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文言文因与现实生活脱离而理解难度较大,使得教师容易站在知识的制高点,将课堂变成知识传授课、积累课。长此以往,既造成教材资源的极大浪费,又使学生学习浮于表面和琐碎,不利于核心素养的培育。深度视域下的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丰富性、沉浸性和层进性,实现学习的过程价值和实践属性”。在基于核心素养的文言教学中,知识是载体,教师若能灵活运用一切资源,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发学生自主的阅读行为,从而走向深度学习,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因与现实生活脱离而理解难度较大,使得教师容易站在知识的制高点,将课堂变成知识传授课、积累课。长此以往,既造成教材资源的极大浪费,又使学生学习浮于表面和琐碎,不利于核心素养的培育。深度视域下的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丰富性、沉浸性和层进性,实现学习的过程价值和实践属性”。在基于核心素养的文言教学中,知识是载体,教师若能灵活运用一切资源,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发学生自主的阅读行为,从而走向深度学习,知识便能转化为能力。那些将知识从情境中抽离出来,机械生硬灌输与枯燥无味训练的现状也能得到扭转,语文课堂便能成为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的练兵场。现以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杞人忧天》的课堂教学为例,浅析如何开展着眼于深度学习视域下的文言文情境化教学。
一、创设语表情境,初步疏通文意
(一)读准几个字音:【身亡所寄 不当坠耶
其他文献
近期,我组织两个班级阅读余华的《活着》这本书,同学们都很有兴致,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整本书的阅读。在同学们阅读结束前一个星期,我就学生的阅读情况和阅读感受作了大致了解。有的学生认为这本书很有震撼力,值得一读;有的同学认为这部小说读起来太压抑,几天都没好好睡过觉;还有的同学表示,读了这本书,再看看相关电影,更有感悟……听了他们的阅读感想,我不由得产生一个想法:何不举行一个别开生面的阅读交流活动,
丁锋,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刘桥中学教师。 回望开学季,有很多事值得铭记。一是因生活需要,我由原工作学校至现工作学校的调动工作一事,终于得到圆满解决。这个前后折腾了我们三年的人事问题,过程曲折遍尝酸辛,令人倍感挫败,甚至意志消沉。二是我终于结束了连送三届初三的应试工作模式,在新学校接手一班初一新生。三是与之相应的,我终于晚一年开始使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 九月的晚风吹拂,白天的燠热切换为些微的清
【设计思路】 作为经典诗歌的《再别康桥》屡屡被误读,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是读者受定势思维的干扰,被标题中的“别”字迷惑,先入为主地将“别”与痛苦、伤悲等低沉情绪划上等号;二是不少教师受教参的影响,被其牵着鼻子走,再加上阅读视野的窄化,将《再别康桥》所抒之情解读为“别情缕缕,离绪重重”。笔者在教授此课时,指导学生从诗歌的内容出发,以诵读为主线,珍视自己的初读体验,并以此感性认知为起点,通过质疑法、
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课程改革的核心概念。语言建构与运用在语文核心素养整体结构中处于基础层面,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以及对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但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维度不是彼此分离的,而是水乳交融、相生相长的。 每教一篇文章,尤其是经典之作,我总会反复问自己几个问题:是否牢牢守住了学习语言的根基?是否助益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是否拓展了学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的《离骚》共选入诗句两节,选诗无论是学习者还是教者,都感觉有难度。如果抓住选诗的“灵犀”,有助于把握主旨,理解内容之间的脉络关联,加深对诗人情感思想的理解,深刻体悟诗人丰富的心灵世界,让读者受到灵魂的洗礼。 一、“灵犀”一缕自通“神” 末节最后一句“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作为选诗情感的终结点,集中概括了诗人在这两节中抒发的情感,是选诗的灵魂之所在,是“灵犀”。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但今人读古诗,最大的感受是“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总存在着一些理解的障碍。正因为此,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就需多方搭建学习支架,引进古今活水,缩短甚至消除古诗与学生的距离,让生涩的古诗变得可亲,让凝炼的语言变得立体,古诗厚教,最终实现思维火花绽放、情感波澜荡漾的高效课堂。下面,笔者就以教学《春望》一诗为例,重点谈谈借助引入文本实现古诗厚教的“法”与“度”。 一、文本引入须有
陈芳,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荔香学校教师。 【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设计充分体现布鲁姆多级目标,按照由低到高的层级目标有序展开:先知识领会,再分析运用,最后综合评价。分三点: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大意;2.了解《史记》写人特色;3.感受人物精神品质。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运用共生教学理论,采取先解构再重构文章的方式:1.先提取课文摘要、梳理文脉;2.在复述课文的基础上,添枝加叶,
提问,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重要教学凭借之一,提问的方式与技巧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推进起着重要作用,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能力提升、情感升华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新课改以来,相对于非此即彼的封闭性提问,以答案的丰富性和解答途径的多元化为特点的开放性提问逐渐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开放性提问“提倡学生从多种角度、多种形式、多种方式来思考问题,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2017版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并凝练、整合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四个方面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这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笔者以为,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对于语言文字学习运用的实践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养育,不是简单地抛弃以往的学习方式与方法,关键在于在教师的引领中改善学习。从教师的角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所有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义务教育,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实施。1988年,国家教委颁发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编写规划方案》规定:“把竞争机制引入教材建设,通过竞争促进教材事业的繁荣和教材质量的提高。鼓励各个地方,以及高等学校,科研单位,有条件的专家、学者、教师个人按照国家规定的教育方针和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编写教材。在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