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与阅读

来源 :出版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hao_7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期《出版科学》刊发之时,各地纪念建党百年多项庆祝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武昌红巷也是红色教育的打卡地。这条短短几百米的巷子,集中了中共五大会址、毛泽东同志旧居纪念馆、武汉革命博物馆、中共纪律建设历史陈列馆等多处景点,蕴藏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生生不息的辉煌篇章,陈列着不少珍贵的历史文献。如1917年的《英文杂志》,1919年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1920年的《共产党宣言》,1921年的《新俄国之研究》《新青年:劳动节纪念号》《共产党》,1922年的《共产党礼拜六》,以及武汉党组织早期刊物《武汉星期评论》,20世纪30年代、20世纪40年代、建国前后一批深具革命文物价值的党史书籍。透过一张张浸染了时空岁月而发黄的纸页,无不感受到以李大钊、毛泽东、陈望道、刘少奇、周恩来、董必武、蔡和森、陳云等为代表的老一辈作家、翻译家、革命家、激扬文字、著书立说、宣传马克思主义、立志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坚定信念和带领中国人民武装夺取政权、艰苦卓绝的壮丽史诗。陈列品中,无论油印本影印本,无论小册子大部头,无论线装平装,无论版画丛书,与其同样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是将它们出版并传播给全中国、各民族的众多红色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群益书社、生活书店、新知书店、新华书店(晋绥、赣东北、东北、华北、中原、冀东等)、解放社、人民出版社等一批载入史册的名社名店,它们在白色恐怖年代、在解放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出版为武器,教育民众,引导舆论,鼓舞士气,凝聚力量,直接参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发展、壮大的光辉事业,成为党的建设中一支重要的、不可替代的革命力量。出版人的坚毅胆识、机敏聪慧与专业技艺也都一并融入在了这小小32开的一片天地里。
  近日,在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东方欲晓—毛泽东主席艺术形象主题展”正式对外展出。观展的师生无不深切感受到毛主席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人运动、农民运动、武装斗争直到夺取革命胜利的伟人品质和领袖风范,以及参展作品的精湛艺术神韵。不少人在展览设置的“跟着毛主席读书”体验区前长时间驻留。读书人好奇毛主席爱读哪些书,专业人士思忖哪些类别哪些书会吸引伟人的目光,爱阅读者恨不能马上参与体验,直接阅读那些影响了毛主席一生、自己却没有阅读过的书。
  无疑,毛主席爱读、会读,同时也号召大家读马列著作。《习近平讲故事》一书中说,毛主席读《共产党宣言》至少读了100遍。“遇到问题,我就翻阅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有时只阅读一两段,有时全篇都读,每读一次,我都有新的启发。我写《新民主主义论》时,《共产党宣言》就翻阅过多次。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于应用,要应用就要经常读,重点读。” 看来真正的信仰是从不断阅读喜欢的书开始的。也正因如此,李达42万字的《社会学大纲》毛主席读了十遍,并作了一万多字的批注,他认为这是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本马列主义哲学教科书。他自己读,也要求党的高级干部都要读。毛主席还很爱读历史书籍。1952年买的一套武英殿版《二十四史》他一直带在身边。无论外出考察还是在京办公,车上飞机上、工作余暇时光,手不释卷,批注不止。毛主席也很喜欢看《资治通鉴》,常将它置于床头,读“破”页还用透明胶粘贴了起来。这套书294卷,他老人家读了十七遍。毛主席是中国人民的领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思想家、文学家,这与他丰富的阅读经历密切相关。马列、历史等类别之外,毛主席也很爱读文学作品,如《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他说读一遍不行,最少看三遍,不然没有发言权。老人家去世前,读的最后一本书是《容斋随笔》,那也是他一直喜欢的书。
  今天,建党百年之时,中国出版更当将内容创新作为永恒的主题,“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适应读者、培养读者、提高读者,此乃当代出版人之初心使命也。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其他文献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要传承、创新和发展乡村文化的丰富内涵,必须依靠连续八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全民阅读战略。全民阅读与乡村文化振兴是相互依存、相互依靠的关系,可以实现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目标。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可以涵养乡村居民的文化底蕴,拓展乡村文化的传播渠道,传承乡村文化的精髓,丰富乡村文化的呈现载体。因此,要挖掘特色鲜明的乡村阅读资源,搭建乡村阅读融媒体平台,打造精品乡村文化阅读资源,延伸乡村文化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实现全民阅读与乡村文化振兴齐头并进,达到“双赢”的目的。
