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比较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将其运用到日常教学中,不仅使教学工作事半功倍,还可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本文从其概念、理论依据、作用到实际运用,逐步探讨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比较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比较法;差异
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新课标对语文教学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寻求正确方法,帮助学生轻松学习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阅读教学
(一)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新课标重视语文综合实践体系的构建,即工具性、人文性二者的和谐统一。而阅读也体现出其两重性,既是篇章理解的基础,又是语文学习的核心。阅读能力直接制约综合素质。
(二)新课标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具体要求
新课标在语文阅读方面要求学生掌握篇章脉络,体会重点词句,有自己的感想心得,制定阅读计划,保证每学年两到三部名著的阅读量。这就要求了初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在阅读教学工作中应掌握正确科学的方法。下面即介绍一种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方法——比较法。
二、比较法
(一)概念
比较,人类思维活动的基本过程之一。比较法即以一定标准为依据,比较研究某些事物在不同情况时的各异表现,从而找出普遍规律,指导实践。
(二)理论根据
首先,根据马克思主义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时时事事有矛盾,使比较法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成为可能。如都德的《最后一课》,在文章开篇和结尾,“我”对待课程的态度有很大转变,通过指导学生对这种情绪差异的比较,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其次,根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共性寓之于个性,个性表现共性。使比较法在阅读教学中有了方法论意义。且看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梁衡的《夏感》和何其芳的《秋天》,四篇课文的共性即全部是跟季节有关的抒情散文,我们有必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各个篇章之间的个性,通过不同作者的遣词造句、行文结构的比较,帮助学生了解四位大家各自的文笔风格。
(三)作用
首先,对于教学本身而言,运用比较法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思路;对于培养学生能力而言,运用比较法可以激发学生发散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其次,对于篇章作品而言,比较法避免教学过程的狭隘性,重视从每篇文章中寻找共性,发现规律,总结阅读技巧;对于同类课文而言,比较法避免教学过程的混淆性,勤于从一类作品中发掘个性,突出每篇独到之处,区别于其他作品。
最后,对于课内学习而言,比较法帮助学生对课本知识拥有清晰全面的结构体系;对于课外赏析而言,比较法提供给学生一个自主品评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
(四)运用
通过以上阐述,比较法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然而理论应用于实践才是关键。比较法的具体操作的方法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1.篇章内比较。以单一篇章,进行不同段落的比较。在一篇文章里,可以从环境、情绪、修辞、甚至人称的变化入手。比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文章一直用“我”叙事,在最后突然改用 “你”,如果不对这一细节进行比较,难以很好地感受到作者的情绪波动。开始部分用第一人称陈述,较为平静,结尾处,作者无法抑制对战士强烈的爱戴之情,运用与读者直接交流式的第二人称,十分巧妙的带动着读者与之一同达到情感的顶峰。
2.专题内比较。以主题、文体、语言或手法等为依据,对文章进行专题归类,在专题内比较每篇文章的异同。由于此类比较的文章有同一性,因此也可以称为同类比较。这类比较首先要提取其相同点,在一个类型的大前提下联系各个篇章,再逐个比对,寻找差异,由此及彼的衍生分析,触类旁通。做初中语文阅读专题比较,直接以教材的每一单元作为一个专题即可。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该单元选取了《墨子》中的《公输》,《孟子》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鱼我所欲也》,《庄子》中的《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同属于先秦诸子散文,同一时代,同一体裁。教材分别选取了墨、儒、道三家的经典,然而三家流派主张不同,对每篇文章分别品读,不难发现墨子的“兼爱”“非攻”,孟子的“仁”“义”,庄子的“天人合一”“清静无为”。相同的时代背景下衍生出不同思想精髓的派系,进而深思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军事上兵荒马乱的背景下思想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3.专题间比较。以主题、文体、语言或手法等为依据,对不同甚至相反的文章类型进行比较,从而更加明确该主题、文体、语言或手法等的内涵、外延。由于此类文章比较的是不同属性,因此也可以称为相异比较。例如,比较郑愁予的《雨说》与刘方平的《月夜》,体会现代诗与古诗的差异,从而了解古代对诗歌音律的严格要求;比较鲁迅的《孔乙己》与契科夫的《变色龙》,感受中国式小说与西方式小说的差异,从而探究不同地域的历史、社会状况;比较培根的《谈读书》与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掌握论述与说明的差异,从而区分议论文与说明文……
