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至民国时期贵州蓝靛的种植及其影响

来源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x2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蓝靛作为中国古代一种历史悠久的染料植物,至迟到明代已在贵州部分地区种植。清至民国时期,蓝靛逐渐成为贵州重要的染料经济作物被广泛种植,其中主要有蓼蓝、木蓝、马蓝和菘蓝等四种。清末民初,因洋靛输入致使贵州部分地区蓝靛滞销,本土蓝靛作物种植面积减少,产量大幅下降。从历史上看,蓝靛的种植增加了种植户的经济收入,对贵州社会经济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服饰文化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他文献
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招生生源的多元化,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现象日益严重,以学生层次划分的差异化英语教学改革迫在眉睫。英语分层教学虽然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及运用能力,但目前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如何找准问题的根源、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是英语分层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悠久历史进程中不断磨练实践形成的精华,承载着华夏历史,为不同时代的中华人民指引方向。在着重深化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具有增强民族精神教育、强化传统道德教育、提升思政课堂感染力以及丰富思政内容素材等时代意义。但因受体制、认知程度等影响,高校思政教育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具体融入过程中仍存在着校园人文底蕴差、学生认知程度有限、思政课堂形式单一与网络信息纷乱复杂等现实困境。因此,高校可通过强化校园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提供环境基
一流学科建设是实现和保障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五大基本职能得到有效发挥的基石,其教育背景为包装设计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潜在有利的发展机遇。学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是检验一个学科是否具有一流水准的基本指标,课程教学则是支撑学科人才培养的基础。目前,高校“包装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课程教学理念封闭、课程教学体系落后、课程教学师资薄弱、课程实践教学不足等问题限制高水平一流学科人才的培养和产出。对标一流学科建设的要求和标准,立足包装设计专业人才质量提升,建立开放式教学模式、前沿性课程体系、技术型专业师资、精准
目前,国内关于学分银行的研究主要经历了理论探索、建设实践和完善制度这三个阶段,相应的研究热点也围绕这三个阶段展开。如今国家正在加大力度建设学分银行制度,对于它的研究也应更深入,以便更快更准地掌握学分银行制度的发展现状。基于此,对学分银行制度进行研究,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追溯基础理论,界定概念;加强国家顶层设计,健全管理体系;突破制度研究障碍,整合实践成果;纳入终身教育体系,打破领域壁垒。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的重要阵地,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在育人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管理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仍存在上升空间。高校要秉持问题意识,从主体、实践、制度和组织等维度着手,进一步提升高校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对于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优化职业教育体系具有深远的影响。通过对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信息平台的建设情况进行描述,分析学分银行的建设现状。从缺乏健全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对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的认识模糊、成果转换为学分的标准不统一、社会对学分银行的需求度不高等五个方面论述学分银行建设面临的困境。针对上述困境,提出相应的对策。
“应用文写作”课程中存在“显性价值”与“隐性价值”,目前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存在只注重“显性价值”的情况,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因此,在“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中应融入知识性、思维性与技巧性的“隐性价值”来提高教学效果。文章探讨了“隐性价值”融入课程中的教学设计方向,以期为“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
高校校报通过新闻采写、理论传播、艺术品鉴等新闻传播方式,教育和启发高校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推动高校教书育人方面体现出舆论引导、典型示范、培育大学文化的功能。然而,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和新媒体的快速崛起,传统的高校校报办报模式面临巨大冲击,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探究高校校报思想政治育人功能的提升对策,有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提高校报办报质量,充分发挥高校校报的政治舆论导向和宣传工具作用。
标准和质量之间关系密切。高等职业教育标准化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以山东职业教育为例,分析职业教育标准化建设现状,大力推进“三个融合”和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化建设,建立分类人才培养标准,提高专业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
智能手机进入人们日常生活后,由于拍摄功能越来越完善,使每个人都有成为摄影师的可能。而移 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又为手机传播和阅读图片及视频带来了更多方便。因此,手机摄影已经成为当下移 动互联网时代的一个新景观。本文认为,手机摄影应用比较多的领域,除了记录现实生活、传播新闻资讯 外,从事艺术创作也成了新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