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课内阅读叩开课外阅读的门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第一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可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随着大语文教学观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要以课内学习为引子,拓展课外阅读,让学生在大量阅读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如何才能实现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呢?对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课内得法,为学生插上有力的翅膀
  张之洞曾经说过:“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只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有所提高。教材中的课文是例子,更是学生开启书库之门的“钥匙”,能读懂文章、品味语言、领会情感,也就掌握了阅读的方法,丰厚了积淀,最终形成自己的阅读能力。
  1.品味性的精读
  所谓精读,就是对文章进行深入的理解与感悟,对关键词句进行字斟句酌的分析。这样的方法适合阅读名篇名著及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需要静心细读,欣赏好词佳句,体会立意构思,经过细嚼慢咽才能领会樟树的可贵之处,体会到借物喻人的精妙,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
  2.吸收性的略读
  要想快速获取信息、扩大阅读量,最为有效的办法便是略读。略读以获取文章中的知识为目的,主要针对知识性较强的文章。如《人类的“老师”》一文,这类文章语言并不优美,无须背诵积累,但知识点较多,不能观其大略,应该在略读中理解知识点,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内化吸收,学以致用。
  3.随意性的浏览
  浏览法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式的阅读方法。笔者在执教《“东方之珠”》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找出“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香港”,便指导学生使用浏览法阅读全文,学生很快寻找到了有价值的信息。
  4.感悟性的批注
  “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思考,圈画重点词句,三言两语记录所思所想,这就是批注式阅读。如《永远的白衣战士》一文,在阅读时可圈画出描写叶欣动作、语言的词句,走进人物内心体会情感,用简洁精练的语言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样可以使阅读更加专心,更加有效。
  以教材为圆心,以课堂为辐射源,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并迁移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汲取养分,提升语文素养,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二、课外拓展,让学生飞向广袤的天空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教学中,我们要带领学生学好“例子”,巧妙地挖掘“例子”中有利于知识拓展的“链接点”,将学生的阅读引向更为广阔的课外。
  1.原著阅读,含英咀华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在教材中,众多的名家名篇异彩纷呈,这些文章能带领学生走进探索中外文学的殿堂。《三顾茅庐》节选自《三国演义》,故事中的人物性格鲜明,各具特色。笔者在执教《三顾茅庐》一文时,先是引导学生抓文中的细节描写,体会张飞的粗鲁莽撞、刘备的求贤若渴和诸葛亮的才华横溢,然后拓展了原著中的几个故事,如《草船借箭》等。学生对故事中的人物、情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笔者因势利导地向他们推荐阅读《三国演义》。最后学生通过阅读原著,了解到更多的历史人物。笔者趁热打铁开展了读书交流会,请学生围绕某个故事或者人物谈谈自己的感受,他们都争先恐后地要求交流。通过读书交流会,学生对人物性格与他们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有了更为透彻的了解。因为《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很多学生读完《三国演义》后又主动阅读了另外三本名著,在读中感受名著的魅力,领略灿烂的文化。以一篇课文带动整本书的阅读,构建了完整的阅读体系,也让学生形成了较好的阅读素养。
  2.主题阅读,举一反三
  教材是按单元主题编排的,那么要指导学生阅读,从教材出发是最佳途径。如在执教《鲜花和星星》一文时,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像模像样地仿写,让整个课堂都荡漾着浓浓的诗意。随后根据“童真童趣”这一主题,笔者拓展金波的另一首儿童诗《会飞的花朵》,让学生体会金波爷爷对小朋友的喜爱,也让学生徜徉于诗歌的殿堂。又如笔者在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体会父子情深,感受父子间的信任。根据这样的情感主题,推荐学生阅读《被人相信是一种幸福》。教学片段如下:
  师:亲情点燃希望,信任创造奇迹!地震中的这对父子是伟大的,他们用爱与信任演绎了一段父子深情。接下来,我们再来读读《被人相信是一种幸福》,边读边思考:在这篇文章中,信任又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生:小男孩对老船长非常信任,他用信任救了自己的性命。
  师:小男孩第一次求救失败后,当时的他是怎么做的?
  生:他用全身的力气挥动着瘦小的双臂,努力使头露出水面,睁大眼睛盯着轮船远去的方向。
  师:你是怎么理解他当时这个举动的?
  生:他希望船能回来救他。
  师:他对轮船上的人很信任,而这种信任还体现在哪些语句里?
