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古诗词鉴赏的能力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world5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词鉴赏既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又是语文考试中的必不可少的题型。在150分的语文试卷中占11分,分值重,然而学生的得分情况却不尽人意。学生普遍反映古诗词在内容上很难理解,在鉴赏的相关试题上也具有一定的难度。当然这与古诗词特殊的体式、短小的语句有关。对此,如何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的提高,是高中语文教师所必须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其实古诗词的鉴赏有很多规律可循,只要抓住其中的规律,对其鉴赏还是能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的。本文结合自身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经验,对如何提高古诗词鉴赏的得分率,有以下几个步骤和方法:
  首先应让学生掌握诗歌大体上的几种主题和各种表现手法。古代诗人写诗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借助某种表现技巧来表现诗人自己的感情、志向、愿望或表现事物的特点。因此学生大体上要掌握不同题材的诗的不同主题,如田园山水诗、羁旅诗、思乡怀人诗、送别诗、咏史诗、怀古诗、边塞诗、咏物诗、闺怨诗等。如送别诗又大体上有这么几种主题:1.离情别恨(依恋和牵挂);2.深情厚谊;3.激励劝勉安慰(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4.表明心志的(表明自己纯洁感情和高尚志向)。还要掌握古诗词的表现技巧和相关术语,如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用典等)、各种描写方法(各种修辞、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正侧面描写等)、常见的表现手法(衬托、借古讽今、托物言志、象征等)、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用典故抒情等)。不管是哪种题型的考查,最后都要落实到技巧和感情、主题。为此,必须让学生强记古诗词的有关知识点以便学生答题时,相关术语能信手拈来。例如:2016年福建省毕业班单科质检卷中杜甫的《巴西驿亭观江涨呈窦十五使君》中第一题的设题为“与诗的首联相比,颈联描写江涨之景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很明显,这道题要考的是颈联的描写方法。这时,同学们就应该想想描写的方法有哪些,而且请注意审题,与首联相比,描写角度有什么不同,“不同”,这个题目隐含着比较。首联“宿雨南江涨,波涛乱远峰。”很明显,这是直接的正面的描写波涛高涌,水映远峰有似摇乱,而颈联“霄汉愁高鸟,泥沙困老龙”写的是水涨而阔,故鸟愁;水涨而荡,故龙困。很明显是从侧面来描写江涨之景,借高鸟发愁,老龙受困,从侧面突出江水上涨后江面变阔以及江水激荡高涌之势。所以说,这首题考的是景物的描写方法:正面描写与侧面的描写的不同。
  其次要读懂诗。要把短小精悍的古诗用自己的理解翻译出来,读懂诗人写什么,为什么要写,写这首诗的目的何在。然而,学生常常遇到看不懂,难以把握诗的思想,难以入题的情况。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看题目。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题目是眼睛,也是体现诗人写诗的内容、情感和目的。如:2016年福建省毕业班质检卷中苏轼的《点绛唇再和送钱公永》,从题目来看,这是首送别诗。为此,就可以想到送别诗的四种情感。
  第二,看作者。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的诗风。对一些重要诗人的生平、思想、写诗的风格都要有所了解。如李白的浪漫洒脱,豪气干云,但却怀才不遇;苏轼的豪放豁达;杜甫在安史之乱前的愤慨激昂,忧国忧民,战乱后的穷困潦倒,迟暮伤感;辛弃疾的爱国报国却壮志难酬等。特别是同学们不了解的诗人,可以借助注释的补充。如:2016年福州市高中毕业班质检卷中张耒的《发安化回望黄州山》,给出的注释是:①安化即安化驿。张耒,“苏门四学士”之一,其诗风与苏轼接近。1097年因朝中党争,被贬黄州;1101年宋徽宗新立,被召回京师,担任太常。此诗写于回京途中。这个注释给了我们两个信息:一是张耒的诗风与苏轼接近,二是被贬黄州后又被召回京师的途中。
  第三,猜读每一句的内容。在读题读人之后仍不能了解诗词的情感的,便要猜读每一句诗的意思,抓住重要的字词进行理解,找到每句诗的名词,注意意象(平时要积累重要意象蕴含的意义),看看写的是什么,抓住句中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看看能表达诗人什么情感。如:辛弃疾的《蝶恋花送祐之弟》,找找描写了哪些意象(每一句中的名词)或是带有感情色彩的词,从诗中可以找到如:“衰草”“孤鸿”“凄凉”“两鬓”“新来病”“离愁”“恨”这些词语,可以猜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大体上是孤独忧愁、伤感郁恨的。
  因此,诗词鉴赏要顾全到诗词的题目、作者、内容、注释等多个方面的信息,只有全面把握,才能更好地把握诗词的诗意。
