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程实施以后,面对现代小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小学德育教育便呈现了许多新的探究课题。诸如学生的个性差异教育,德育心理教育,实效性行为习惯细节教育,家校结合开放教育等,都值得我们德育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深入研究。为此,我在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中做了一些实践探究,获得了一些尝试感受和同行商榷。
【中图分类号】G62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4-00-01
我国的教育方针,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都始终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任何一所学校都在倡导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关系到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可一些学校的德育教育现状和教育做法与党和人民的期盼却有着巨大的差距,“德育为先,育人为本”成了一些教育工作者耳熟能详的套用语,落实不到教育行动上。在一些冠冕堂皇的提法背后,学校德育教育方法走向了单一化和公式化的尴尬境地,甚至被边缘化。我认为,造成目前这钟现状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一些学校对现代德育从观念上还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在内容上缺乏与社会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在方法上缺乏学生的主体意识;也存在一些家庭教育的方法缺失及错位等。鉴于此,我谈谈我在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实践中的一些策略尝试。
一、关注“背后”,因材施教
不同的学生都存在着个性之间的差异,智能上的多元。再加之,学生所处的不同家庭环境、社区环境,必然有不同的成长轨迹。这正是现代德育的一些新课题。如果用同一要求,相同的教育方式对这些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那就很难收到预期效果。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德育素质的差异性和层次性,决定德育目标、内容、方法。在坚持德育目标的一致性和阶段目标的层次性相统一的前提下,我们要进行分层德育规划。首先是制订不同层次的德育目标;其次是教育内容要不同;最后是教育方法的不同。因此,德育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背后”,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以规范为抓手,狠抓基础文明习惯和养成教育训练。只要我们关注学生的“背后”,因材施教,用爱心、耐心、细心、进取心来唤起他们的醒悟,让他们认识自我,增强自信、争取进步,德育教育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着眼细节,注重实效
小学德育工作需要我们从细节入手,从小事抓起,从身边发生的事中去寻找德育的内容,同时注重教师自身的示范。生活是德育的源泉,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关系中了解道德的社会价值和生活价值,学会在生活中判断和选择道德的优良,这就注重了细节教育。
作为德育工作者,我们应从学生的言行中寻找德育教育的契机。学生的一句谎言,一个小动作,一个异样的表情,一种不屑的态度,一次或大或小的错误等,都需要我们去了解情况,去剖析其心理,去耐心地引导。从而准确地找到学生个体德育教育的切入点,使针对行更强,教育的目标更准确。
“拉近师生距离”也是减少德育教育弯路的有效途径。学生会因为老师对他的一个微笑,对他的一个抚摸而知道你开始注意他了;会因为你熟知他的性格情况而愿意跟你交心;会因为你对他无处不在的关心而对你心怀敬畏,从而对你上的每一节课感兴趣。对于新生来说,我们应尽快认识他们,熟悉他们的个性,知道他们的喜怒哀乐,倾听他们的心声,欣赏他们的活动,了解他们的家庭及背景。这样,我们便会迅速走进学生的心灵,能得到学生的充分信任,给德育教育减少难度。
给学生搭建成功的平台,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这是一种时尚的德育方法。所以,教师在平时的德育教育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适当放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优点,艺术性地指出其缺点,始终用正能量来引领学生。如,可以设立“环保之星”、“礼仪之星”、“健体之星”、“学习之星”、“劳动之星”、“孝敬之星”等嘉奖桂冠,给学生多种成功的机会,增强自信。同时,还可给学生树立身边的学习榜样,让学生有章可循,有样可学,从而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
德育教育的一个基础环节是从学生的日常行为入手。细化到扫地、唱歌、写字、坐立、行走,以及学习常规、礼仪常规等的具体等具体方面,对学生开展养成教育。我曾尝试过定期举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用活动来展示学生的优良成果,体验成功。这样既活跃了学生身心,又给学生创设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也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了教育。
修炼教师自身言行,注重教师自身细节,达到“润物细无声”,这时德育的潜化教育。常言道:“身教大于言教”。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可以熏陶、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是可以成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导师”的,老师的言行就是学生的榜样,有着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职业以其强烈的形象性和示范性,从精神、文化、道德等多方面影响着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对学生而言都是一种潜移默化,都践行着“品德只能用品德来培养,人格只能用人格来陶冶”的至理名言。所以我们教师不管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还是在日常生活里,都必须从衣着打扮、待人接物、言谈举止等细节上加以规范,这样便能给学生无声的示范,给德育教育极大的帮助。
三、家校联动,形成合力
学校是德育的主阵地,对德育承担着主要和重大的责任。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和价值观并不是都能在学校获得的,学生的成长也不都是学校教育的结果。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孩子的许多习惯都与家长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校德育必须整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力量,才能取得更加良好的效果。我们要以学校教育为纽带、为桥梁,在抓好学校教育的同时,抓好家庭教育。我们要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家长接待日、家长会、家访等方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改进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例如我校印发的《告新生家长书》,书中包涵了我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成功的家庭教育方法等。每年一年级的新生家长不但免费发放此书,还要组织召开新生家长培训会。这一举措,得到了广大家长的认可和好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家校联动,促进了我校的德育教育模式的良好形成。
