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知识面窄,但想象力丰富,他们好奇、好动、注意力不能持续较长的时间,根据这一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在音乐中,注意运用形象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动用多种感官手段,把音乐转变为看的艺术、想的艺术、听的艺术、记的艺术、玩的艺术,使学生在充满美感和愉悦的气氛中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技巧,提高他们感受、鉴赏、和表现音乐的能力。
一、看音乐
这是针对儿童的表象感知能力强于抽象思维能力而言的。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向学生们提示的联想和想象,就是要借助音乐的情绪作用而联想到事物的本体及其活动,但仅凭听觉去联想和想象,毕竟对于涉世尚少的小学生来说过于抽象了些,因此也收获不大。加强直观性就可既借助听觉的情绪性,又借助于视觉的具象性更准确地、更有方向性地去联想和想象,更有利于学生把握和认识音乐作品、音乐思维。
音乐教材中的插图、图谱、旋律线及教学光盘中的图像实际上是对音乐作品的一种暗示或提示。实物、教具、图像留下的形象具体清新,能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音乐。看音乐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音乐艺术的认识能力,还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看图或看景关键是:把静态化为动态,变无声为有声。实现这个过程需要借助标题和联想,所以指导看音乐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用视觉的感知去促进听觉的发展。
如在欣赏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音乐《四小天鹅》时,首先让学生从视觉上欣赏舞蹈演员那美丽的舞姿,天鹅绒般的白裙、展翅欲飞的双臂、好似跳跃着的韵律的灵巧的足尖,这一切正与美妙的音乐相辅相成,加上布景、道具的渲染,剧情的烘托,学生对于音乐作品产生了丰富的联想,之后再让他们细细品味那优美的旋律、舒缓的节奏,感受音乐孕育的内在美。这样,通过耳濡目染,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已不再是单一的听赏而是整体的感知,从而升华了音乐鉴赏的品位与情趣。
二、想音乐
音乐是一种非语义的信息,是一种非具象的艺术,它所描绘的形象是模糊的,因此,学音乐离不开想。教学中,教师要丰富学生各方面的感受,增加想象的深度和广度,注意引导学生正确把握音乐中的表现手法。如:钢琴的快速琶音似流水,长笛三度音似鸟鸣,定音鼓的轮击似雷声、快速半音阶下行的旋律是表现下雨或刮风的形象等,让学生将形象感知和情绪体验围绕音乐有机地结合起来。
由于音乐的不确定性,我们往往不能、有时甚至不可能再回到作曲家创作时的形象原型,但对音乐的情感感受却可能会是十分强烈而相似的。从同一情感感受出发,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想象。比如当学生听到一段欢快的音乐时,产生的想象会是多种多样的:朋友的聚会、节日的狂欢、丰收的舞蹈、郊游的喜悦等。这就要求教师要围绕教材的教学目标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允许学生在特定情感基础上“瞎想”,鼓励学生用语言展示想象。语言描述时要求不重复,你也想、我也想、你这样想、我那样想,逐步把学生带入音乐的世界。
三、听音乐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课处处有听。听音乐从根本上讲是“听,不用耳而以心”,也就是说听音乐要学会用心去听、用心去感悟。问题是许多学生不懂用耳,更谈不上用心,他们没有用耳的习惯,也不具备听音能力,所以教学中我们要重点抓好听音乐的兴趣和有意注意的培养,抓好听音乐的习惯和方法的培养。
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中,才能获得最佳的听觉效果,所以听音乐特别强调“静”字,教师和学生都要进入倾听状态。在听之前,教师可以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要求学生带着一、两个问题来听。如:“这段音乐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听老师唱曲调,你能听出曲调中出现最多的是哪一个音吗?”或者指出在听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方法,如提醒学生注意音乐的强与弱、快与慢、高与低……,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欣赏中,在聆听中感知、认识、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另外,老师要榜样示范,和学生共同倾听。每当音乐响起时,我都会“无意”间加入到孩子们中间,真诚地和他们一起倾听。
简言之,听之前多一些引导、听之中多一些提示、听之后多一些讲解(讲解时要注意语言的风趣性、形象性),学生就能慢慢学会用耳用心,学会从音乐要素的表现功能去感知音乐。长此以往,认真倾听的重要性就会根深蒂固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四、记音乐
培养孩子的音乐记忆力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它是创造音乐活动的基础。由于音乐具有流动性的特点,因此追踪和理解音乐就必须依靠记忆去完成。也就是当音乐的实际音响消失之后,在心里仍然要保留这个“音响”,这就是“内心音乐感”。这种能力的形成对学生学习音乐有很大的帮助。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尽量记住音乐作品的主题。积累一些约定成俗的小曲,可以使人产生对某一特定地区风土人情或特定历史背景的联想。如:听到《茉莉花》就好像见到了秀丽的江南水乡。②記住音符、休止符及其时值。③记住音乐记号。④牢记1(do)——7(si)的唱名与音高。⑤多记一些音乐小故事。
枯燥地去记音乐,学生会失去兴趣,所以记音乐要讲究方法。如记忆音符的时值,可用读节奏、击节奏、编节奏、接龙游戏等调动学生的兴趣;记唱名可以通过听记旋律、默唱乐谱、背唱歌曲等多种形式进行;音乐小故事要讲得生动有趣,让学生不由自主就记住音乐家及其作品……。总之,教师应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进行多形式、多渠道的记忆训练,把机械的记忆化为应用能力的过程。
另外,音乐记忆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要寓记忆训练于每一节音乐课中。在音乐课上让学生重复听一些音乐作品、唱一些歌曲或巩固一些读谱知识等。根据人的遗忘规律,重复练习应采取“先密后疏”的原则,这样就可避免遗忘。
五、玩音乐
小学生活泼好动,自我克制能力弱,要学生正儿八经地坐着学音乐是对学生的一种折磨,也是对艺术的一种扭曲。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把学音乐处理成玩音乐,学生才高兴呢!
