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陪伴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l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共情陪伴拉近了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距离
  共情陪伴课程不仅仅只限于对幼儿的共情陪伴成长,同样也适用于我们的家长朋友。幼儿园教师是一个多面体的职业,他要面对天真无邪的幼儿,帮他们学会照顾自己、帮他们如何与同伴交往、帮他们解决矛盾冲突;他要面对形形色色的家长,针对不同性格的家长要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已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他要面对社会上的各种舆论,用我们的实际行动证明幼儿教师的伟大。
  新的学期开始了,小班的幼儿升入了中班,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性格也随之发生着变化,有这样一位小朋友,小班时是个比较自我的幼儿,不善于和其他小朋友交往,对于想要达到的目的会想尽各种办法达到,升到中班后这种现象更为严重,凡是目的达不到的时候就会对同伴拳打脚踢,弄得班里的小朋友多不愿意和他玩。针对这种现象老师找到家长与其沟通,最初,孩子的妈妈比较认可老师的说法,但是几次的告状交流家长就显得不是很配合,觉得自己的孩子也有可怜的地方,对教师的态度也有了一些轉变,不是很接受教师的说法。为此,这位教师咨询了共情培训的专家,共情陪伴不单单只是对孩子可以进行,同样适用于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去理解他人的处境和想法,设身处地的为他人想想,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于是,这位教师又一次重新找到了家长,用换位思考的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这次的交流非常顺畅,并且得到了家长的理解,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孩子的表现也有了一定的进步。
  一个小小的成功案例激发了教师对共情活动的兴趣,从而也引发了教师们的深思,对教师专业化的成长起到了很大的奠基作用。
  二、共情陪伴让幼儿与教师之间真正成为了朋友
  史洪彬老师提出一个思考“普通教师和特级教师的区别是什么?”真正优秀的教师一定是“懂孩子”的!这个“懂”就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这就是共情。我们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懂孩子呢?幼儿的情绪需要用多种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那么在此基础上教师要能够识别孩子的情绪才能有效的沟通,最后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大二班有个小朋友叫明明,非常的聪明、好动、自由,也是一个我行我素的孩子,一次在区域活动的时候,小朋友们都在进行着自己喜欢的游戏活动,明明也进行着自己的游戏,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他突然狂躁的抓着赵老师的头发不撒手,疼的老师眼泪都快留下来了,金老师看到后赶紧抓住明明的手让其放开,说了好一会儿明明才将手送开,当时班上的两位教师都很生气,明明也气的不理他们两个,还不时作出要打人的动作,这时,张老师走过去把明明叫到一边询问发生了什么事?刚开始,明明不说话,只是生气的哼,后来张老师说,我知道你非常的生气,我理解你现在的感受,你可以先安静一会儿等好些了再说也没关系的,我只是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只有你告诉我了,我才能帮助你。明明听到张老师的话,终于说出了他发脾气的原因,是因为赵老师不小心把他的画撕了,所以惹怒了他。了解情况后张老师用共情的方式与明明进行沟通,首先,老师很同情你,因为画是明明辛辛苦苦画的,就这样被撕了真的很不开心,我也不开心;其次,没有得到老师的道歉,也是一件令人不开心的事情,明明听到这里的时候愤怒的表情顿时减弱了一大半,因为他觉得自己确实委屈了。但是,张老师又说了,一是赵老师是否发现你的画被撕了;第二,你是否跟赵老师说出了你抓他头发的原因,明明对于张老师的提问都表示摇头。那么,你去抓老师的头发是否正确,明明又摇了摇头……一段简短的对话,化解了孩子的不悦和对教师的误解。虽然,我们还不能够做到真正的“懂孩子”,但是,我们相信在共情陪伴的引领下我们离童心越来越近。
  三、共情陪伴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的转变
  1.从单一的照搬活动到创新观摩活动转变
  共情陪伴课程根据3~6岁幼儿的发展特点,研发出了一套教学活动方案,在教案中不单单只配有教学活动内容,同时还有生动形象的课件。当教师们拿到手的时候非常的开心,因为终于有一套适用于本园的教学活动。起初,教师们照本宣科的按照教案上课,对于活动的内容没做任何调整和修改,几节活动下来以后,有的教师发现每次活动的时间都要超出10多分钟,而且有的时候效果还一般,慢慢的老师们有些失去兴趣了。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请到了共情项目组的负责教师李老师为教师解答课程中的疑问,有的老师说问题太简单、有的说问题太琐碎、有的说游戏不合适、还有的说内容与目标不相符……面对一系列的问题,李老师一一作了详细、耐心的解答,每节活动的主旨是促进幼儿发展的,或者说是促进幼儿积极方面的发展,将消极的情绪变为积极的情绪,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心理的调节,所以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可以有所调整,问题的提出、游戏的形式等,只要主旨不改变就没有问题。老师们重新开始了教学活动,在一次次的活动调整过程中,老师们不断地创新、研究,最后在专家教师的引领下,我们承接了各种大型活动的观摩任务,获得了大家的好评。
  2.从被动观察到主动观察的转变
  作为幼儿教师观察孩子是必不可少的一向内容,以往老教师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在说话,停留在经验层面上;年轻教师是摸着石头过河,深一脚浅一脚,不知道如何观察才能起到最好的效果,才能真正促进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专家的入园培训解开了教师的困惑和谜底,要学会观察和分析幼儿行为背后的心理成因,只有知道了、了解了孩子内心深处的想法才能有效的指导,他们为什么喜欢玩这个游戏、孩子不能长时间专注一种玩具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总是喜欢当妈妈……要想了解这些事情的缘由,通过与孩子的交流、共同游戏、观察来寻找答案,慢慢的教师们将被动的观察变为了主动的观察,因为他们总是能够在孩子身上发现这样或者那样的趣事、总是能够发现一些问题,因为有了趣事、有了答案,教师的观察记录也随之有了内容,专业能力也在一步步的提升着。