本文从人本叙事思维下的数字教育内容生产,构建多媒介融合与转化的教育出版形态等方面展开对交互式媒介叙事本质的理论梳理,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数字教育出版平台中人机与人际交互叙事、时空多维叙事和多重主体交互叙事三个主要特征,进而形成对交互式媒体叙事特征性的理论建构,目的是对信息教育2.0时代的数字教育出版的创新性转化和发展提供启示。
西洋乐器钢琴传入中国已有很长的历史,而中国的钢琴音乐创作也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发展与扩充,经历了从无到有,而今枝繁叶茂的过程.1949年后,安定的社会环境为新老艺术家们提供了良好的创作条件,因此钢琴创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经查阅发现,在1949—1966年间的钢琴作品民族化特征较为明显,不少钢琴作品的旋律都是以民间曲调为基础发展而来的.以1949—1966年间的钢琴民歌改编作品为研究对象,就曲中所使用的民歌元素做了探究,分析了民歌元素在1949—1966年间的钢琴改编作品中是如何体现的,并分析了这些钢琴改编
延安时期的文学出版,是中国现代文学出版史不可忽略的一支,是党的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民主主义文学出版的高峰。作为“个人智慧、抽象形式和集体结构”相互融合的文化形式,延安时期的文学出版具有突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属性,文学会议、文学社团、专业院系和专业机构通过领导讲话、会议报告、创办报刊、编印书籍、引导创作、文学论争、文学教学和实践等方式组织起延安时期丰富多样的文学出版,促进了革命文学出版制度的形成,推动了文学出版的大众化、民族化和现代革命文学出版的繁荣。
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提出“三美”翻译理论,即意美、音美、形美.该理论主要是针对诗词翻译提出来的,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翻译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目前这一翻译理论在学界已得到广泛的认同.以“三美”翻译理论为依据,对许渊冲《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英译文进行了细致分析,探讨了译文是如何再现原词意美、音美、形美的,并分析其中的得与失,旨在为翻译工作者提供一些译诗方面的启示.
网络洗稿规制的三重进路各有内在局限:法律进路的标准难以细化、执行效率低下,规范进路的规制激励不足、治理能力有限,技术进路的手段过于刚性、黑箱难以监管,因此网络洗稿的常态化及其对原创者的声誉收益与货币收益所造成的损害不可避免。但为激励原创所需的收益保护范围不必过大,权利保障水平过高也会显著增加未来原创的信息输入成本,因此有必要在重申激励原创作为网络洗稿规制之目标导向的前提下,区分简单低级的网络洗稿与复杂高级的网络洗稿,对前者通过技术的升级换代审慎规制、守住法律底线,对后者通过基于社会信用制度的行业规范柔性治
本文回顾了阅读史中的听觉浮现,从口语时代的公共朗读到数字时代的有声阅读,挖掘有声阅读的传统基因。阅读关乎意义,本文从具身认知视角探讨有声阅读的意义建构,一方面,有声阅读的具身体验影响着读者的意义建构,基于身体的阅读行为形成对意义的把握、感知和阐释;另一方面,从身体意向性到具身化记忆,阅读行为发生了转义,读者在公共的听觉空间中实现阅读意义的共享。有声阅读是对阅读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唤醒受众的阅读意识,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对推动全民阅读和建设书香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对外文学话语体系涵盖译介、话语分析与海外出版三个领域。在积极话语分析理论基础上,以中国文学作品的译介为前提,以对作品译本语料的积极话语分析为甄选图书的技术手段,将海外出版作为该体系落地的保障,使之形成一个动态关系链,其最终目标是以中国文学类图书为物质载体,使异质文化读者系统地接触并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知,重塑中国在异质文化中的国家形象。这一体系的构建有助于中外多元文化认同与和谐共存,客观上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有利于国家发展。
中国与马来西亚的文化交融源远流长,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双方在经济交往和文化交融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本文以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中2013—2019年中国和马来西亚的出版物实物贸易数据为基础,选取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和贸易结合度指数作为衡量指标,探讨中马两国出版物贸易的竞争性、互补性与竞争潜力。
随着用户规模的增速减缓以及流量红利的逐渐消失,新近崛起的私域流量已然成为当前品牌争夺用户的重要入口,因此出版企业需要逐渐将营销的重心从公域转向私域并着手搭建自有的私域流量池。基于营销4.0的时代背景,本文探讨了当前营销路径的新转向及其背后反映的内在发展逻辑,梳理了出版企业的生存现状和发展困境,结合5A模型具体阐释了搭建和运营私域流量所能够带来的重要价值优势,总结提炼了从“私域构建”到“公域引流”再到“渠道整合”的渠道建设路径,并就出版企业如何开展后续的私域流量运营针对性地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