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兼融质妍相生

来源 :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hw98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与围安结识,早在上世纪的90年的黄河碑林奖时。当时国安作为获奖作者代表来碑林参加活动,与我促膝交流,共研书道。岁月如流,垒今已25年了。2008年苏州成为中国书法名城,举办了不少有影响、有创意的书法活动。我曾多次去苏州,在苏州和国安接触多了,也对国安的书法有了更深的了解。
  苏州文化底蕴深厚,传承有绪,人文荟萃。苏州的书家追求高雅,重视积淀。老一辈书家费新我、沙曼翁、祝嘉、宋季丁等以碑人帖,碑帖兼收,成就卓然,给后学者以启示。当下中青年书家坚持碑帖结合创作的已为数不多,并且以清雅风格由碑入帖而有收获者更少,苏州王国安为其中的佼佼者。
  国安早年蒙祝嘉先生指点,从汉隶人手,又随宋季丁先生游学多年,始知书法有“拙”,并在学习创作中,时时感悟。其早年学习隶书,以汉《石门颂》为主,先后临习《杨淮表记》《广武将军》《好大王》《华山庙碑》《乙瑛碑》《礼器碑》《曹全碑》《张迁碑》、秦汉帛书等以丰富变化;同时临摹《散氏盘》《石鼓义》《泰山刻石》,以增加隶书的古意;正书临习《郑文公碑》兼及《张黑女墓志》《瘗鹤铭》《张猛龙碑》、钟繇《荐季直表》。90年代开始学习行书,从李北海《麓山寺碑》人,也喜右军之精妙,董其昌之清逸,兼及米芾、王铎等,后期比较关注八大、良宽、弘一等,融会贯通在自己的创作中。
  国安貌厚朴而心性洞明,每每临习古代碑帖,力求形神兼备,故而所临之碑帖少则3~5年,多则10余年,而且选择喜爱的、需要的、进行阶段性的反复临池,在温故知新中渐人佳境。其学书从传统经典人手,取向古朴,基础扎实,不断积累充实。
  其书法创作多见隶书、行书,虽体势稍有变化,但总体追求吉雅质朴,沉着内蕴。隶书以《石门颂》为基,追求率真、古拙,近年作隶平添典雅平和、简朴清逸之美。行书以李北海《麓山寺碑》为基,参以篆隶用笔,大字似近鲁公,点画浑厚、气息流畅,小行书近右军、董其昌秀逸灵动,淡雅蕴籍、疏朗道劲。近年来,以碑人行,作小行楷,似得古意,近八大,弘一意象,温文尔雅,恬然萧散。或空灵,或朴茂,渐渐触摸到了自己想要的某些东西。此也许是广涉、博观、锤炼后的偶然所得,更近传统、更近自然,更彰显自己个性风格。
  书法之“道”,常常为人津津乐道,其实在求“技”的过程中,通过临习,以经典为师,与古人交流,通过多种书体不同内质的练习,转益多师,深思笃行、兼收约取,在锤炼中功力的日积月累,技法的兼收并蓄,性情的自然流露,厚积而薄发,何尝不是进“道”之略,是一种进“道”的修炼。国安以虔诚、敬畏之心学习书法,潜心传统、广泛吸收,不去妄论创新,而日将月就,心中腕底新意自生。
  在获江苏首届书法提名奖时,国安在获奖感言中说:“我学书,40年,临习不辍,崇尚质朴率真、碑帖相益,所谓古质今妍,然不可偏废。秦汉碑刻,气象博大、气息古朴、线质遒劲。而二王法帖精致典雅、秀润流美,精巧而灵动,又八大、良宽、弘一之笔,寓雅拙于平淡之中,似可窥得晋人率真空灵之趣韵。古法精妙,每每使人废寝忘食、留恋忘返。……明窗静几,焚香开卷,每当会心处,欣然独笑,兴致所致,展纸书来。唯求乞得十年暇,漫随古迹游天涯,此人生之快事也。”
  在几十年的书法学习、创作中,书法已成为国安的生活方式,从中获取安静,得到无限的乐趣。人道愈深,与功利愈远,进入了放松、自在的书写状态。眼界宽阔,襟怀包容,古代作品、现代作品,各种书体、各种风格皆可赏析,皆可为国安所取,正合苏州的一句俗语:甜中意、咸欢喜。同时进行多种创作尝试,不同的纸笔材料、不同的碑帖取法、不同的笔情墨趣等等,尽可能避免长时间的重复自己,寻找不同的感觉,以祈求获得新的灵感。
  2015年,国安出版书法作品集和举办个人书法作品展,可喜可贺。此集中作品,更加突出国安的审美理想,静雅、质简、含蓄、厚朴,小中见大,书中见人。在时下书风浮躁中,国安能闹中取静,难能可贵。静静品读国安书法,如与作者同舟俯仰而陶然共乐之。
其他文献
上:时代之美与五代宋初山水的品评标准  五代宋初是中国山水画的成熟期,出现了荆、关、董、巨、李、范等一大批里程碑式的人物,无一不是百代标程的典范。提到中国山水画,很多史论家会自然地提及南北分野。唐人山水尚处于探索阶段,体貌多变,因此,稳定成熟的南北分野实际上正形成于五代宋初。已基本达成共识的观点是,北方山水画派以荆浩、关仝、李成、范宽为代表,审美趣味具阳刚之气;南方山水画派以董源、巨然为代表,审美
期刊
蒋瑾琦 江苏江阴人,号泼天斋主,1964年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国画院特聘书法家,澳门印社社员、日本墨乐印社理事,南京印社学术委员,西沈印社社长。作品曾入选第六、七、八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第七、八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一、二、五届(全国奖)楹联书法展,第三、四届全国刻字艺术展,全国首届扇面书法展,全国第四、五、六届(全国奖)篆刻艺术展,全国第一、五届(全国奖)书法研讨会,中国书法
期刊
