图》,受到北魏皇帝的好评。
  源贺有三子,长子源延,赐爵武城子,西治都尉。死后,赠凉州刺史,广武侯,谥简子,子鳞袭。次子源思礼,后赐名怀,所以又叫源怀,景明二年(公元501年)为尚书左仆射。三子源奂为长乐太守,无后。
  源怀有七子,即源规、源荣、源徽、源玄凉、源子雍、源纂、源子恭。源规及子源肃、源绍、源文远皆有世袭官职。源荣、源徽、源玄凉亦有官职,无传,记载无子。源纂曾任凉州大中正等职,建义初(公元528年)遇害河阴,年37岁。源纂子源雄,隋朝西平乐都人,北魏时为征虏将军。源子雍曾封为乐平县开国公,后因战败被杀。其后代为司空参军事。源子恭曾任司徒祭酒,尚书郎中,后为吏部尚书。有子源彪、源文瑶、源文盛、源文举,皆有官职。其中源彪为临颖县开国公,后封太子洗马。源彪子源师,历任尚书左右丞,卒于大理少卿。源师子源昆玉、源直心皆有官职。源直心子源乾曜,进士,累迁谏议大夫,开元初拜少府少监,后拜尚书左丞相,终太子少傅。
  源乾曜是一位文武双全的社会活动家,开元17年(公元730年)在授太子少傅时,与左丞相张说、右丞相宋璟,同日拜官,诏太官设宴,太常奏乐,会百官于尚书省东堂,唐玄宗皇帝赋三杰诗一首,以示庆贺。赞扬源乾曜为:
  
  赤帝收三杰,黄轩举二臣。
  由来丞相重,分管国之钧。
  我有握中璧,双飞宴席珍。
  子房推要道,仲子讶风神。
  复辍台衡老,将为调护人。
  鹅鸾同拜日,车骑拥行尘。
  乐聚南宫宴,觞连北斗醇。
  俾余成百揆,垂拱问彝伦。
   (原载《唐诗别裁》集(下))
  
   源乾曜也作《奉和御制乾曜与张说、宋璟同日上官命宴都堂赐诗》一首,诗云:
  
  睿作超千古,湛恩育万人。
   递迁俱荷泽,同拜忽为邻。
  道合徽音畅,芳辰帚命新。
   鼓钟崇享礼,鹤鹭集朝伦。
  窃位思官谤,凋客谢木春。
   惭多无以叙,拙备实难陈。
  进绶怀三少,承光尽百身。
   自当归帝日,何幸列宫臣。
  
   源乾曜的儿子源挈官为郑尉,另一儿子源弼为河南府参军,后为绛州司功。
  源乾曜的重孙源光裕,历刑部力部工侍郎,尚书左丞累迁郑州刺史称良吏,历职清谨……与杨滔、刘令植等同删定《开元新格》。
  从北魏到明朝,源氏家族为朝廷显族,在正史有传的多达20余人。所以《北史》作者赞道:源贺堂堂,非徒武节。观其翼佐文成(拓跋浚),廷抑禅让,殆乎社稷之臣。怀于略兼举,出内驰誉,继迹贤孝,不坠先业。子雍立功夏方,身亡冀野。彪著名齐朝。师、雄官成隋代,美矣。由此可见,源贺世家在青海历史上对中原王朝的统一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为社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走进鲜卑遗民源氏村落
  五年前,我曾写过一篇名为《南凉后裔今何在》一文,发表在《中国土族》2005年冬季号。霄乡源氏族人见到这篇文章后,他们非常高兴,认为与远在青海的亲人终于联系上了,特别邀请我及在广东鹤山工作的子女,到他们村里去做客。所到之处,源氏族人夹道欢迎,并鸣放鞭炮和舞狮,不时与我们交谈。
  2006年春节刚过,他们用专车把我们接到他们村里,霄乡位于鹤山市西面,离鹤山城区不到半小时的车程,就进入写有“霄乡”字样的牌坊,感觉与其他的村落相比并没有两样,只是道路两旁的鱼塘显得更多,颇有水乡泽国的味道。霄乡辖区由一条有着漓江之秀、三峡之险的龙口河环绕,河的两岸有一个绿色通道,龙埂基环绕着霄乡村,起着防洪的作用。村内的耕地与鱼塘面积之比为2:1,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
