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的现代审美

来源 :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OVELU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陈羲明的书法使我产生了少有的感动。因为他很古典,同时又很现代。既古又新是当代书法创作的核心目标,也是最具有魅力的境界,而陈羲明正接近这个目标前行着。
  当代书法艺术,由于电脑的普及而实用功能越来越被弱化,越来越在更大程度上走向审美的殿堂,这也正符合中华民族解决了温饱而追求精神生活的客观需求。陈羲明的书法创作道路恰恰顺应了这一客观要求,因而前景十分广阔。
  陈羲明其人,里里外外都散发出一种时代气息和现代审美的天赋与追求。从而在颜色、形式、材料、质地等诸因素中占有了本能的优势和资源,进而成为自己的生活习惯与爱好,长期向往之,实践之,探索之,研习之,遂形成一种个人的与时偕行的现代审美能力。这种能力灌注到创作实践中,便自然呈现出作品的时代美感。
  当然,如果陈羲明只耽于自己的优势,仍然是无济于事的。因为书法创作有其特殊的不可替代的规律,“新”绝不是一个褒义的评价,而必须“古”,必须义无返顾地深入古典。值得称道的是,陈羲明在入古上恰恰及早地走出了犹豫和彷徨,尤其近几年在追求古法“到位”方面,悄悄地下了一把真工夫,把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朋友们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尝到了深入古典的甜头,也就更加明确了自己“以现代审美意识去开掘经典”的学习、创作道路。
  由于在古法与现代审美的结合上具备了一种能力,因而帮助陈羲明在碑帖结合上寻到了一种途径。他在楷书、隶书、行书创作上尽力吸收碑版的金石趣味和造形上的稚拙与变化,每一条线、每一个字都赋予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力量,在制造矛盾和泛化矛盾中解决矛盾,把鲜活与运动统一于一个相对和谐的时空关系中。这比纯粹写帖增加了时时刻刻的变化因素和审美因素。值得重视的是他又能自觉地把这些因素运用到草书创作的“书写性”过程中,推动了他草书线条及其组合在飞扬奔驰中,强化了质感、节奏和墨韵。
  书法家从来都是大器晚成。书法家越老越有前途。以书法家年龄来分段。正知天命的陈羲明还属青年阶段,面对21世纪的庄严使命,无疑会有所担当,任重而道远。在这个意义上,我建议他在“以现代审美意识开掘经典”的道路上坚定地前行,尤其在深入古典的基础上,读书、悟道、临帖、创作,从而去更多地体验“自云深更深”的化境与美妙。
  
  
  