李茀莘 原名李福星,福建惠安人,1962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得到潘天寿、陆俨少、李振坚、周昌谷、方增先等一代名师的亲授。现为集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国家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国东方艺术家协会顾问。先后获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曾宪梓优秀教师奖” “陈嘉庚教育成果奖”。作品入选六届、七届、八届全国美展和全国百年中国画展。1988年和夫人庄月君创作的《海这
期刊
杨子勋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黑龙江省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艺术设计协会副会长,佳木斯市美术家协会主席。2002年至今任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6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教育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2014年作品《五月阳光之一》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画种),2014年作品《在路上》入选第十二届全国
期刊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传统手工艺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国际上机制工艺品的激烈竞争,国内苛捐杂税的盘剥,加上自身资本少,规模小,技术落后等,发展异常缓慢。但在某些部门由于技艺的创新,行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如漆器工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有一个非常概念化的认识,认为清末中国的工艺包括漆器走向衰落,不足一提,其实这种看法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缺乏深入研究、笼统而无知的看法。  清末的漆器因为失
期刊
刘一闻上海书协常务理事兼篆刻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篆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西泠印社理事,中国篆刻艺术院任研究员,中国书法艺术院任研究员。2005年在山东临沂王羲之故居建立“刘一闻艺术馆”。2015年获第五届全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作品入展:1982年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1984年全国首届篆刻评选并获奖,1986年西泠印社首届篆刻评展并获奖,1989年全国第四届书法展并获奖,1991年
期刊
如果说,当今不少书家给我们以丽日秀月、百里平川、时花美女;或者典谟诰训、鄙俚街谈、伪劣古董;乃至活字印刷、左道画符、牛鬼蛇神……那么,宋季丁先生缔造了别一种艺术世界。这里重岩峭壁,幽壑流泉,古松危石,奇花异草;时而赤虬磅礴、崩云涌雪,时而霜鹤长唳,洞箫低咽……  我们的艺坛往往拜倒于“名家”足下。其实,宋季丁先生称不上“名家”。他生前炫目的桂冠一无所有。似乎有一两次入选省级展览,某次入选一家晚报副
期刊
2001年腊月,赵熊分得了西安文化广厦的一套新居室。这一年是壬午,赵熊53岁,年过半百。不管怎样,对面墙斋里的赵熊来说,这也算乔迁之喜吧。2002年年初,赵熊开始装修。4月,春和景明,赵熊开始在新居的工作室中写字治印。工作室自然不会宽敞阔绰,可是他的心态已经变了,他没有劳烦他的先生陈泽秦夫子,他给这斗室自题日:“风过耳堂。”可是心里似乎不能平静,于是刻了10余种自用印来舒缓他的心潮。在“风过耳堂”
期刊
赵熊是那种特别看重文化生命价值的艺术家,这一以贯之地倾注于F他生命的行走之中,尽管生命表现的样态是丰富的、他的翰墨生活,他的散文写作,他浅吟低唱的诗词,他沤心沥血精研致思的大著《篆刻十讲》,他集数十年之功培植的终南印社艺术群体,以及他对当下的关注和所体现出来的智识,等等。这些看起来零星的生命段落,其精神血脉都源自丁同一个母体——对中国文化的向往与诉求,这便构造了赵熊“这一个”文化符码,即使置诸于时
期刊
我总是踌躇着。  每天都要从怡园的门前经过,我踌躇着是否要进去看一眼?看一眼怡园里的一株芭蕉。我曾经在那芭蕉下的石凳上聆听宋先生玄谈。往事年深月久,往往不忍去触碰,就让它沉在心湖之底吧,可是怀念的潮水总是袭来。我明白,在我们的记忆里,有一些人,有一些事,他们犹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进去或者不进去,其实,我放不下的是一种心情,飘飘忽忽。怡园里那一株芭蕉,芭蕉荫下的石凳上,那一抹冰凉的秋意。  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