  走在霄乡的道上,已经很难找到昔日先祖居住的痕迹。我们询问主人,你们的先祖为什么会迁到这里来呢?热情的主人告诉我们,在唐朝德宗时期(公元780年),我们源氏宗族中有一个叫源休的尚书郎,在荆南幕府为官,曾任湖南刺史,久住长沙,后来他企图谋反,夺取皇位,事败后为德宗皇帝所杀,当时姓源的族人怕受到牵连,从此以后,源氏族人多数从事经商,很少有人做官了。青苗之害,商人、农民受到迫害,他们向南逃亡,来到广东南雄珠玑巷,暂且安身。为什么先到这里是因为珠玑巷位于南雄县城北9公里的沙水村,北距梅关20公里,原是古代驿道必经之处,是北方人南下翻越大庾岭后进人岭南的第一站。到南宋时,又因胡妃事件,官府要血洗珠玑巷,源氏兄弟源潜夫、源潜傅再次向南逃亡,下浈水乘竹筏,最后在西江口上岸,曾到过几个地方察看后,最后定居于新会县古劳都坚城乡。清朝时,从新会县析出鹤山县,将古劳都坚城乡改为龙口镇霄乡村。
  我们初次到霄乡,处处绿树成荫,湖里鹅鸭戏水,农家五谷丰登,呈现出一派人欢马叫的新农村景象,笔者写了一首《霄南风光》以作记之。
  
  绿树成荫夏日凉,霄南六村好风光。
  五谷丰登人兴旺,朵朵葵花向太阳。
  鹅鸭嬉戏池中水,鱼虾漫游荷花香。
  源氏后裔人称杰,和谐社会享安康。
  
  位于霄乡礼奎近湖祖祠堂,我们看到门前写着这样的对联:“发源由北魏,晋爵在西平”。该对联浓缩了鲜卑人的发家史。自秃发破羌投奔北魏而赐姓源贺后,同时又被北魏皇帝封为西平王,所以村里人祭拜祖先的牌位上都写着“西平××”的字样。祠堂内供奉着源贺及源乾曜等将相人物的塑像和牌位,后在文革中被毁。我们在祠堂前照了一张相,以作纪念。
  在生活习俗上,他们仍然保留着北方民族豪爽威武的性格,逢年过节,大家聚在一起,总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特别是每年的中秋之夜,在那明亮的月光下,一面围着篝火,一面跳起古代鲜卑舞蹈: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水寂寂,水殇殇,纵横奔突显锋芒……用古老的歌舞,以庆丰收。到了重阳节那天,他们抬着源贺的塑像,高举源氏族旗,唱着《满天星》沿着各条村子游行,表达对祖先的怀念之情。
  三、源贺族人的生活习俗
  源氏族人睡觉时都保持裸睡的习惯,而且睡在土炕式的木床上,头朝外,脚朝里。因天热,好饮茶,而且所饮的茶类似于青海的熬茶,煮茶时,除放些茶叶外,还放多种中草药材,让茶叶和草药慢慢吸收药汁,然后将它晒干,这样制成的药茶味甘而药性温和,装成小袋故取名为源吉林甘和茶,饮用时用开水泡制,即可饮用。源吉林甘和茶是清朝道光年间由源吉华与他的三个儿子源会昌、源合昌、源英昌共同研制而成的。由于源吉林甘和茶具有清热解毒,又兼饮料,又有价钱低廉的特点,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清朝光绪年间,广东南海、佛山等地发生瘟疫,源吉林甘和茶救了不少人的命,乡民曾赠送牌匾,上面写着“甘露和风”四个镏金大字,赞颂甘和茶有“立起沉疴,百发百中”的奇效。源氏后人因经营甘和茶而发大财,在香港、新加坡等地都有厂房,成为东南亚、欧美等国家的著名品牌。在香港太平山侧修建了一座豪华别墅,因修建得古香古色,香港无线电视台拍摄的《京华春梦》,曾把它选为内景拍摄地。
