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初中历史课程也更加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特别对那些具有较强故事性情节的内容,比例更是不断增加。讲好历史故事,本质上也就是讲好中国的故事。本文试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三个方面阐述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 历史故事;初中历史课堂;故事性史料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2-0062-01
所谓故事,从字面意义上进行理解,就是过去的一些人和事,这其中包含的内容有传说、寓言,或者是实际发生在我们生活当中的故事。而我们今天所说的历史故事,其实也就是中国历史上发生过的、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散发着人文主义光辉的一些事情。
一、为什么要讲好历史故事
历史既是人们在生活中遗留下来的痕迹,也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更是历史的精髓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被习总书记所称赞的这种传统文化,往往就是课本上的历史故事。
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当中,精彩讲述历史故事、认真分析历史故事,不仅仅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是一种促进,同时也能够激发青少年对于祖国的热爱之情,进而在青少年当中传播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
讲好中国历史故事,具有以下几点意义。
(一)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很多学生而言,历史本身就具备浓厚的故事色彩,教师通过讲解历史故事,丰富教学内容,让枯燥的知识变得更加生动且富有逻辑,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更好地感悟中华文化的精髓。比如在学习《金与南宋的对峙》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对这一历史故事进行讲解,同时对学生进行提问:“精忠报国的故事蕴含着什么意义?”让学生产生浓厚的探索欲,从而激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二)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在历史课堂当中,采用故事性的讲述,能够让学生对历史的真实性展开思考,同时还能够理解其中所蕴含的道理。比如在学习《远古的传说》这节课的时候,教师通过讲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结合“大禹治水”的历史传说,让学生充分体会大禹为祖国奉献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和价值观。
二、如何讲好历史故事
(一)加强教师对中国文化传承重要性的思想认识
在历史课堂教学活动当中,教师需要充分意识到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但是由于在中学教学当中,历史这门学科始终占据无足轻重的位置,导致很多教师和学生对其都不够重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足,教师授课的热情不足,进一步削弱历史课程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活力。对此,学校可以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相关史实,充分意识到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同时也意识到传播传统文化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提高教师的民族责任感。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历史课程中,运用好史实材料,首先教师需要向学生讲述中国的历史故事,最为关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讲好历史故事。这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共同配合来完成,教师在其中发挥着充分的主导作用。对此,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同时还需要具有良好的授课经验。具体而言,教师在选择故事性史料的时候,故事不宜过多,同时选取的材料需要突出重难点,避免出现主次不清的状况。同时,选取的故事史料必须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比如在七年级历史教材第8课《百家争鸣》这一节课中有一则引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何为“礼”,文章并没有详细地闡述。此时,教师需要补充有关“礼”的材料,比如孔子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三)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发挥其主导作用,同时还需要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开展历史故事性教学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教师对学生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对史料进行分析,或者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进一步研究学习历史性材料。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需要教会学生甄别信息的能力,同时更加需要关注的是史料的真实性,尊重历史的客观事实。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一些严重违背事实、虚假的视频或者文章,很容易扭曲学生的价值观。此时,教师需要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历史的敬畏心理,同时还需要积极正面地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在课堂上讲好历史故事,在生活中拓宽学生搜集史料的渠道,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真实发生的事件。
三、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历史故事也是历史教学的关键环节,被广泛地运用在了历史课堂教学当中。但是教师在选择历史故事的过程当中需要进行科学决策,通过运用讲解和思维导图等方式,才能不断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景昆.谈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7(27).
关键词 历史故事;初中历史课堂;故事性史料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2-0062-01
所谓故事,从字面意义上进行理解,就是过去的一些人和事,这其中包含的内容有传说、寓言,或者是实际发生在我们生活当中的故事。而我们今天所说的历史故事,其实也就是中国历史上发生过的、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散发着人文主义光辉的一些事情。
一、为什么要讲好历史故事
历史既是人们在生活中遗留下来的痕迹,也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更是历史的精髓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被习总书记所称赞的这种传统文化,往往就是课本上的历史故事。
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当中,精彩讲述历史故事、认真分析历史故事,不仅仅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是一种促进,同时也能够激发青少年对于祖国的热爱之情,进而在青少年当中传播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
讲好中国历史故事,具有以下几点意义。
(一)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很多学生而言,历史本身就具备浓厚的故事色彩,教师通过讲解历史故事,丰富教学内容,让枯燥的知识变得更加生动且富有逻辑,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更好地感悟中华文化的精髓。比如在学习《金与南宋的对峙》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对这一历史故事进行讲解,同时对学生进行提问:“精忠报国的故事蕴含着什么意义?”让学生产生浓厚的探索欲,从而激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二)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在历史课堂当中,采用故事性的讲述,能够让学生对历史的真实性展开思考,同时还能够理解其中所蕴含的道理。比如在学习《远古的传说》这节课的时候,教师通过讲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结合“大禹治水”的历史传说,让学生充分体会大禹为祖国奉献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和价值观。
二、如何讲好历史故事
(一)加强教师对中国文化传承重要性的思想认识
在历史课堂教学活动当中,教师需要充分意识到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但是由于在中学教学当中,历史这门学科始终占据无足轻重的位置,导致很多教师和学生对其都不够重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足,教师授课的热情不足,进一步削弱历史课程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活力。对此,学校可以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相关史实,充分意识到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同时也意识到传播传统文化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提高教师的民族责任感。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历史课程中,运用好史实材料,首先教师需要向学生讲述中国的历史故事,最为关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讲好历史故事。这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共同配合来完成,教师在其中发挥着充分的主导作用。对此,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同时还需要具有良好的授课经验。具体而言,教师在选择故事性史料的时候,故事不宜过多,同时选取的材料需要突出重难点,避免出现主次不清的状况。同时,选取的故事史料必须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比如在七年级历史教材第8课《百家争鸣》这一节课中有一则引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何为“礼”,文章并没有详细地闡述。此时,教师需要补充有关“礼”的材料,比如孔子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三)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发挥其主导作用,同时还需要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开展历史故事性教学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教师对学生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对史料进行分析,或者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进一步研究学习历史性材料。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需要教会学生甄别信息的能力,同时更加需要关注的是史料的真实性,尊重历史的客观事实。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一些严重违背事实、虚假的视频或者文章,很容易扭曲学生的价值观。此时,教师需要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历史的敬畏心理,同时还需要积极正面地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在课堂上讲好历史故事,在生活中拓宽学生搜集史料的渠道,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真实发生的事件。
三、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历史故事也是历史教学的关键环节,被广泛地运用在了历史课堂教学当中。但是教师在选择历史故事的过程当中需要进行科学决策,通过运用讲解和思维导图等方式,才能不断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景昆.谈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