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科学“阅读”材料的使用策略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b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师在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本文作者通过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与课程内容相应的一些“阅读”材料的实践,分析初中科学课程“阅读”材料的使用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 初中科学 “阅读”材料 使用策略
  
  初中科学教材(浙教版)中的“阅读”材料大量介绍了与教材内容相联系的自然现象、生活、社会生产、科技发展、环境与资源等方面的内容,使教材内容得以铺垫和延伸,突破了教材内容的孤立与局限。大部分“阅读”材料属于常识性的介绍,具有开放性。而且内容本身通俗易懂,学生可以通过自主阅读扩大知识视野。但“阅读”材料的使用,不仅仅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达到获得科学知识、结论和方法这个目的,更需要教师深入挖掘“阅读”材料的内涵,引导学生对材料内容进行整理、概括、归纳、形成知识体系,学会思考、质疑,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下面我以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我们身边物质的pH值”的教学为例,浅析“阅读”材料的使用策略。
  
  一、扩展材料内容,加强学生阅读指导
  
  “我们身边物质的pH值”这一“阅读”材料属于常识性的介绍,内容与生活、生产相联系,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发现pH值竟与饮食、农作物生长、人体健康关系甚为密切,激发了求知欲望。为了抓住学生渴望获得更多信息的契机,我结合教材内容收集了适合学生阅读的如下一些材料,印发给学生阅读。例选如下:
  阅读材料1:几种植物色素在酸碱性溶液中呈现颜色变化
  
  学生在我的指导下自主阅读了这些“阅读”材料,虽然获得了一些感性知识,从材料中发现了pH值与自然现象、人类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但阅读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这些知识、结论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概括、归纳,结合教材内容形成知识体系,学会思考,学会质问,提高自主阅读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布置了适合初一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阅读作业,提出阅读思考,给出阅读提纲,组织阅读讨论,解答阅读疑问,使学生的阅读处于主动的、积极的、发展的状态。
  二、掌握材料特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学生在我的指导下,通过自主阅读,进行独立的思考或小组的讨论,提出了很多问题,然后我对问题进行筛选,在课堂上特意安排了一些时间,让学生相互提问、竞答、讨论、交流经筛选后的问题。这样的活动,不但增强了学生阅读的目的,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我借机把学生提出的问题编写成难度适宜,并具有生活、生产、科技气息的试题让学生练习,题选如下:
  1.根据表中植物在不同的酸碱性溶液中颜色的变化,可知______________可以用作石蕊、酚酞的代用品。
  2.已知番茄汁的pH值≤4.5,在番茄汁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后,显()。
  A.无色B.红色C.蓝色D.紫色
  3.土壤的酸碱性影响农作物生长,某硫酸厂附近的土壤显弱酸性,据表可知该工厂附近不宜种植的作物是 __________________。
  4.人体内一些液体的pH值如下:血浆7.39—7.45,胆汁7.1—7.3,胰液7.5—8.0,胃液0.9—1.5。其中呈酸性的液体是_________________ 。
  一些教师受教育体制和考试制度等方面的影响,忽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得学生思维不活泼,想象不丰富,缺乏创造性,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我通过让学生对“阅读”材料的自主学习和思考,适时创设问题情境,有意识地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问题”意识的加强,我有意识地逐渐地将“设计问题”这一工作交给学生自己去做,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潜能。
  
  三、发挥材料功能,结合课堂教学设计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经常要创设问题情境,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将“阅读”材料有机地融合到课堂教学设计中,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其实,教师可以深入挖掘“阅读”材料的内涵,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把部分“阅读”材料(如果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阅读”材料没有的时候,教师需要进行补充)有机地融合到课堂教学设计中去,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发挥“阅读”材料的教学功能。我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经常尝试把“阅读”材料有机地融合到课堂教学设计中去,组织开展课堂教学。例如:在“物质的酸碱性”的新课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阅读课前印发的“阅读”材料,在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获得了一些有关pH值的知识后,让学生分组实验测定几种物质的pH值,作为新课导入。学生从阅读材料到分组实验,发现pH值竟与自然现象、人类生活和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选择材料内容,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20世纪中叶,著名的生物学家、教育家约瑟夫
其他文献
摘 要: 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对中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教师应注重中学生心理因素的开发及教学方法的改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 开发 中学生 心理因素 自主学习能力    从广义上讲,凡是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因素都可以总称为心理因素。从狭义上讲,心理因素主要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因素组成。教育不仅应注重对学生智力的开发,更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因素的开发。   
一、前言    目前,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反复操练的传统学习方式仍存在,这种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所学的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出现的,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上,容易造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丧失。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性学习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种被实践证明了的切实可行的学习方式。  教育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作为基
摘 要: 科学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学实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最佳 环境。教师要发挥科学实验的优势,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猜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精心设计科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组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 科学课程 实验教学 创新能力    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理论和实
一般认为,插花肇始于佛教中的佛供,最早留意插花艺术的是僧人,明中期以后,插花已成为备受文人学士关注的专门性艺术。文士对插花艺术倾注异乎寻常的热情,从一个小侧面反映明
“引入新课”是教师上课首先遇到的问题,好的“引入新课”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自然地把他们带入课题内。“引入新课”时教师必须目的明确、方法得当。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实际内容,学生的心理特点、智力发展水平、知识基础,以及现有的教学条件而定。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归纳出以下几种方法。    一、由复习旧课到引入新课    新知识的掌握运用常常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巩固与发展。教师可以抓住新旧知识
布鲁氏菌是典型的胞内感染菌,自然感染状态下,由于巨噬细胞表达高丰度的布鲁氏菌模式识别受体,所以成为布鲁氏菌感染的主要靶细胞。研究证明,布鲁氏菌侵入巨噬细胞后可通过抑
两极分化现象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造成分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卢姆指出:“造成儿童学习差异的主要因素,并不在于遗传智力,而在于家庭与学校的环境条件,只要提供了适当的条件,世界上任何能够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会。”因此我们要找出分化的原因,并尽可能地把分化降到最低。    一、问题分析    “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一个崭新的变革。但是在推行这种教学模式的过
目的国内外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研究已证实,高脂饮食是诱发胰岛素抵抗综合征(IRS)的重要环境因素,但不同脂肪在IRS发生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可能不同。本实验拟通过给予大鼠相同脂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阶段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开始逐渐发展,它的快速发展有助于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而初中科学课程的开设则为进行世界观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时机,同时科学课程本身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中包含众多  的辩证法观点。    一、科学是系统层次的    1.科学思想是系统层次的  科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类知识的日积月累,就像一条由不同时期的知识不断汇聚而成的河流。  在中国古代的系统思想中,没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 Lm)为兼性胞内寄生菌,在土壤、污水等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可以通过污染的乳制品或肉类等食物感染人和动物,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