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然处世的凄凉人生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lt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刚步入大学时,才开始断断续续地翻看过《红楼梦》,一遍,两遍。如此鸿篇巨制、包罗万象的世界名著,读一两遍所领略到的东西实在少之又少。而今,为了写这篇作业,又把它从书堆里翻出来浏览,以期从中涉猎到片鳞只爪。但总觉得无论提笔写下些什么,只觉书中人物众多,性格复杂,情节琐细,有如面对一只刺猬,虽知是一顿丰盛美餐,却不知从何处下口。作为一个女孩子,有如大多以俗烂之辈,在端起《红楼梦》之后,总不免将自己设想为书中的林黛玉,但愿感受会较真切些。现仅就目前所感,写下点对林黛玉的个人坎井之见。
   记得鲁迅曾说过一段非常有名的话,“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充分说明了面对《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时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阶层、不同生活经历的人都能从中读到富有个人体验的心得。我想对于林黛玉肯定也会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其实我个人对这人的感情也很复杂。同情中有几分厌恶,敬佩中有几分唾弃……对其怀有无限怜爱之情,但仔细思忖后又觉得她不过是自作自受罢了。
   林黛玉的一生是一个凄惨的悲剧,她的前世命运注定了她今生的不幸。在第一回中,甄士隐道出了她前世是西方灵河岸上,三世石畔,一颗绛珠草,内有一段缠绵之愁,转世不过是酬报宝玉的灌溉之德,把一生德眼泪还他。托着一个虚弱德身子骨,自小便父母双亡,只身寄人篱下。虽有个知心知意的宝哥哥,只可惜她一个“爱情至上”的小女子,不为封建礼俗所容忍,终将愤愤含泪而西去。恰合了《枉凝眉》中“莫说有奇缘,如何心事总虚化,一个枉自嗟讶,一个空劳牵挂。”爱情原本可视着生命的调味剂,可在林黛玉看来,爱情就如同生命,为爱而生,也必定为爱而死。所以爱情路的截断,就是其生命之源干涸的时候,此时的柔肠寸断之苦,也只有她这等痴情的至真至纯的女子能领略到。当知晓爱情幻灭时,她的第一举动便是撕帕子、焚诗稿,当黛玉看着烧着的诗稿时的一闭眼、身子无力地一仰,你我怎能不潸眼泪下呢?因为那烧掉的可是她的生命支柱啊!情到深处最伤人,虽然她与宝玉可朝夕相处,可谁曾知道,天底下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近在咫尺的两个朝夕相处的人却不能永远在一起。如此情真意切的可人遭受这等厄运,怎不惹得人万分怜爱呢?
   但是当一个命运坎坷的人时刻不忘记自己的悲惨,并乐此不疲地沉溺其中、顾影自怜时,你是否就会产生腻烦地心理呢?你的同情此时就没有了用武之地,因为她自己已用无限的自怜将自我紧紧地包裹起来了。
   记得第26回她夜访怡红院时,由于屋中吵闹,无人听见叫门声,她吃了闭门羹之后,“自己又回思一番: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也,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如今认真淘气,也觉没趣。一面想,一面有洒下泪珠来。”此种触景生情的愁思一两回方可理解。可书中此类描写频频出现,以至于花儿凋谢了、秋雨潇潇时,她都会在那种自然现象中找到自我身世的讯息,然后伤怀落泪,甚至别人见她十分怜惜自己,生怕触动了她那根思乡的神经。要说你沉溺于自己的痛苦世界中尘封自我也罢,倘若把这种自我憐惜之情扩大为针对别人的武器,未免有些让人生厌了。正是因为林黛玉对自己的身世太过在意,把自尊提到显要的近乎无法理喻的地步,于是便形成了她刻薄、小心眼儿、得理不饶人得性格。刚进入贾府时,当宝玉问及她是否也有玉,他便撂出如此酸辣的言辞:“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宝物,岂能人人有的。”惹得宝玉只叫嚣也要摔坏那捞什子。书中此类尖酸之语随处可见。她似乎觉得我是孤儿,我就有权利只维护自己的自尊而不用虑及他人的感受了。简直一个唯我独尊的极端个人主义者,实在可恶吧。其实这是一种深层次的可怜,她囿于自己的痛苦中,永远找不到释放的出口,郁积的伤悲让他麻木了,并以有这种痛苦为特权了。
   林黛玉精神上的痛苦是有目共睹的,我对她的“怒其不争”之情则来自他对命运和爱情的漠然处之的悲观。她绝对是一个无折扣的爱情至上主义者,可是她为自己争取幸福的行动却少之又少。她顶多只是选择了不与封建礼俗同流合污的消极抗争,缺乏坚强有力的斗争和反抗行为。面对封建的枷锁她做出的不过是悲哀、叹息、自怨自嗟,唏嘘哭泣罢了。眼泪伴随悲愤,等待幻灭的前途,让死后“化灰化烟”,随风吹散。虽然林黛玉身世不幸,但与崔莺莺和张生的空间隔离之苦比起来,她又是幸福的。毕竟她可与宝玉随时眉目传情,互诉衷肠。可她却无法舍弃打击闺秀的矜持。清代的西园主人说:“盖以儿女之私,此情只堪自知,不可以告人,并不可以告爱我之人,凭天给予,合则生,不合则死也。”她无法直面封建礼教,最多不过上演一曲以身徇情的悲悯之剧罢了。
   林黛玉的一首《葬花吟》曾惹得多少读者断肠落泪,她可以无限怜惜花儿的生命,可却不知珍惜自己的生命,去争取自己的幸福。命运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爱情须要努力去争取才能实现。矜持可以舍弃,幸福不能放逐。敢于梦想,敢于实践,变不可能为可能。我想,这是我作为新时代女孩从林黛玉身上获取的特定信息吧。
  
   (作者简介:吴雪玲(1985.12-),女,河南信阳人,硕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当代方向。)
其他文献