对小学生而言,玩游戏是他们的最爱。在教学中,运用各种趣味游戏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加上游戏比赛的形式,更能满足小学生强烈的参与心理和竞争心理。比如:我用“猫捉老鼠”的音乐游戏来训练学生的听辨能力。请几位学生上台戴上老鼠头饰扮演老鼠,手里拿一张旋律卡片,其他学生扮演猫的角色。老师在几张卡片中任选一条旋律弹奏,哪一位学生先听出来,就上来指着哪一句旋律唱一遍,就表示老鼠被捉住了。经过几轮听辨,最后评出“捉鼠能手”并奖励。此类游戏学生很喜欢,几乎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其中,效果很好。
教学中的歌表演、律动、舞蹈、节奏乐等许多内容我们都可以把它设计成音乐游戏的形式。只要根据音乐的表情特征和儿童的生理特征加以设计,恰当地把教学内容融入到游戏当中,用游戏化的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就能使学生在欢乐、愉悦的气氛中积极地获取音乐知识。
总而言之,在音乐课堂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认知特点,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让学生时而看、时而听、时而想、时而记、时而玩,使音乐教学像个变幻无穷的“魔方”,让学生越学越爱学,越学越有深度、广度。
一、看音乐
这是针对儿童的表象感知能力强于抽象思维能力而言的。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向学生们提示的联想和想象,就是要借助音乐的情绪作用而联想到事物的本体及其活动,但仅凭听觉去联想和想象,毕竟对于涉世尚少的小学生来说过于抽象了些,因此也收获不大。加强直观性就可既借助听觉的情绪性,又借助于视觉的具象性更准确地、更有方向性地去联想和想象,更有利于学生把握和认识音乐作品、音乐思维。
音乐教材中的插图、图谱、旋律线及教学光盘中的图像实际上是对音乐作品的一种暗示或提示。实物、教具、图像留下的形象具体清新,能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音乐。看音乐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音乐艺术的认识能力,还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看图或看景关键是:把静态化为动态,变无声为有声。实现这个过程需要借助标题和联想,所以指导看音乐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用视觉的感知去促进听觉的发展。
如在欣赏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音乐《四小天鹅》时,首先让学生从视觉上欣赏舞蹈演员那美丽的舞姿,天鹅绒般的白裙、展翅欲飞的双臂、好似跳跃着的韵律的灵巧的足尖,这一切正与美妙的音乐相辅相成,加上布景、道具的渲染,剧情的烘托,学生对于音乐作品产生了丰富的联想,之后再让他们细细品味那优美的旋律、舒缓的节奏,感受音乐孕育的内在美。这样,通过耳濡目染,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已不再是单一的听赏而是整体的感知,从而升华了音乐鉴赏的品位与情趣。
二、想音乐
音乐是一种非语义的信息,是一种非具象的艺术,它所描绘的形象是模糊的,因此,学音乐离不开想。教学中,教师要丰富学生各方面的感受,增加想象的深度和广度,注意引导学生正确把握音乐中的表现手法。如:钢琴的快速琶音似流水,长笛三度音似鸟鸣,定音鼓的轮击似雷声、快速半音阶下行的旋律是表现下雨或刮风的形象等,让学生将形象感知和情绪体验围绕音乐有机地结合起来。
由于音乐的不确定性,我们往往不能、有时甚至不可能再回到作曲家创作时的形象原型,但对音乐的情感感受却可能会是十分强烈而相似的。从同一情感感受出发,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想象。比如当学生听到一段欢快的音乐时,产生的想象会是多种多样的:朋友的聚会、节日的狂欢、丰收的舞蹈、郊游的喜悦等。这就要求教师要围绕教材的教学目标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允许学生在特定情感基础上“瞎想”,鼓励学生用语言展示想象。语言描述时要求不重复,你也想、我也想、你这样想、我那样想,逐步把学生带入音乐的世界。
三、听音乐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课处处有听。听音乐从根本上讲是“听,不用耳而以心”,也就是说听音乐要学会用心去听、用心去感悟。问题是许多学生不懂用耳,更谈不上用心,他们没有用耳的习惯,也不具备听音能力,所以教学中我们要重点抓好听音乐的兴趣和有意注意的培养,抓好听音乐的习惯和方法的培养。