  共情陪伴课程在我园虽然只是刚刚开始,但是,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他的魅力、他的价值、他带给我们成功后的喜悦。在今后的活动中,我们将继续通过专家引领、培训、教研、实践等多种形式继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最终实现发展幼儿心理社会能力的核心目标。
其他文献
我校从2015年开始积极与国际接轨,开设“中外合作班”,引进德国、比利时、韩国等国外职业教育先进教学模式,实行小班制教学,装备了标准化中外合作教学实习设备,由外籍教师驻校上课,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帮学生实现高薪就业梦。  一、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尝试  2015年12月我校与德国柏林新科技公益有限责任公司、中德诺浩(北京)教育投资有限公司联合共建“中德职业培训中心”,开启了中德合作的序幕,也奏响了我
期刊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有“有教无类”的职业素养,还要有“桃李不言”的奉献精神,尤其是对学困生,更要下大力气去关注、去引导、去帮扶,真诚的用“爱”和“赏识”转化他们,使他们能够成长为家庭的支柱、社会的中坚。所谓“学困生”是指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学习目的的一类学生群体。  一、科学理解、正确认知  这部分学生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特点往往没有正确的形成
期刊
一、体育训练与竞赛教育与身心发展的关系  1.体育训练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关系  初中体育训练普遍都是以各种身体素质发展、体育技能、性格发展为教学主要内容,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体育教师体育教学中中往往忽略了对初中生在此期间心理变化的关注, 而使学生产生性格孤僻、讨厌体育训练、厌恶同学等心理问题。所以,教师在课前需要对初中生的心理进行分析,将它融人到体育训练与竞赛内容中去。  2.体育竞
期刊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立校之本,它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是家长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声誉。教研组与备课组是学校最基层的组织,是为教学服务的小单位。教研组工作开展得如何,将直接影响本组全体教师的思想、业务素质和本学科的教学质量。备课组工作开展得如何,将直接影响本年级本学科的情况。教研组与备课组建设得如何对学校教学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通过开展教
期刊
有位教育学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数学、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常态的数学教学。”教学就是服务,是为学生服务的,需要捧出一颗对教育虔诚,对学生真诚的心,一颗淡泊名利、无私‘忘我’的心。如果片面、肤浅地追求表面上的热闹、流行,反过来让学生来为老师服务,为教学服务,还奢谈什么“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我们老师应该静下心来,抛开
期刊
班主任是一个班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但有时会存在班主任更换情况,本课题研究的是通过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使新任班主任与学生尽快适应融合,进行有效的班级管理,增加班级的团队凝聚力,实现平稳过渡。六年级学生已经进入青春期,心理独立性、成人感出现,性意识开始增长,独立意识增强但又不能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加之面临小升初的学业压力,心理的正处于急剧变化和矛盾冲突中,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地疏导 。  一、团体
期刊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怎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首先要知道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充分调动和鼓励学生,让学生在鼓励中产生一种对学习的愿望和一种坚持的精神,平时我们老师要善于安排学生的学习,教育形式要多样,教育方法要灵活,要把握学生的特点,把抽象问题具体化,通过想一想,
期刊
“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这些阐述,明确地指出了,小学科学课程对孩子们终身学习和生
期刊
一、介绍  非语言交际作为一门学科的历史并不是很长。它的诞生是在1952年出版的鸟笛韦尔的《Kinesics》中。20世纪80年代,我国首次引入跨文化交际研究。一些英语老师,多年来取得了一些显著的进步。胡文忠、毕一昌、刘润清等学者做了一些研究工作。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本论文的作者探讨了跨文化交际分析的主体间的文化差异,以提高非语言交际意识,提高外语教学的有效性。  二、非语言沟通  (一)
期刊
一、教材依据  本节教学设计取材于外研社第四册书第五模块A Trip Along the Three Gorges中的阅读。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以“旅游”为话题,旨在通过有关旅游景点的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以及假日旅游、旅行游记等环节的学习,使学生在扩大词汇量、提高英语水平的同时,丰富了地理和旅游知识,开扩了视野,更好地了解世界,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造福人类的高尚情操。  三、学情分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