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原来可以这样上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1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听了大榆树中学高颖慧老师的《绿色蝈蝈》观摩课,感触很深。年轻的高老师将课堂演绎得清新、自然、紧致、流畅,语文味十足。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增添了靓色,提供了模板。语文课原来可以这样上。
  首先,课堂表现出强烈的语文意识。什么是语文意识?一句话就是我们在听说读写过程中,对如何运用语言正确表达、如何遣词造句、如何谋篇布局的一种自觉和有意识的关注。高老师这堂课以它鲜活的诠释、以它生动的表现、以她创造性的发挥和实施,为“语文意识”做了最好的注脚。实际上,语文意识是一个语文老师应有的专业标识,数学老师需要数学意识,音乐老师需要音乐意识,而语文老师毫无疑问的应该具有语文意识。语文老师要用语文的眼睛看问题,用语文的耳朵听声音,用语文的嘴巴去交谈,甚至用语文的心灵去感受、去思考、去体验。语文意识,就在我们眼前,但是因为我们没有觉醒,常常忽略,所以经常会走入误区。而这次高老师的语文课,却向我们展现、聚焦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具有的专业语文意识的特征。
  我们不妨简单地回顾一下高老师的《绿色蝈蝈》教学。她在引导学生品读描写绿色蝈蝈外形的文字时,把着力点放在“读与品”上,要求学生读懂内容、读出层次,进而品出写法、品出美感。为什么要这样设计?一方面,作者对绿色蝈蝈外形的描写,语言极为生动又相当准确,用“浑身嫩绿”,用 “轻盈如纱”这样一些语言来告诉我们绿色蝈蝈身材的匀称和优美;另一方面,这样做恰恰体现了高老师强烈的“语文意识”,学习语文不只是学文章内容,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体验到文章的妙处,进而领悟出写法,为我所用。这才是真语文。语文教师如果只关注语言文字所传递的表面信息,那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是没有意思的。从专业的角度看,语文老师只有在关注语言文字所表达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语言文字表达形式所传递出来的那种节奏,那种韵味,这才是课程意义上的语文,这才是语文老师需要特别留神、特别着力的地方。这一点,高老师做得非常成功。对于蝈蝈体型轮廓描写的品味,高老师教得一样精彩。抓住“浑身”、“侧面”、“轻盈”这些具有标识意义的字眼,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那种准确,那种精到。更巧妙的是,高老师在最后安排了一个匠心独具的拓展,让学生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对一种小动物的外形进行描写。这是什么?我认为这就是语文意识,一种水到渠成的语文意识。所以这堂课听下来,我有一种强烈的感受,浓浓的语文味洋溢在课堂上,洋溢在师生的对话中,洋溢在学生的语文实践中,洋溢在每个学生的听、说、读、写中。
  其次,教学过程更加简约、集中。“通读知意——品读得法——积累运用”解决了语文怎么教的问题。这三个板块简约而不简单。“通读知意”解决“写的是什么”的问题,这是基础,学生对文意不通不懂何谈品读得法。“品读得法”解决“怎么写”的问题,这是关键,要找准切入点读深品透。“积累运用”解决“怎么用”的问题,这是学习语文的最终归宿,好词佳句、学法写法不仅要留在脑子里,更要落实在练笔上。高老师的课三个板块清晰而又简约,实用又好用,不浪费一笔一墨,直奔语文核心,实在可贵。当然,不是所有的语文课都要这样上,千篇一律反倒适得其反。相机而行,活学活用,教无定法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再次,读写结合,一课一得。这个“得”,既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提的,又是站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角度提的。因为一堂课要让学生有所收获,那么,你这堂课的内容就必须相对集中、相对突出,你的教学内容必须凝聚在某个点上。而这个点,你在课上必须重锤敲击,必须泼墨如云,这样你才能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实实在在的训练。所以,要让学生有“一得”,课堂必须有“一得”。前一个“得”,指学生的收获,后一个“得”,指教学重点。
  高老师教的《绿色蝈蝈》是一篇语言优美的说明文,我们听下来,有一种感觉就是高老师对这篇说明文处理非常集中。重点是什么?就是读写结合。这堂课,高老师引导学生快速感知文意后,直接转入对文章精彩点的品读上来,引导学生朗读读出感情,品读读出方法,并以“修辞”和“称呼”为着力点反复体味,直至从中提炼出写作的方法(悉心观察、饱含深情、善用修辞等)。学生获得方法后,高老师又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来描写一种小动物的外形。这样做实现了读写结合,教师做到了重点突出,学生也得有所练。内容集中,其实就是取与舍的辨证法。什么叫“舍得”?有舍才有得,不舍则不得。只有大胆地省略、削减,把各种跟教学重点、教学主旨关系不大的内容,把各种冗余设计统统砍掉,你的课才干净,你的教学内容才集中,你的教学才有真正的实效可言,你的学生才能做到一课一得。
  在微课堂与翻转课堂大行其道的今天,我们对语文课堂又有了重新的理解和定位。但无论怎样改变,我们的语文课还是要上出语文味,回归到“听、说、读、写”的语文本真上来,从而做到让我们的学生在语言的涵咏中学会品读,学会表达。
  作者单位: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新华中学 (028400)
其他文献
一、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提问策略的影响因素  1教师角度  教师教学观念陈旧,与学生建立不了平等的和谐关系,不给学生自己思考提问的机会,对话环境不好,对学生学习积极性有不利的影响。教师自身专业水平不够高,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随着课改的深入和社会的进步,教师往往会忽略到一些进步的思想和方式,对于专业知识不够扎实,不能提出有水准的问题来引导学生阅读,偏离课文的中心思想,层次不分明,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一定的难
目的:观察亚砷酸对BXSB自发狼疮鼠狼疮性肾炎的治疗作用.方法:2个月龄雄性BXSB小鼠1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和治疗组(亚砷酸0.8mg/kg),隔日腹腔注射,共55 d.观察尿蛋白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促使学生更好地自主阅读,教师须要给学生提出一些精妙的课堂问题,用以扩展学生的思路,促使课堂教学在张弛有度中不断推进。教师要参考文章的不同特点来巧妙提问,用精妙的问题点亮语文阅读课堂。  一、投石问路,长文短教  在语文教学中,有些文章的篇幅较长,往往让学生感到阅读有困难,无法顺利地抓住全文线索进行整体感知。在指导学生学习此类文章的时候,教师要选择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让
由于初中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初中语文教师必须积极调动初中生的语文阅读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和合作互助,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灵。笔者根据初中语文实际教学经验,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主要探讨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创设具有探究性和启发性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初中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初中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已向新的方向发展,语文学习的关键在于学生的阅读总量,但也并不是说阅读了规定量的名著就能学好语文。高考在淡化名著知识,可是课程标准却规定了初、高中学生的阅读总量,看似矛盾,实则是目前功利性的教育模式让部分教师误解了名著阅读的重要性。那么到底应该怎样解决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呢?  语文教师必须起到“领进门”的启发作用,必须对中学生名著阅读做认真的思考,探索出切实可行的新途径。帮助学生选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语文文本解读对写作的重要性。文本解读要体现读写结合,教师应该把阅读作为理解文本的手段。阅读是吸收,而写作就是倾吐,要想吐出来的东西多,当然要吸收的知识多。文本解读能力的增强必定会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文本解读和写作是一个共同进步的过程,阅读为写作提供服务。所以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一、阅读为基础,厚积薄发  许多初中生的写作兴趣都是从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部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关注程度不断攀升。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口语交际的培养也已经成为了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口语交际能力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努力在自己的教学之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口语交际环境,切实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论述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练说”,旨在为学生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