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中,才能获得最佳的听觉效果,所以听音乐特别强调“静”字,教师和学生都要进入倾听状态。在听之前,教师可以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要求学生带着一、两个问题来听。如:“这段音乐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听老师唱曲调,你能听出曲调中出现最多的是哪一个音吗?”或者指出在听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方法,如提醒学生注意音乐的强与弱、快与慢、高与低……,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欣赏中,在聆听中感知、认识、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另外,老师要榜样示范,和学生共同倾听。每当音乐响起时,我都会“无意”间加入到孩子们中间,真诚地和他们一起倾听。
简言之,听之前多一些引导、听之中多一些提示、听之后多一些讲解(讲解时要注意语言的风趣性、形象性),学生就能慢慢学会用耳用心,学会从音乐要素的表现功能去感知音乐。长此以往,认真倾听的重要性就会根深蒂固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四、记音乐
培养孩子的音乐记忆力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它是创造音乐活动的基础。由于音乐具有流动性的特点,因此追踪和理解音乐就必须依靠记忆去完成。也就是当音乐的实际音响消失之后,在心里仍然要保留这个“音响”,这就是“内心音乐感”。这种能力的形成对学生学习音乐有很大的帮助。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尽量记住音乐作品的主题。积累一些约定成俗的小曲,可以使人产生对某一特定地区风土人情或特定历史背景的联想。如:听到《茉莉花》就好像见到了秀丽的江南水乡。②記住音符、休止符及其时值。③记住音乐记号。④牢记1(do)——7(si)的唱名与音高。⑤多记一些音乐小故事。
枯燥地去记音乐,学生会失去兴趣,所以记音乐要讲究方法。如记忆音符的时值,可用读节奏、击节奏、编节奏、接龙游戏等调动学生的兴趣;记唱名可以通过听记旋律、默唱乐谱、背唱歌曲等多种形式进行;音乐小故事要讲得生动有趣,让学生不由自主就记住音乐家及其作品……。总之,教师应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进行多形式、多渠道的记忆训练,把机械的记忆化为应用能力的过程。
另外,音乐记忆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要寓记忆训练于每一节音乐课中。在音乐课上让学生重复听一些音乐作品、唱一些歌曲或巩固一些读谱知识等。根据人的遗忘规律,重复练习应采取“先密后疏”的原则,这样就可避免遗忘。
五、玩音乐
小学生活泼好动,自我克制能力弱,要学生正儿八经地坐着学音乐是对学生的一种折磨,也是对艺术的一种扭曲。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把学音乐处理成玩音乐,学生才高兴呢!
对小学生而言,玩游戏是他们的最爱。在教学中,运用各种趣味游戏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加上游戏比赛的形式,更能满足小学生强烈的参与心理和竞争心理。比如:我用“猫捉老鼠”的音乐游戏来训练学生的听辨能力。请几位学生上台戴上老鼠头饰扮演老鼠,手里拿一张旋律卡片,其他学生扮演猫的角色。老师在几张卡片中任选一条旋律弹奏,哪一位学生先听出来,就上来指着哪一句旋律唱一遍,就表示老鼠被捉住了。经过几轮听辨,最后评出“捉鼠能手”并奖励。此类游戏学生很喜欢,几乎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其中,效果很好。
教学中的歌表演、律动、舞蹈、节奏乐等许多内容我们都可以把它设计成音乐游戏的形式。只要根据音乐的表情特征和儿童的生理特征加以设计,恰当地把教学内容融入到游戏当中,用游戏化的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就能使学生在欢乐、愉悦的气氛中积极地获取音乐知识。
总而言之,在音乐课堂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认知特点,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让学生时而看、时而听、时而想、时而记、时而玩,使音乐教学像个变幻无穷的“魔方”,让学生越学越爱学,越学越有深度、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