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的生活”才是孩子的老师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u802370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识字是小学教育阶段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基础中的基础,但却是很多语文教师容易忽视的“教学阵地”。教师们因为识字的内容比较枯燥,缺少像课文那样的挖掘条件加上不容易“出彩”,所以大家都容易忽视识字教学的重要性。其实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就是伴随着识字的不断深入而深入的,它的重要性是具有决定性的。而我们的教学与学生的日常学习都是离不开中国的汉字以及由它延伸出来的知识点,因此苏教版的教材也把识字教学放在了小教阶段战略性的位置。为什么本来有趣的识字教学,慢慢被我们异化了呢?不单单是我们的重视不够,还有就是我们把原本简单的识字教学复杂化了,其实孩子们的“生活”就是一本识字教科书。
  第二次接触低年级的识字教材,感觉和六年前又大有不同。首先是学生的变化,他们的知识经验更加多元和丰富,他们的识记字的方法也更有个性化,他们的已有知识经验已经潜移默化的成为了我们教学的风向标。我在日常教学中力主让孩子们用自己识字的经验、从自身的实际生活出发来认识生字,课堂中孩子的一些发言让我大吃一惊。(他们在生活中的识字量可能我们教育工作者没有做过统计,如果统计的话,这个数字绝对超出我们的想象范围)很多场所的标牌都无形中成为了我们的“教辅资料”:例如在课堂上孩子们从“宠物医院”的标牌认识了“物”字;从学校和医院标牌认识了“第”字;甚至有些同学从每天经过家门口的工地就已经认识了“钻”字等等;当我们悠悠然要教给孩子们多少字时,往往忽略了眼前的这些小家伙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认字基础,无形中我们的教学成了“一厢情愿”。曾经广告标牌的识字已成为我教学中无形的“板书”、“课件”然而有些字大街上、市区中并不常见,课堂上不免担心孩子们的遗漏,经常自己做一些补充,没有再去让学生去发表自己的经验。一次正在介绍“除”的结构、笔顺时,孩子们高举小手“我们在数学书上见过-除”,我恍然大悟……真可谓生活处处可识字,为什么非要认为他们只会在商店、门脸标牌上见过这些字呢?各门教科书、新闻字幕、课外书、电脑网页、字典不都是让他们的识字好奇心发挥到极致的“平台”吗?我们教师的思维真的不能束缚这些“小精灵”,他们源源不断的思路正是我们课堂五彩缤纷的基石呀!课堂内外,我们教师能教多少字呢?掐指算来也就那么多,我们一直以来都在想着教给学生这样那样的知识,但是现在的信息大轰炸的时代,知识能教完吗,字能教完吗?我觉得肯定教不完,那我们怎么办?其实课改的真正意义不是改教材或增加多少识字量,增加多少阅读量;我的理解是通过我们的课堂和教本,赋予孩子们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自我进取,求知的能力,教师其实已经变成了引导者和助推器,要给予学生信心和学习的动力,让他们想去认字、勤于认字、乐于认字。所以孩子们真正的识字老师就是他们那五彩的生活世界。
  “光识字不记字”这样的教育是肤浅的。学生对字的记忆也长期地成了我教学中的瓶颈,错别字现象屡见不断,到底是什么原因会造成学生对一些字的字形含糊、经常写错甚至读错呢?经过我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我发现主要的原因还是这个字或词语没有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且用得极少,所以学生对这类字就陌生了。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呢?我也一直在实践中来寻求答案。当初一直认为是我没有赋予字一些特定的含义,比如故事或一定的形象,但是即使我做了这方面的准备,孩子们对字的印象还是浅浅的感觉,生硬的记忆让我很头疼。一次日常的识字课上,一个孩子随意地说到“暖”他就用“太阳出来暖洋洋”的口诀记住“暖”的偏旁,如果不是在现场你真的很难在备课时预设到。这对于我和学生来说都是耳目一新的,我相信很多孩子一辈子都能记住“暖”字,绝不会再写错“暖”的偏旁。终于我明白了为什么孩子们对字的记忆会如此生硬,因为记字的方法一直都是老师的,而不是他们自己总结的记字方法,不是自己的创造怎么会印象深刻呢?于是从上学期开始,课堂上我就不厌其烦的让孩子们说自己的记字方法,甚至让他们写成一句话,画成一幅简笔画,或许是一个数学公式,总之一定是你自己的创造。自然而然的班里的孩子们大部分都有了自己的记字方法,不再是老师强加给他们的了。这样的记字虽然有时缺少专业和规范,但是在我的鼓励下,他们都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他们开始主动去识字,然后创造自己独一无二的记字方法,这块阵地永远是他们自己的,改变不了。“终生识字记字”的理念就这样根植与他们心中了。
  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依重学生这一肥沃的“土地”,去植下更多的“创造之树”;抓住课堂的“真髓”,不怕场面“乱”,不怕时间“紧”,真正让学生说话,真正让孩子们成为课改的“带路人 ” 。引导孩子们去发现,去总结,运用孩子的智慧与能力我想这是小学语文人文性的体现,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更何况是一个班级的“智囊团们”,他们的力量是我们教者永远无法预设的。“多彩的生活”才是孩子们识字的老师,放手我们的识字教学,让孩子们成为知识的主人,老师们把识记字的指挥棒交出来吧!
