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复合型俄语人才重要途径的探讨

来源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dcoff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覆盖40多个国家,人口约44亿。随着中俄两国之间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加深,培养复合型俄语人才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培养创新复合型俄语人才应注重中学俄语教学、教学专业建设、俄语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综合能力和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俄语复合型人才毕业与就业对接等五个方面相互联系的问题,旨在能引起国家、社会、学校甚至家庭对复合型俄语人才培养的重视,从而更好地满足“一带一路”背景下对复合型俄语人才的需求,更好地促进“一带一路”建设。
其他文献
进入教育发展的智能时代,智慧课堂为学科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传统课堂存在着诸多的痛点,随着大数据、物联网、AI人工智能、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智慧课堂应运而生。基于此,就在小学英语课堂上教师如何运用智慧课堂高效建构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如何灵动地应对智慧课堂带来的个性化学习变化展开论述,以期为国家培养更优秀的智慧型未来人才。
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综合体现,是教师专业知识、教学技能、个性品格与教育理念等各种心理品质的集合体,其内涵的诠释既要体现教师的教育实践,又要符合教师自身的内在认知。分析表明,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具有专业性、系统性、实践性等基本特征,可分解为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三个基本维度。知识是理论基础,具有技术和行为特征的技能是核心,而蕴含理念、价值的情感态度则是发展动力。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测评呈现出测评内容综合化和测评方法多元化的主要特征,需要多角度、多样化地测评,以增强测评的科学性。
近些年,我国高职教育逐渐进入繁荣发展时期,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高职教育作为具有鲜明职业特点的高层次职业技术类教育,其本质特点在于重视学生职业能力及职业素质的培育,其所培养的一线管理人才与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所必备的协同合作、劳动态度以及劳动纪律等素质必须借助系统化的劳动教育活动实现。从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的实践意义入手,分析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实践存在的问题,提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实践的有效路径。
在分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范式、跨学科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等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BICS(融合创新协同共享)理念为引领,从新模式、新课程、新方法、新内容、新质量五个方面,探讨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需要落实学生在英语学习和英语阅读方面的深度学习目标,结合深度学习教学理念,促进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提升。高职英语深度阅读教学具有互动性、创新性等特点,需要教师积极结合高职英语深度阅读教学的基本特点、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教学面临的困境,探索高职英语深度阅读教学的对策,进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素养,给予学生深度的英语阅读体验,加强学生反思性能力培养,提升高职英语深度阅读教学水平。
社会责任感培养是未来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内容。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发展是其个体社会化的必由之路。基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解析小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角色认知,剖析亲社会行为、情感能力、良心演化与惩罚性的社会选择,先天的情感与意志等重要影响因素,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比较实践活用法、“羊群效应”导引法、校本“优良传统”引导法、集体奖惩显性强化法、小组共同体效应法、暗示巧用法等特色培养方法。
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代培养创新型人才、构建创新型社会的重要手段,依托专业教育和第二课堂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国内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在培养模式、教育体系、课程实践、认定体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成为影响创新创业人才质量的重要因素。甘肃农业大学依托专业教育,以第二课堂为主阵地,探索出“3+2”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三融一化”教育模式、第二课堂学分制、“3+1”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方案等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全新思路,并运用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提高了创新创
面对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每个党报记者都要积极适应变化的形势,努力探索学习,利用新闻敏感性的优势,寻找更适合影像+文字表达的角度和内容,进行和报纸有所区别的差异化表达,掌握新技能,成为融媒体表达的多面手。
高职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对于教师的培养是不可忽视的工作内容。“1+X”证书制度在促进高职长远发展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对“1+X”证书制度下高职教师专业能力教育工作进行分析,提出具体发展策略,旨在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进而为高职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前期保障。
我国义务教育采取以县为主体的管理体制。面对县域教师专业发展动力不足的症结,韶关学院与粤北S县合作,以群体动力学为理论指导,以激发县域教师队伍群体动力为目标,以教师工作室、集团化办学和县校两级骨干教师体系评选作为主要运行方式,探索县域通过教师专业发展群体动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经过反思发现,共同的信念是合作的基础,人员变动和高校支持能力有限是主要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