  生:这时候,他想起了老船长那张慈祥的脸和友善的眼神。不,船长知道我掉到海里后,一定会来救我的!
  师:请你们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我从“一定”这个词中看出小男孩坚信老船长会来救他。
  师:正是信任的力量让小男孩得救了。他是幸福的,而老船长更幸福,为什么这么说?
  生:一个人能被他人相信是一种幸福。他在绝望时想到你,信任你,这更是一种幸福。
  师:的确如此,我们只有相信他人,才能被他人相信。让我们将这两句话收藏心底,一起做幸福的人吧!
  这样对课内阅读进行拓展延伸,创造了“大语文”的课堂情境,促使学生与多篇文本对话,情感也得到了升华。一篇篇凝聚着作者激情与思想的文字,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感受与思考,并最终积淀成为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
  3.比较阅读,言意兼得
  张寿康教授认为:“在比较中阅读学习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根据题材、寫法、立意等内容,找出同类文章进行比较阅读,研究作者是如何利用语言表情达意、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这个过程也就是“言意兼得”的过程,而“言意兼得”正是语文教学追求的境界。笔者观摩过我校朱丽老师执教的古诗《芙蓉楼送辛渐》和《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朱老师通过比较两首诗不同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体会别样的情感。教学片段如下:
  师:什么是“一片冰心在玉壶”呢?
  生:临别时,诗人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竹报平安,而是传达了自己依然是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
  师:很好,本诗大约创作于天宝元年(742年)作者为江宁(今南京)县丞时。诗人送别了即将回到洛阳的友人,当时他虽然正处于众口毁谤的恶劣处境之中,但他心中明朗,并无一丝凄风冷雨,他托友人告知洛阳的亲朋们,他仍然是一颗纯洁的玉壶冰心。同样是送别诗,同样是借景抒情,你觉得《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作者是借了什么“景”来抒什么情的?
  生:诗人借下雨天表达自己的伤感。
  师: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柳”与“留”谐音,诗人借“柳”以表挽留之意。满目的青青杨柳怎能不让人伤感别离?雨中送客,想想自己只身漂泊,而今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能不伤感别离?
  在阅读过程中将其两首送别诗进行比较、鉴赏,相同题材,视觉不同,心境也就不同,呈现了别样的精彩。学生徜徉于诗歌的殿堂,咀嚼语言文字的精妙,在潜移默化中获得言语智慧的滋养。
  “腹有诗书气自华”,作为教师,我们可引导学生用课内阅读叩开课外阅读的大门,实现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让学生在阅读的道路上向着明亮那方前行!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育才小学东区校)
  责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数学虽然作为一门科学门类,但是也有美蕴含其中。挖掘数学中的美,无疑对提高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及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1.在教师方面,树审美教育意识,强数学教学技能。教师
目的:探讨双源CT去骨减影3D-CTA对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头颈CT血管成像检查的影像资料,使用西门子双源CT机。获得原始图像传送到工作站进行VR、MPR、CPR
小学语文作业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相关工作者也一直在尝试新的模式,欲达到既减轻负担,又提高效率的目的。作为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师,笔者也一直在探索和总结中,下面的文章将从
经过调查,拖拉现象在孩子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特别需要改正的坏习惯。我们常常看到,或是听家长反映这样一幕:孩子们坐在书桌前,半小时过去了,不见作业本上有什么动静,家
微课作为小学教学课程中重要的学习资源,受到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的重视,并迅速地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制作信息技术相关的微课,并实践于教学
尊敬的中国读者 :很高兴能够把我的文集奉献给你们。我希望 ,这本书将有助于中国朋友们更清楚地了解我国当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形势 ,更好地理解俄罗斯领导和人民为建设强大
对中小学生非道德行为进行心理干预的可行性研究辽宁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员王加绵如果把今天的中小学生比作我们交给21世纪社会的一份答卷,那么,它的失分之处可能不是这一代人才智不
摘要:科学课学习以探究为核心。教师要积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自主合作,主动探究,乐于探究,培育科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探究;主动;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4-084-1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  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学生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自然的知识。而创设丰富有趣的情境
课型:以歌唱教学为主的综合课年级:二年级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请来看看我们的村庄》教材分析:《请来看看我们的村庄》是一首一段体结构的西班牙儿歌,四二拍,
如今,针对WEB应用的安全威胁越来越多。这些安全威胁有些是利用WEB站点所在的服务器系统漏洞,有些是利用WEB应用程序本身的漏洞,有些是利用数据库的漏洞来进行攻击的。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