德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艺术,有规律可循。我们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德育管理方法。我们提倡从细节入手,小事着眼,以活动为载体,倡导家校共育的方略,共同关心学生的成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收获德育教育的成果。
【中图分类号】G62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4-00-01
我国的教育方针,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都始终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任何一所学校都在倡导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关系到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可一些学校的德育教育现状和教育做法与党和人民的期盼却有着巨大的差距,“德育为先,育人为本”成了一些教育工作者耳熟能详的套用语,落实不到教育行动上。在一些冠冕堂皇的提法背后,学校德育教育方法走向了单一化和公式化的尴尬境地,甚至被边缘化。我认为,造成目前这钟现状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一些学校对现代德育从观念上还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在内容上缺乏与社会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在方法上缺乏学生的主体意识;也存在一些家庭教育的方法缺失及错位等。鉴于此,我谈谈我在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实践中的一些策略尝试。
一、关注“背后”,因材施教
不同的学生都存在着个性之间的差异,智能上的多元。再加之,学生所处的不同家庭环境、社区环境,必然有不同的成长轨迹。这正是现代德育的一些新课题。如果用同一要求,相同的教育方式对这些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那就很难收到预期效果。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德育素质的差异性和层次性,决定德育目标、内容、方法。在坚持德育目标的一致性和阶段目标的层次性相统一的前提下,我们要进行分层德育规划。首先是制订不同层次的德育目标;其次是教育内容要不同;最后是教育方法的不同。因此,德育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背后”,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以规范为抓手,狠抓基础文明习惯和养成教育训练。只要我们关注学生的“背后”,因材施教,用爱心、耐心、细心、进取心来唤起他们的醒悟,让他们认识自我,增强自信、争取进步,德育教育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着眼细节,注重实效
小学德育工作需要我们从细节入手,从小事抓起,从身边发生的事中去寻找德育的内容,同时注重教师自身的示范。生活是德育的源泉,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关系中了解道德的社会价值和生活价值,学会在生活中判断和选择道德的优良,这就注重了细节教育。
作为德育工作者,我们应从学生的言行中寻找德育教育的契机。学生的一句谎言,一个小动作,一个异样的表情,一种不屑的态度,一次或大或小的错误等,都需要我们去了解情况,去剖析其心理,去耐心地引导。从而准确地找到学生个体德育教育的切入点,使针对行更强,教育的目标更准确。
“拉近师生距离”也是减少德育教育弯路的有效途径。学生会因为老师对他的一个微笑,对他的一个抚摸而知道你开始注意他了;会因为你熟知他的性格情况而愿意跟你交心;会因为你对他无处不在的关心而对你心怀敬畏,从而对你上的每一节课感兴趣。对于新生来说,我们应尽快认识他们,熟悉他们的个性,知道他们的喜怒哀乐,倾听他们的心声,欣赏他们的活动,了解他们的家庭及背景。这样,我们便会迅速走进学生的心灵,能得到学生的充分信任,给德育教育减少难度。
给学生搭建成功的平台,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这是一种时尚的德育方法。所以,教师在平时的德育教育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适当放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优点,艺术性地指出其缺点,始终用正能量来引领学生。如,可以设立“环保之星”、“礼仪之星”、“健体之星”、“学习之星”、“劳动之星”、“孝敬之星”等嘉奖桂冠,给学生多种成功的机会,增强自信。同时,还可给学生树立身边的学习榜样,让学生有章可循,有样可学,从而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
德育教育的一个基础环节是从学生的日常行为入手。细化到扫地、唱歌、写字、坐立、行走,以及学习常规、礼仪常规等的具体等具体方面,对学生开展养成教育。我曾尝试过定期举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用活动来展示学生的优良成果,体验成功。这样既活跃了学生身心,又给学生创设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也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了教育。
修炼教师自身言行,注重教师自身细节,达到“润物细无声”,这时德育的潜化教育。常言道:“身教大于言教”。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可以熏陶、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是可以成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导师”的,老师的言行就是学生的榜样,有着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职业以其强烈的形象性和示范性,从精神、文化、道德等多方面影响着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对学生而言都是一种潜移默化,都践行着“品德只能用品德来培养,人格只能用人格来陶冶”的至理名言。所以我们教师不管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还是在日常生活里,都必须从衣着打扮、待人接物、言谈举止等细节上加以规范,这样便能给学生无声的示范,给德育教育极大的帮助。
三、家校联动,形成合力
学校是德育的主阵地,对德育承担着主要和重大的责任。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和价值观并不是都能在学校获得的,学生的成长也不都是学校教育的结果。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孩子的许多习惯都与家长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校德育必须整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力量,才能取得更加良好的效果。我们要以学校教育为纽带、为桥梁,在抓好学校教育的同时,抓好家庭教育。我们要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家长接待日、家长会、家访等方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改进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例如我校印发的《告新生家长书》,书中包涵了我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成功的家庭教育方法等。每年一年级的新生家长不但免费发放此书,还要组织召开新生家长培训会。这一举措,得到了广大家长的认可和好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家校联动,促进了我校的德育教育模式的良好形成。
德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艺术,有规律可循。我们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德育管理方法。我们提倡从细节入手,小事着眼,以活动为载体,倡导家校共育的方略,共同关心学生的成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收获德育教育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