文化是一种符号,印证着历史的印痕。  没有文化,历史上不会有永存的事物。  历史和文化是一个地域的标志,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类时空隧道永久的记忆,是无形的根,无价的宝。  然而,当寻根文化的守望者们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文化遗风,寻找文化的根脉时,发现地域文化却显得那么苍白,似乎文化价值受到了现代精神的冲击,以至于在一个大区域尘封已久,或者说孤芳独赏。然时至今日,寥寥无几的寻根者们依然
期刊
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榆林学院用户对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利用情况,得出:电子资源因内容丰富多彩,时效性强,对用户的学习、科研工作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得到大家的广泛认可。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利用率低,用户对图书馆电子资源的硬件设施、相关服务等方面不是很满意。因此,图书馆应进一步加强电子资源建设,优化电子资源的结构,创新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以提升信息服务质量。   随着数
期刊
历史上,大部分人的死亡伴着自己生命的殒落、消失,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后人所淡漠、遗忘。而苏格拉底不是。自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殉道以来,哲学家们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主题继续着他的死亡的话题。柯拉柯夫斯基说:“有这样一个人,所有欧洲哲学家都拿他来认明自己,即使是这些哲学家肢解了他所有的思想。这就是苏格拉底,而一个不能将自己与这一典范人物相认同的哲学家,就不属于这一文明。”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和苏格拉底之死
期刊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一再推崇汉光武帝:“自三代而下,唯光武帝允冠百王也”,“君臣交尽其善,唯东汉为盛焉”。东汉初年社会安定、君臣和睦,的确应归功于刘秀重才执法的开明统治。刘秀的个人魅力对臣属们影响很大。      为人处事低调,不显山露水     汉光帝刘秀做事很低调,时机不成熟,绝不轻举妄动,这正是他以柔制胜的表现,也是他得以成功的另外一点重要经验。大事来临,他心不惊胆不怯,从容应付,从
期刊
文化是一种符号,印证着历史的印痕。  没有文化,历史上不会有永存的事物。  历史和文化是一个地域的标志,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类时空隧道永久的记忆,是无形的根,无价的宝。  然而,当寻根文化的守望者们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文化遗风,寻找文化的根脉时,却发现地域文化显得那么苍白,似乎文化价值受到了现代精神的冲击,以至于在一个大区域尘封已久,或者说孤芳独赏。然时至今日寥寥无几的寻根者们依然矗
期刊
一、源贺族人的由来和发展  200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广东省鹤山市发现一本小册子,上面有一篇题为《鹤山源氏是鲜卑后裔》的文章。该文称,在鹤山市龙口镇霄乡村,有一个全国罕见的姓氏——源姓。目前,霄乡村住着源姓1000多人,世界各地还有源姓2000多人,共计有4000多人。根据他们的宗谱记载,源姓的始祖叫源贺,是南凉王秃发傉檀的王子,原名叫秃发破羌,公元406年生于西平乐都县(今青海乐都县)。 
期刊
根据中央纪委“积极探索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开展反腐倡廉建设的途径和方法”的工作部署,笔者对江苏泰州市海陵区非公企业反腐倡廉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发现,目前非公企业党的建设相对薄弱,反腐倡廉建设不容乐观,内部管理面临新危机。这些问题的存在迫切需要我们积极探索非公企业反腐倡廉建设的新机制。建设非公企业纪律监督组织,正是应运而生的一项创新之举。通过坚持示范引领、坚持教育引导和坚持科学组建等举措
期刊
柳湾墓地     青海省乐都县柳湾墓地是一处原始社会晚期墓地,也是目前我国考古发掘中最大的一处氏族公共墓地。这个墓地不仅墓葬数量多,出土遗物也十分丰富。柳湾墓地的发现在我国古代文化史中具有重大的意义。   柳湾位于湟水中游北岸,西距乐都县城十七公里。黄河流域是我国文明的摇篮,黄河上游主要支流的湟水两岸,土地肥沃,水量充足,自然环境优美,为古代人们劳动、生息的好场所。湟水河谷两岸蕴藏着丰富的古代
期刊
一、引言  《让我死亡》是十七世纪上半叶意大利最重要的作曲家蒙特威尔第(C·Monteverdi,1567—1643)在其妻子重病时所谱写完成的作品,其创作概括了文艺复兴后期音乐艺术的先进成就。他的音乐比起卡契尼、佩里的宣叙风格更具戏剧性。他将人的各种各样的感情,注入到他的创作之中,从而形成了他所倡导的“激情风格”(stillo concitanto)。在这首歌中,他以深刻感人的旋律,谱成了一曲催
期刊
从电影片头的“生命必须延续”开始,代表着人类灵魂9个侧面的机器人踏上了为什么存在,以及如何生存下去的旅程。在战胜强大敌人的过程中,也是自我认识,自我成长的过程。而最终“希望”带领大家取得胜利,灵魂得到净化,新的生命开始孕育。除此以外还对影片的视觉风格进行了分析。   《9》是导演蒂姆·伯顿监制的奇幻动画电影。“生命必须延续”这是电影开端处就出现的话语,也是整部电影的意义所在。影片一开始就向我们展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