总之,阅读能力不仅与学生的语文成绩直接相关,还影响着每个孩子在生活学习工作中方方面面。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不容动摇。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则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事半功倍。将比较法渗透进日常工作中,加之灵活运用,一定会收获可喜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比较法;差异
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新课标对语文教学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寻求正确方法,帮助学生轻松学习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阅读教学
(一)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新课标重视语文综合实践体系的构建,即工具性、人文性二者的和谐统一。而阅读也体现出其两重性,既是篇章理解的基础,又是语文学习的核心。阅读能力直接制约综合素质。
(二)新课标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具体要求
新课标在语文阅读方面要求学生掌握篇章脉络,体会重点词句,有自己的感想心得,制定阅读计划,保证每学年两到三部名著的阅读量。这就要求了初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在阅读教学工作中应掌握正确科学的方法。下面即介绍一种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方法——比较法。
二、比较法
(一)概念
比较,人类思维活动的基本过程之一。比较法即以一定标准为依据,比较研究某些事物在不同情况时的各异表现,从而找出普遍规律,指导实践。
(二)理论根据
首先,根据马克思主义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时时事事有矛盾,使比较法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成为可能。如都德的《最后一课》,在文章开篇和结尾,“我”对待课程的态度有很大转变,通过指导学生对这种情绪差异的比较,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其次,根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共性寓之于个性,个性表现共性。使比较法在阅读教学中有了方法论意义。且看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梁衡的《夏感》和何其芳的《秋天》,四篇课文的共性即全部是跟季节有关的抒情散文,我们有必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各个篇章之间的个性,通过不同作者的遣词造句、行文结构的比较,帮助学生了解四位大家各自的文笔风格。
(三)作用
首先,对于教学本身而言,运用比较法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思路;对于培养学生能力而言,运用比较法可以激发学生发散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其次,对于篇章作品而言,比较法避免教学过程的狭隘性,重视从每篇文章中寻找共性,发现规律,总结阅读技巧;对于同类课文而言,比较法避免教学过程的混淆性,勤于从一类作品中发掘个性,突出每篇独到之处,区别于其他作品。
最后,对于课内学习而言,比较法帮助学生对课本知识拥有清晰全面的结构体系;对于课外赏析而言,比较法提供给学生一个自主品评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
(四)运用
通过以上阐述,比较法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然而理论应用于实践才是关键。比较法的具体操作的方法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1.篇章内比较。以单一篇章,进行不同段落的比较。在一篇文章里,可以从环境、情绪、修辞、甚至人称的变化入手。比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文章一直用“我”叙事,在最后突然改用 “你”,如果不对这一细节进行比较,难以很好地感受到作者的情绪波动。开始部分用第一人称陈述,较为平静,结尾处,作者无法抑制对战士强烈的爱戴之情,运用与读者直接交流式的第二人称,十分巧妙的带动着读者与之一同达到情感的顶峰。
2.专题内比较。以主题、文体、语言或手法等为依据,对文章进行专题归类,在专题内比较每篇文章的异同。由于此类比较的文章有同一性,因此也可以称为同类比较。这类比较首先要提取其相同点,在一个类型的大前提下联系各个篇章,再逐个比对,寻找差异,由此及彼的衍生分析,触类旁通。做初中语文阅读专题比较,直接以教材的每一单元作为一个专题即可。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该单元选取了《墨子》中的《公输》,《孟子》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鱼我所欲也》,《庄子》中的《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同属于先秦诸子散文,同一时代,同一体裁。教材分别选取了墨、儒、道三家的经典,然而三家流派主张不同,对每篇文章分别品读,不难发现墨子的“兼爱”“非攻”,孟子的“仁”“义”,庄子的“天人合一”“清静无为”。相同的时代背景下衍生出不同思想精髓的派系,进而深思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军事上兵荒马乱的背景下思想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3.专题间比较。以主题、文体、语言或手法等为依据,对不同甚至相反的文章类型进行比较,从而更加明确该主题、文体、语言或手法等的内涵、外延。由于此类文章比较的是不同属性,因此也可以称为相异比较。例如,比较郑愁予的《雨说》与刘方平的《月夜》,体会现代诗与古诗的差异,从而了解古代对诗歌音律的严格要求;比较鲁迅的《孔乙己》与契科夫的《变色龙》,感受中国式小说与西方式小说的差异,从而探究不同地域的历史、社会状况;比较培根的《谈读书》与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掌握论述与说明的差异,从而区分议论文与说明文……
总之,阅读能力不仅与学生的语文成绩直接相关,还影响着每个孩子在生活学习工作中方方面面。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不容动摇。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则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事半功倍。将比较法渗透进日常工作中,加之灵活运用,一定会收获可喜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