  
其他文献
赵熊是那种特别看重文化生命价值的艺术家,这一以贯之地倾注于F他生命的行走之中,尽管生命表现的样态是丰富的、他的翰墨生活,他的散文写作,他浅吟低唱的诗词,他沤心沥血精研致思的大著《篆刻十讲》,他集数十年之功培植的终南印社艺术群体,以及他对当下的关注和所体现出来的智识,等等。这些看起来零星的生命段落,其精神血脉都源自丁同一个母体——对中国文化的向往与诉求,这便构造了赵熊“这一个”文化符码,即使置诸于时
期刊
我总是踌躇着。  每天都要从怡园的门前经过,我踌躇着是否要进去看一眼?看一眼怡园里的一株芭蕉。我曾经在那芭蕉下的石凳上聆听宋先生玄谈。往事年深月久,往往不忍去触碰,就让它沉在心湖之底吧,可是怀念的潮水总是袭来。我明白,在我们的记忆里,有一些人,有一些事,他们犹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进去或者不进去,其实,我放不下的是一种心情,飘飘忽忽。怡园里那一株芭蕉,芭蕉荫下的石凳上,那一抹冰凉的秋意。  清
期刊
我与围安结识,早在上世纪的90年的黄河碑林奖时。当时国安作为获奖作者代表来碑林参加活动,与我促膝交流,共研书道。岁月如流,垒今已25年了。2008年苏州成为中国书法名城,举办了不少有影响、有创意的书法活动。我曾多次去苏州,在苏州和国安接触多了,也对国安的书法有了更深的了解。  苏州文化底蕴深厚,传承有绪,人文荟萃。苏州的书家追求高雅,重视积淀。老一辈书家费新我、沙曼翁、祝嘉、宋季丁等以碑人帖,碑帖
期刊
“东武小邦,不烦牛刀,实无可以上助万一者,非不尽也”。每每展卷苏轼的《东武帖》,就会想起诸城的兆德兄。  诸城,是东武故地,宋时密州州治所在。厚重的历史文化沉淀和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兼收并蓄的地域文化个性。这里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如陆放翁所言:“盖其山川气俗,有以感发人意,故骚人墨客,得以驰骋上下。”兆德兄正是这方钟灵毓秀水土的受益者。  作为当地知名青年书法家,丁兆德走了一条师法唐宋,上追魏晋
期刊
李文华 1975年8月生,江苏无锡人。1998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考古学系。主要从事古代文物的研究、鉴定和文博展览艺术的研究。发表《一般优孟衣冠别样精神血肉》《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陶器浅说》《景德镇宋代青白瓷》《江阴余城遗址试掘简报》等多篇论文。现任职于无锡博物院。  《西林园景图册》是明代画家张复所作,现藏于无锡博物院,为国家二级藏品。该图册共16开,为纸本,设色。每开纵35 8厘米,横25 6厘米
期刊
本刊讯2015年5月9日下午,静观风来——黄悙书法篆划作品展和娄东诗韵——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两场重量级展览在_人仓市博物馆拉开帷幕。双展集中展示了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悸的70余件书法篆刻精品,以及当代中国书坛35位著名书法家的60余件书法作品,较充分地体现了当今中国书法界的艺术水平。太仓市委常委、副书记张彪,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雪嵘出席开幕式?  亮点一:极高的艺术水准  “在县级市举
期刊
书者,散怀抱也    续潇湘水云千里,有苍山万叠。此间风物,皆楚韵遗绪,沉厚而浪漫,在数千年间传承、积淀、滋化。1000年前,五峰先生自闽入湘,追觅廉溪故迹,居行衡湘,述作其间,开宗明义,创湖湘一派,遂大理学。其风沾被,以至于今。羲明先生亦如他的乡贤,循其旧辙,而上溯屈贾、帝舜及神农之迹。于间沉思、感叹,若入境的鸿雁,抱守这里的多情与朴素,不再他适。  我与羲明先生的道缘,源于他的书法。其各体兼能
期刊
今天的山水画家在面对自然写生时,很难摆脱长久的素描训练所形成的观察方法和视觉经验。这种丢失母语的尴尬,使得当代中国画去离中国精神越来越远。出于对西画写生观念的厌弃和对精神家园的追寻,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大批山水画家重新走上临古的道路。这种对传统绘画肤浅的所谓回归,对那些迷茫中的画家来说,或许是不得已的选择,然而真正让人惊讶的是,近十年来收藏家对复古绘画的热情追捧,却造就了一批以摹古为能事的“
期刊
“美术(绘画)史”一向被视为历史的一个分支,尤其是文化史的一支,而美术(绘画)作品就如历史的“文献”或证据的被引用。“美术(绘画)史”与一般“历史”一样有“史”字,当然被限定了活动的性质:必须以当下“回顾”的姿态,面对过去的时空。美國历史学家班纳特(William J.Bennett)曾说“历史”就是“组织起来的回忆”。陈國球曾利用现代理论将“历史书写”归纳为:“以书写行动将所能掌握的‘过去’按照
期刊
予长于瓮牖之家,所庆者惟绝少膏梁之气。  先大人以才名于里邑,廉而能书,惜困踬于身心,扼囿于时代,不及远奉,常怀殃殃。及老,寄托于小子,俟续厥志。  闽地乃父祖之乡,岂敢弗爱,然风月虽佳,亦未敢久恋。未及弱冠,予负囊笈及大人之志,涉泛学海江湖,不虞竟数十年耳。  初,行事之余,无时日敢废翰墨,拳拳握心,念兹在兹。行游坐卧,帖笺与俱。因唐欧、褚、颜、柳为基,上溯汉魏,下涉宋明,无不心慕手追,积有微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