  最后,要掌握不同题型的答题模式和技巧。古诗词鉴赏的设题一般从作用题、炼字(语言)题、形象题、表现手法题、思想感情题等方面进行考查,要根据题目的设题作具体解答,避免答非所问,题目问什么就答什么,注意解答时分点作答,逐点表述,做到层次清晰,简明扼要。当然,学生必需熟练掌握各种答题的方向和运用相关术语,进行模式性的答题,如作用题考查,就要抓住“内容”“结构”“情感”三个重要的答题步骤。“内容”方面要答出诗歌描写的景色或描写的对象,“结构”方面首先要区分关键词或者关键句所在的位置,如句首的结构作用有:①总起下文、开篇点题。②引出下文,引出话题。③奠定某种感情基调,渲染某种气氛,营造某种氛围,烘托某种情感。④为下文作铺垫或作对比,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最后“情感”是重点,要结合全诗的内容进行分析。有了答题的步骤后,还要根据考查作用题有考查引用典故的作用,那么就要求学生必须记住引用典故的作用有哪些。如:①表达对某人或美好事物的讴歌和赞美。②表达对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的进取和追求。③表达对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慨叹。④引用典故来影射时事.达到借古讽今的表达效果。⑤用典是对历史故事等的高度概括,在增加诗歌容量的同时,还可收到言简而意丰的艺术效果。例如:李白的《古风》(其十五)的第一题的设题:这首诗开头四句运用燕昭王招贤纳士的典故,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题时,注意引用典故的作用题答题的技巧和方法,可以得出答案为:①以燕昭王招贤纳士典故引出诗歌话题,引出下文对现实人才际遇的描写;②与下文描写的现实中人才的遭际构成对比,突出诗人不被重用,怀才不遇的现实处境;③赞许燕昭王招贤纳士之举,表达诗人的向往之情。
  还有考查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到了什么作用,如:2016年全国高考1卷中李白的《金陵望汉江》的第一题: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考查的是景物形象题和描写景物的作用题。这时,就必须注意分点答题,首先回答第一问,第二问就得注意景物描写的作用,根据平时的积累,进行模式答题:这样写的作用是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或铺垫,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注意“为下文作铺垫”“突出主旨”相关术语的运用。因此,平时就要根据不同的题型归纳答题的方向和模式、技巧。
  总之,对于古诗词鉴赏,笔者提出了必须掌握的诗歌相关知识、答题的步骤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性。然而,要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特别是提高古诗词鉴赏的考试成绩,最重要的还是学生平时不断的积累和训练,从而提高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解题的能力。
其他文献
IS平台作为信息技术载体,它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笔者仅从五个方面加以剖析。  第一,在诗歌教学中的应用。诗歌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诗歌教学是对高中学生开展美育的绝佳素材,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能不能搞好诗歌教学,关系到高中语文教学的成败。诗歌的美在于诵读。因此,诗歌教学的关键在于诵读。无论是李白的《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还是杜甫的《秋兴》《登高》等等,只有在反复的诵读中,才
诗歌鉴赏题可以说是高考语文试题得分率较低的一道题型。因此,诗歌鉴赏历来是高考语文复习的一个难点。其实,江苏高考《考试说明》将诗歌鉴赏的鉴赏评价能力层级确定为D等。
想象性重构是美国制定法解释中的技术,从属于意图主义的解释方法。意图主义的制定法解释方法存在从多成员立法机关难以提炼出融贯的立法者意图、立法者意图模糊不清乃至根本不
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实际上是哲学研究的时代课题的变化,属于"哲学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与此直接相关并具有前提意义的,是"哲学是什么"的问题。相对于"哲学是什么"的无解论和一
教材插图的大量出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利于学生在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课文,促进学习。尤其是高中生,他们面临着升学考试,学习压力加大,学习乐趣逐步减少,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插图的作用,利用教材插图来刺激他们的感官,增加他们语文学习的乐趣,进而达到优化语文课堂的目的。  1.利用教材插图介绍作家作品  知人论世一向是语文教学所推崇的教学理念,学生只有对作家的身世背景、作品的创作环境有一定的
新版《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一卷首页插图瞿秋白照的页后“瞿秋白简介”中存多处问题,笔者现指出并加以商榷。
为了研究泥沙特性与NaCl浓度对45#钢材料磨蚀的影响及机理,采用超声振动空化装置配合自主研发的泥沙搅拌装置作为磨蚀试验设备,对45#钢材料进行磨蚀性能试验。运用失重法对比
在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题里,语句类考题几乎是必考的。它出现的形式大体有以下两种:1.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2.赏析文中的画线句子。这两种看起来很相似的题型,在答题策略、答题格式上是不是差不多呢?  一、面貌相似——学生答题模糊  以期中考试散文阅读《清粥》为例:  11.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事实上,米真的是委屈的啊!  参考答案:(1)没有经过慢工细煮,米不能与水相互渗透、融合,从
2014年教育部公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纲要》要求,在中小学课程修订中增加传统文化内容的比重,并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
古代传记的传主各异,作者对传主的评价关涉其性格习性、气度才学、品格操守、思想修为、胸襟志趣等各方面,而其中高度概括人物形象的评价性语言,进一步构成了学生阅读和理解的障碍。  对传主的形象分析和概括,是每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常规题型。阅读过程中很多学生望文生义、断章取义甚至割裂文意,从而影响对人物的准确认识和对文意的正确理解。现结合历代史传作品,对理解作品中评价传主的词语内涵的方法,进行例证分析和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