  【作者单位:合肥市临泉路第二小学 安徽】
其他文献
我们这所学校地处农村,外出打工的人很多,这就造成了留守儿童的现状。留守儿童一般都是爷爷、奶奶辈的老人在照料,他们当中大多文化水平较低,自身不认识几个字,也没有读书的习惯,田头地间忙完后,最大的乐趣就是打打牌。也有一部分家长因为认识到自己缺少文化而带来的苦恼,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把自己当年未完成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大量地给孩子买各种辅导书,看见孩子看课外书就大声责备,他们总认为只要把课本知识学好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陶行知。《中小学语文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纲要》中指出:“通过语文教学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感情,树立社会主义信念,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紧迫感,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学生抵制腐朽思想文化侵蚀的能力。”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为了
在孩子们刚刚接触到音乐课的时候一味的去强调单一枯燥的技能训练,势必会影响孩子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因此“在兴趣引领下”的节奏训练才是最有效的训练途径。笔者多年的授课经验发现,低年级小朋友最感兴趣的话题集中在动物、玩具和一些生活中的声音上,我们可以充分挖掘他们感兴趣事物,再结合歌曲教学在节奏训练上做文章。  一、利用生活经验,初步认知节奏  自然界中的或是生活中的自然声音有很多很多种,比如墙壁上石英挂钟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习作4的教学要求主要是:引导学生勤于观察生活,走近大自然,聆听各种美妙的声响,促使学生经历新奇的体验,从而善学、会用象声词,并要求学生运用象声词比较流利地写出一篇习作。  然而,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象声词是比较陌生的概念。习作中所举的范例也只是一年级的课文《鲁班和鲁扳》中鸭子“嘎嘎”叫着,“扑通扑通”跳下水。再看四年级语文课本,到习作4为止,课文中象声词只出现了四个:“轰隆隆
乡土资源主要指师生和学校所处行政区域内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科技人文等方面反映群众文化心理且带有积极意义、教育意义的系列内容。主要体现在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包括自然景观、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还是一种文化学习”。我校地处徐州市铜山区的“东大门”,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小学,我们结合学校具体实际,立足农村本土资源,充分
班级管理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劳动、课外活动等各项工作的管理教育的活动,它是琐碎的,繁忙的。在班级管理中,想保护好学生原有的个性特点,培养好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品质,就要发挥班主任的教育主体的主导作用及学生主体的能动作用,构建起班集体的激励机制,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的持续性发展。  一、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的精神  没有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就没有个性。教育家陶行知说:“最好的教育是教学生自己
习作个性化,更能体现出自主、创新的特点,更能以其鲜明的个性展开跨越时空的翅膀,进行创意的飞翔。文化自觉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本文想讲的文化自觉更多是指个性化习作中,清醒的甄别和批判地继承,以及教师对文化教育的情怀。新课标要求,学生习作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小学高年级习作指导应该也可以向“独特”的方向努力,推动文化自觉向前发展。  [经典案例]少看《水浒》老《
作文能力,是综合反映聋生听、说、读、写的语言修养、认识广度和思想深度。《全日制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草稿)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做到明确具体、语句通顺”应该说,从这个总目标看,此要求是一点也不过分的。然而,现实呢?作文教学现状堪忧,已引起众多聋校教师的思考。  目前,许多聋生怕写作文,他们一提起笔,就抓耳挠腮,苦于素材匮乏,困于无从下笔。造成这种现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爱因斯坦也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可见,学与思要结合,学习一定要思考。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古诗教学中进行积极思考,让学生的思考能够步入正轨,合理有效并形成一定的思考模式,内化成一种思考能力呢?不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引导学生思考目标  布鲁姆说:“有效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在教学前对教材的把握到位,教材的功能定位准确,
六年级学生已经学会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和策略,但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感知和表象,具体形象性仍占主导地位。当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六年级学生思维无法直接链接时,学生便很难理解与掌握,而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就在于要把学生学的数学知识用画图等直观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一眼就能观察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很快列出算式,解答出问题。     一、有效预设:画图教学是构建有效数学课堂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