  在每年的春节更为热闹,大年三十晚上,源氏族人都要团聚在祠堂里,吃团圆饭,喝团圆酒,每家至少要炒一盘菜或一盘凉菜,按老幼分成许多围(桌),一面喝酒,一面守岁,以欢乐的心态迎接新的一年到来。大年初一,除相互拜年外,村里的狮子队伍沿着每个院落舞一遍,欢快的锣鼓,矫健的舞姿,预祝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吉祥如意。在初一晚上,要燃放用纸做成的大礼炮,一般有一米多高,30公分直径,里面除装有土火药外,大礼炮内要放一个吉祥物,吉祥物一般以每年的属相来定。礼炮的外表非常华丽,而且贴一些吉祥的标语。当礼炮点着之后,火花五光十色,同时把吉祥物推到空中,此时大家欢呼跳跃,争着去抢吉祥物,谁能抢到吉祥物,就认为今年走大运、发大财。
  源贺族人非常重视教育,儿童到了入学年龄,由家长送到学堂接受教育,经费由族人中的大款资助。成年后,他们还保持着成年礼与结婚礼的习俗。在结婚前,男女双方都要取字,以示成年。然后将双方的名字共同写在一张大红牌匾上,并配有缎带扎成的红花,两边是一副吉祥如意的对联。在结婚时,将此匾送到祠堂并挂在墙上,告之先祖并祈求保佑。
  当人长到60岁时,其子女们要为老人制作寿衣,比较富裕的人家,一般用丝绸为原料,庄户人家以布匹为原料,然后请来裁衣艺人,根据老人的身材,量好尺寸,缝制l套或3套。缝好后,在老人60岁生日时要穿在身上,生日过后脱下,存放在衣柜或棺材内,待老人亡故时,再穿上入殓。人死后,要请经师念佛经,祈求佛祖让他们早日升天,早日超度。停放三天之后,再送往墓地掩埋。源氏族人就是这样在祠堂、族谱、堂联及日常生活中延续着家族的古老记忆,保持家族人的凝聚力。最后,宾主人在礼奎近湖祖祠堂前举行欢迎大会,与源氏父老乡亲共聚一堂畅述友情,并以狗肉席款待我们(狗肉席在龙口镇享有盛誉,在做法上比较特别)。
  四、源贺后裔来西宁寻根祭祖
  2006年春,源氏族人获悉西宁市人民政府拨款修复南凉虎台遗址公园,他们奔走相告,准备来西宁参加虎台遗址公园开园庆典,并进行寻根祭祖活动。经过多方联系,西宁市人民政府同意他们的请求,并委托西宁市园林局负责接待事宜。
  2006年4月25日,西宁市园林局正式向广东鹤山市霄乡源氏恳亲团发出传真邀请函,欢迎派团参加南凉虎台遗址公园开园庆典活动。当他们接到通知后,准备给虎台遗址公园赠送一些南方珍贵的热带树苗,并出资立一块源氏家族的石碑,后来考虑树苗的成活率低,由于时间仓促,植树和立碑之事作为以后再说。
  4月29日,以源可就、源沃珠、源荣枝为领队的源氏恳亲团一行19人陆续抵达西宁。成员中年龄最大的为81岁,多数为退休干部、卫生、工程技术人员,还有农村基层干部。当晚西宁市园林局为源氏恳亲团接风洗尘,局党委副书记王卫华同志在宴会上致欢迎词,向客人敬酒,处处洋溢出热情友好的气氛。
  4月30日上午,虎台遗址公园开园庆典在大门广场举行,省市领导参加庆典仪式,范副市长致词后,源氏恳亲团代表源荣枝上台讲话。他说:“当我们走进虎台遗址公园时,三王太祖威猛强悍、气宇撼天的高大形象,使我们的敬意油然而生,站在虎台下仿佛看到了虎台上旌旗招展,战鼓擂动,三王披甲挥戈指挥千军万马出征的雄伟场面。走进遗址博物馆,又仿佛看见三王带领平民开荒屯田,开发河湟的历史功绩,所有这些,我们当为后人,无不为先祖的丰功伟绩而感到骄傲与自豪。西宁是我们始祖的发祥地,是我们的第一故乡,我们有责任为故乡的腾飞尽一份责任,今后我们一定与故乡多加强交往,常回家看看,为故乡父老乡亲多做好事,多做实事,为西宁的建设做出自己的努力。”