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的求“是”求“实”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a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将科学学科教学的基本目标确定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搜集数据信息,尊重证据是基础性的科学素养。为了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要抱着对证据的尊重态度,我在课堂上努力结合教学内容及其特点,尝试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下面以首师大版科学第六册《斜面》一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探索。
  课上首先出示录像资料——往货车上抬油桶,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经验想办法。因为学生已经学过杠杆、滑轮、轮轴的作用,他们提到抬油桶的办法有用杠杆、用轮轴、在地面和车之间搭一块木板等。于是,我提问哪种方法更好,引入要研究的问题“搭一块木板是否有省力的作用”。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说明理由,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学生完成实验后,我要求他们如实记录实验数据,并把各组搜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展示,学生最后得出结论:“斜面越长越平缓,也就越省力”。为了检验学习效果,我又提出引桥是否修建得越长越好的新问题,让他们制订设计方案,并要求说出想法及证明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应用了像汽车上搭的斜面,哪些地方应用了像引桥那样的斜面,思考还有什么地方可能也应用到斜面,通过综合分析、联系实际,让学生充分认识斜面的作用。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力图引导学生经历把科学事实变成科学结论的过程,引导学生根据事实说话,根据科学事实作出判断,得出结论。
  关注收集数据的过程,确保数据的来源可靠。当学生第一次利用测力计实际测试斜面是否真的省力时,我精心指导学生规范使用测力计,提醒学生注意用测力计直接提起重物与在斜面上拉动重物的这两种操作方法的差别。在学生实验开始前,我又强调小组内分工合作,要反复多次进行实验,以减小实验数据的误差。当学生第二次收集数据,研究坡度不同的斜面的省力程度时,我又提示学生每次实验时的高度要一致,确保只能有一个变量。正是由于引导学生关注细节,确保了收集数据过程的科学规范,保证了数据来源的可靠,为科学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关注利用证据的过程,引导学生尊重证据。尊重证据的实质就是实事求是。我重视引导学生尊重证据,如引导学生规范使用测力计、认真读数、反复多次进行实验、及时记录,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在这节课中,我时时处处提醒学生要尊重数据,并引导学生针对数据进行深入思考。当学生提出在汽车和地面之间搭一块木板就可以省力,同时又说出了充分的理由时,我追问:“你们进行过科学的检验吗?”当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设计出各种引桥后,我又追问“为什么这样设计?怎样才能证明你的想法是正确的?”使学生认识到任何科学结论都要以事实为依据,任何科学结论都来自于对证据的深入分析。
  关注解决问题的过程,启发学生适时活用证据。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成效,应该体现在能否解决实际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要有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发散必须以事实为依据。本节课我在引导学生分析数据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到斜面越平缓越省力。以此为基础,又通过引导学生设计大桥引桥的过程,启发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要适时活用证据,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大桥的引桥修建并不是越长越好、越长越省力,设计大桥的引桥还要考虑到城市的空间……”这些建议体现出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不但充分利用了数字形式的证据,还基于自己的已有生活经验充分考虑到了客观存在的事实性证据,这也充分证明了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本节课的科学学习中学生经历了两次“转变”,第一次是通过观察把物质性的客观事物,转变成语言文字和数据描述的科学事实;第二次是把收集到的科学事实转变成科学结论。两次“转变”的教育内容有所不同。通过观察、收集科学事实,主要训练学生客观地看待事物,认真仔细地全面观察事物,如实地描述观察到的事物,精心操作减小误差,搜集有效数据信息,从实际事物中求“是”求“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我认为这样的课堂才是我们致力追求的课堂。
   编辑
其他文献
刘志胜,北京人。8岁起在什刹海体校习武。1979年改练中国跤,师从跤坛名宿李宝如。1983年至1986年间,获得北京市历届中国跤比赛62公斤级冠军。1986年参加中国式摔跤全国锦标赛获优异成绩。1984年至1995年,任北京市西城区中国跤教练,1998年被聘为长春体育学院特邀教授。1998年、2000年,分别策划组织中国武魂大会、中国式摔跤(北京)国际邀请赛。2000年底,应邀赴法国教学, 200
话说几十年前,西城区劈柴胡同里,当年有个叫跨车胡同的小巷,里边住着无人不晓的画家齐白石。不知为何,农民看上了这块风水宝地,隔三岔五,便在胡同内摆摊卖菜,菜是农家自种的,既便宜又新鲜,我们常到那里买菜。现在看起来,那地方也称不上是集市,顶多算个小早市。即便这么个地方,也很快就被取缔,毕竟乱糟糟在人家齐老故居前面摆摊儿,致使前来参观的外宾汽车都开不进去,有碍观瞻。所以,严格地讲,在搬到天通苑以前,我就
期刊
期刊
前不久,我到国侨办文宣司看望郭锦玲。她告诉我,不久前她在美国巧遇阿城,闲谈中,他问起我的近况,很是殷切,并忆及从前在一起的一些趣事,不时开心地笑了起来……  自从阿城旅居美国后,关山阻隔,海天万里,音信渐稀。然而,当年我们在一起时的往事仍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许是年龄渐长,虽阅世更深,而少年、青年时的旧事反倒愈加清晰,历久而弥新。    西双版纳的知青岁月  我和阿城的相识是在他家,那个位于北京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因此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而传统语文教学中存在着片面认为语文教学就是教课文,对语文课程内容认识不足;忽视学生对语文课程内容的个性化理解和掌握;不注重语文实践应用等问题,忽视了语文实践,割裂了语文教学与生活实
在徐霞客的传世巨作——《徐霞客游记》中,徐霞客留下了关于沿途风光和人文地理的记载,而对于寺庙的描写占据了人文景观中最多的篇幅,在这些文字中,我们看到了徐霞客对于寺庙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必须给学生留出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地去探究、去发现有关的数学知识,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提示;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  给予学生独立探究的时间和空间。独立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自
我收藏着一张2000年10月20日的《北京日报》,如果说,人的尊严有如阳光,它就是一张因包裹着阳光而格外滚烫的“阳光日报”。  十年前,我应邀写了一篇人物专访,登载在2000年10月20日的《北京日报》上,题目是《奇石微书关柏春》。  关柏春是锡伯族人,他自幼攻书法、嗜奇石,特别对锡伯族历史有着深入的研究。他在担任黑龙江省锡伯族文史研究会秘书长期间萌生奇想:为什么不以奇石为纸、用自己的书法艺术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