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小,儿童喜爱的学校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ckonfi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就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一所好学校是什么样的呢?我想,一定是儿童喜爱的。喜爱比喜欢的程度深,是一种积极的、向上的,不怕任何困难都愿意跟从的情感表达,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归属。学校被儿童喜爱了,学校的教育理念也就在教书育人的细微中得到了落实。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以下简称“游小”)是儿童喜爱的学校。这所学校把“人的成长”这一教育的终极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游小的教育是尊重科学的。求真力行,从文化塑造、环境建设,到课程实施、课堂革新、活动开展、家校共育等,游小人是懂得教育規律的,是懂得儿童成长规律的。蒋心仪校长建“家长联谊会”,家校合作办教育;林慧敏校长坚持素质教育,提出“为孩子一生负责”的教育宣言;万代红校长提出“儿童成长支持计划”,四项关注、五大行动,紧跟时代脚步,将育人理念转化为一个个生动鲜明的教育行动。一代一代游小人的教育追求没有变,一直围绕着“求真”校训在丰富、在迭代,30年前的儿童和30年后的儿童能得到共同的情感归属,他们都喜爱这所学校。
  其次,游小的教育是适合每一个儿童的。教育现代化是理念的现代化,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注意差异、因材施教,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游小“成长支持”课程体现了平等、自由、选择和尊重,“红领巾”“生活家园”“小松树”“梦想舞台”……这些课程很亲切,成为儿童成长的助力。减负增效的实践落实在每一节课堂上、每一次评价中。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对学习本身有兴趣,同时还要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儿童的学习才能真正实现“轻负担、高质量”。游小“同学”课堂也很亲切,我感受到了儿童在课堂上的安全与舒展,这里的学习快乐、幸福。
  儿童成长在活动中,游小课程丰富,活动也丰富,6年72个月完成72个劳动项目,掌握72个生存本领。在红领巾广场讲红色故事,在梦想舞台展示表演,这些活动深受学生喜爱,让学生在快乐体验中健康成长。
  最后,游小的教育是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儿童是我们的,我们是儿童的,我们与儿童共成长”的教育理念非常朴实。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不仅是设计者、实施者、评价者,更是儿童的伙伴,教师要“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与他们休戚与共,才能让教育的智慧转化为支持儿童未来人生的有效方式。“做孩子喜欢的老师”“亲亲课堂”“趣美课堂”“活力课堂”“赋能课堂”,游小的教师都爱儿童。同样的,游小的儿童也都喜爱教师。
  “教好每一个孩子”,就要让他们看到更精彩的世界。万代红校长和她的团队在做真正倾心支持儿童成长的教育,游小是儿童真正喜爱的学校。
  (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其他文献
《大学》有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物有道,天有时,昼夜交替,日月轮流,四季循环。无论什么事物都有它的规则、法则、规律,也就是节奏。学校管理因其内容设定、时段安排等有重复性和规律性,因而自然也存在其应有的节奏。学校节奏管理是推动学校良性发展、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是学校发展的战略大策。作为学校管理者,要深谙学校管理工作运行的规律和节奏,引导各部门和全体人员把控好时间、进程等多维度的
南京审计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借助地处老山脚下、长江之滨的区位特点,从山水中发掘丰厚的教育资源,构建“山水文化”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由“仁山智水”课程、“游山玩水”课程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山湖花园小学依托吴江“千年水天堂”的独特地理优势,充分发掘水的文化内容和教育意蕴,创立“水文化”校本课程.课程以水的高尚品质为育人目
新儿童课堂具有彰显时代风貌、顺应教学变革、强调实践体验、注重技术支持的特征,能够凸显新儿童教育特色,是有学力、有活力、有魅力、有媒力的课堂.新儿童课堂的构建要从儿
新时代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成人教育学科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成人教育学研究生培养要明确目标、形成校本特色,强化课程设置、队伍建设,注重多学科融合和建立联盟
编者按:物型课程指的是以物为载体、以型为着力点、以学习者能力素质提升为核心意义的综合化课程体系。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在“构建生命化校园”的愿景下,进行蕊春物型课程建构,以“明德、求真、尚美”为三维目标,形成“参与—关联—创生—合一”“亲物—话物—融物—明物”“审美—怡情—明德—生智”的三维模型,铺展出具有“创美”风格的“实景课程群”,建设成具有“丰美”体征的“复合资源带”,打造为具有“灵美”
很高兴参加今天在这里举行的两个活动.首先,我对谈松华教育综合改革研究工作室的成立、对太仓承担的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重大实验项目——“区域推进中小学学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