庆典结束后,恳亲团进行了祭祀活动。在三王像前献上供品,鸣放万响鞭炮,全体成员肃立于族旗下,向南凉三王三鞠躬,然后敬献挽联,挽联上写着:“弘扬中华民族大融合,溯寻源氏历史内涵”,横批是“奇才英器”。祭毕后,环绕三王塑像绕一周,然后将族旗、《源氏大宗谱》、源氏族人代表在近湖源祠堂合影的巨幅照片,《源贺列传》的影印版以及《南凉后裔今何在》一文一同送进博物馆,大家在博物馆大门前摄影留念。随后《西宁晚报》、《西海都市报》、《青海日报》也都进行了采访和拍照。
  81岁高龄的源可森先生满怀激情地说:“今天我把祖先找到了,百年之后,我也来这里陪伴他们。”恳亲团成员源荣照先生也说:“我们找到了根,真正找到了自己的故乡,把寻根的梦变成了现实。回到广东老家以后,一定要把这次美好的感受告诉更多的朋友和父老乡亲,让他们也到青海来看看,让那里的企业家也来西宁投资兴业,为西部大开发尽一份力量。”
  随后,源氏恳亲团同省、市专家学者研讨了南凉国兴衰历史,源可就先生首先发言。他说:“南凉王子源贺逃出青海投奔北魏,为统一中原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其子孙辅佐隋、唐王朝做出巨大贡献。到北宋末年,金人南下,南凉后裔源潜夫兄弟几经磨难而輾转到岭南,最后定居鹤山霄乡,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接着源荣枝先生说:“霄乡源氏宗族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公元1274年至清朝中期,这一阶段主要是建村修路,垦荒和兴修水利。第二阶段是从清朝至建国前。这一阶段主要是源氏族人外出打工,做生意,在商海中博弈,造就了一批经商奇才。如源龙章在香港做生意,一下就赚了几千万两白银,回到广州买下了商铺,源吉华与他三个儿子研制出源吉林甘和茶,百年品牌,经久不衰。第三个阶段是建国后至今,源氏族人利用改革开放的契机,纷纷走出家门开办企业,涌现了源汉清、源镜泉、源荣江、源冠杰、源志雄、源黄东、源广儿、源学荣等一批年轻企业家,源氏族人的经济生活得到了长足的提高。”接着是青海师大何争流副教授介绍了鹤山霄乡源氏族人的发现经过。青海民院芈一之教授说,源氏祖先曾经是北魏、西魏等朝的统治者,对北方的经济发展和民族大融合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青海社科院副院长崔永红教授说:“南凉三王在开发河湟地区、兴办教育、建都立国中起了巨大作用。”西宁地方史专家李逢春说:“我在西宁土生土长几十年,对西宁地区的历史人物比较熟悉。今天听了上面几位先生的发言,广东鹤山与西宁相隔3000多公里,两地的风俗习惯如此相同,加上族谱的记载,充分说明源氏家族是源贺的后代是无可质疑的,希望两地多多加强合作与交流。经过专家教授们的考证,确证了广东霄乡源氏是南凉王后裔,源贺家族的根源于青海西平(今西宁)乐都大小古城。”
  最后,青海省委黨校原副校长、国家级专家、青海省政府参事谢佐教授在会上展示了他的书法作品,并朗诵了李景白《吟秃发鸟孤》诗一首,诗云:“金山立马气飞扬,大展经纶据一方。勋业未就身先死,空教人忆海东王。”并在当天晚上的联欢会上,谢佐教授演唱了鲜卑先民传唱的歌曲《满天星》。
  青海社会科学院院长、民俗学博士、教授赵宗福认为:源于鲜卑,贵于源贺,之后历北朝、隋、唐、宋数代,显赫于世,北宋末年南迁到南雄,南宋末再迁鹤山,成为地道的广府人。源氏家族的历史在中国多民族多元文化交融中具有重要意义。他建议,要把源氏文化的研究做大做强,再联络一批专家、教授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澄清在源休之后无人做官的历史中断的误解。事实上,源休虽然被唐德宗所杀,源氏族人并没有尽皆免官。据知,在北宋时期,源氏族人在北方和福建做大官的人不少,同时还发现了遗诗多首。另外还应续写祖谱,现在源氏的祖谱只是源潜夫兄弟定居鹤山的历史,但从源休到源潜夫这将近四百年的历史(即公元780年至1274年)是个空白,如果将这个空白填补起来,就成为一部完整的大宗谱了。
  可喜的是,退休干部源荣枝先生在网上发现一名叫源书成的河南省方城县的人,由于源姓较少,他估计是源氏同宗。经过多方寻访,终于在方城县草厂坡村找到一处居住着300多户源姓的村庄。2007年秋天,源荣枝专程到方城县登门拜访。源荣枝先生告诉记者,当他看到这些河南同宗兄弟,大家热泪盈眶,那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无法形容与言表。经过协商与筹备,决定在2007年12月5日,在鹤山市霄乡礼奎近湖祖祠堂举行“鹤山市源氏历史文化研讨会”。青海社会科学院院长、民俗学博士、教授赵宗福,郑州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徐正英应源氏族人的邀请,在源氏文化研讨会上讲述源氏历史及源流,以及源氏祖先源乾曜的生平事迹。鹤山市副市长陈民军,江门电视台负责同志等出席了研讨会,并播放研讨会实况。2007年12月11日,广东省《江门日报》刊发了长篇通讯《龙口霄乡有鲜卑族后裔》以及相关新闻:青海社会科学院院长赵宗福谈源氏先祖入粤的考证。据源荣枝先生介绍,他们准备成立“源氏乡亲联谊会”。并计划在霄乡建一座源氏历史文化纪念馆(兼公园),塑一座源贺巨像,供后人怀念敬仰。
  2011年9月,鲜卑遗民,源贺后裔源荣枝先生应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摄制组的邀请,带上源氏家族最古老的族谱,不远万里,从广东珠海来到西宁,协助他们拍摄南凉虎台的电视片。青海省委党校原副校长、省政府参事谢佐教授和青海省文化馆馆长、《群文天地》杂志社社长颜宗成同志与源荣枝先生进行了座谈,并拍摄了古族谱中的有关史料。同时准备着手收集源贺史料,计划用两年时间由谢佐教授主笔编写出《南凉后裔源贺名臣》一书(暂定名)。
  源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研究还在不断深入和发展,研究成果会不断涌现,笔者写了一首小诗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南凉后裔本姓源,一部《宗谱》留人间。
  寻根祭祖情绵远,秃发三王乃祖先。
  
其他文献
近日在《群文天地》阅览到程起骏先生的“简评《清末丹噶尔楹联大全》一文”(以下称“程文”),其中许多观点和提法诸如“遗落在湟源民间的珍珠”、“丹噶尔时代民间实用大全”、“中华千古文脉传承融汇于一身”、“联中透出的昂扬意气,给人一种天地为家的精神感受,这也是康乾盛世大一统在文化上的折射”、 “土生土长的湟源货”等等,笔者不敢苟同,也断难从命。《清末丹噶尔楹联大全》在灿若众星的湟源楹联大家中榜上有名吗?
期刊
文章针对高职院校在Photoshop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教学改革措施。   Photoshop是目前市场上最流行的图像处理软件,广泛应用于广告设计、绘画、装潢设计、建筑效果图后期处理、网页美工设计、数码照片处理等领域。它操作方便快捷,可以把摄影图片、绘画、图形等现有的美术作品结合在一起,并进行处理,使之产生绚丽甚至超越意想的艺术
期刊
踏遍青山人未老  ——泮子山秋色篇   10月6号时至寒露。上午十时,同侯兄如约登泮子山。国庆期间天气甚好,前两天下过的雨,放晴已有两天了,可山上的地石还是湿漉漉的。沐浴上午的阳光,呼吸着湿润的空气,十分的惬意。由于背向太阳的照射,更由于攀登的缘故,到半山腰时已经是汗流浃背了。脱掉外套,又脱去了羊毛背心,经过稍事休息和水分的补充,再往山上行进时的感觉,已觉得身轻气爽了。由于季节的原因,今日的风景
期刊
观澜街道属客家地区,自古以来就有“文化之乡”的美称,舞麒麟就是观澜众多文化品牌当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它跟随历史的兴衰,经历了低谷与消沉,兴起与发展。进入改革开放年代以来,作为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发展状况和前景如何,我们对此进行了专门的调查。  一、观澜舞麒麟的历史渊源  客家人视麒麟为图腾,而观澜的客家人从中原迁徙至此时就带来了“舞麒麟”。早在250多年前,当观澜松元厦开基始祖陈
期刊
文物古迹是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载体,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实物例证。  文物古迹与旅游的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十分密切的关系。旅游离不开文物古迹,文物古迹借旅游发挥其作用,流传其历史,传播其信息,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玉树州自然风光神奇,历史文化深厚,民族风情浓郁,具有一批高品位的文物古迹资源。然而一场地震突然来袭,山摇地动、山崩地裂,顿时新寨嘛呢石墙体整体坍塌;贝大日如来佛石窟寺主佛殿墙体有
期刊
文化是一种符号,印证着历史的印痕。  没有文化,历史上不会有永存的事物。  历史和文化是一个地域的标志,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类时空隧道永久的记忆,是无形的根,无价的宝。  然而,当寻根文化的守望者们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文化遗风,寻找文化的根脉时,发现地域文化却显得那么苍白,似乎文化价值受到了现代精神的冲击,以至于在一个大区域尘封已久,或者说孤芳独赏。然时至今日,寥寥无几的寻根者们依然
期刊
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榆林学院用户对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利用情况,得出:电子资源因内容丰富多彩,时效性强,对用户的学习、科研工作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得到大家的广泛认可。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利用率低,用户对图书馆电子资源的硬件设施、相关服务等方面不是很满意。因此,图书馆应进一步加强电子资源建设,优化电子资源的结构,创新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以提升信息服务质量。   随着数
期刊
历史上,大部分人的死亡伴着自己生命的殒落、消失,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后人所淡漠、遗忘。而苏格拉底不是。自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殉道以来,哲学家们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主题继续着他的死亡的话题。柯拉柯夫斯基说:“有这样一个人,所有欧洲哲学家都拿他来认明自己,即使是这些哲学家肢解了他所有的思想。这就是苏格拉底,而一个不能将自己与这一典范人物相认同的哲学家,就不属于这一文明。”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和苏格拉底之死
期刊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一再推崇汉光武帝:“自三代而下,唯光武帝允冠百王也”,“君臣交尽其善,唯东汉为盛焉”。东汉初年社会安定、君臣和睦,的确应归功于刘秀重才执法的开明统治。刘秀的个人魅力对臣属们影响很大。      为人处事低调,不显山露水     汉光帝刘秀做事很低调,时机不成熟,绝不轻举妄动,这正是他以柔制胜的表现,也是他得以成功的另外一点重要经验。大事来临,他心不惊胆不怯,从容应付,从
期刊
文化是一种符号,印证着历史的印痕。  没有文化,历史上不会有永存的事物。  历史和文化是一个地域的标志,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类时空隧道永久的记忆,是无形的根,无价的宝。  然而,当寻根文化的守望者们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文化遗风,寻找文化的根脉时,却发现地域文化显得那么苍白,似乎文化价值受到了现代精神的冲击,以至于在一个大区域尘封已久,或者说孤芳独赏。然时至今日寥寥无几的寻根者们依然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