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形势下,随着研究生的不断扩招,社会制度的变革和经济体制的转型,中西文化相互渗透,传统价值观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研究生的价值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并呈现出新的特点。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的学历教育,肩负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培养、造就和输送接班人的重大使命。因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研究生价值观科学化教育,已经成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新形势下研究生价值观态势
1 政治倾向趋于平稳
从总体上看,研究生群体的政治倾向趋于稳定,大多数研究生能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激发了研究生的民族自豪感。调查表明,大部分研究生爱国心较强,他们表示愿意在国家危急时刻挺身而出,认为当前坚定社会主义理想很有必要,赞同胡锦涛提出的“八个光荣、八个耻辱”。
然而,一些不安定因素仍需要高度重视。新形势下,由于互联网等新媒体的普及,使研究生了解信息的渠道变得多元化了,各种各样的信息如潮水般涌来,让人来不及分辨就进入了接受者的大脑,极大地影响着研究生们的思想。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网络等新媒体技术进行文化传播,企图从文化与价值观方面对中国实行和平演变。在如此强大的压力冲击下,部分研究生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西方世界观、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认同感和亲近感。这种文化霸权势头,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价值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严重影响着当代研究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部分研究生陷入人生目标的迷茫和精神方面的空虚与困惑。此种形势,令人堪忧。
2 整体上没有忘记社会责任感,但仍需关注“自我意识加强、注重个性张扬”的价值取向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从来就注重个人修养的洗练,人们在利益分配时会充分考虑到他人,会为对方着想,这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不仅给他人带来需要的满足,自己的利益和价值也得以实现,而且这种集体主义价值观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精髓。因此,整体上研究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深入,西方文化中的自由主义很快占领了我国青少年的文化市场,对当代研究生的价值观产生的影响极为深刻,那种“以自我为中心”,个性要求极度张扬的价值观冲击着中国传统的以社会主体为中心的价值观。正如哈贝马斯所讲:“在日常生活中,只讲个人利益,不讲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他人利益;只顾个人需要,不顾他人需要;只要个人自由,不要组织纪律;以及过分强调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价值等,成为一部分人的生活准则。”在最近的一项调查中显示,研究生心中的“个人价值”就是“成功”,而成功的主要标志在于“能够做自己希望做的事”“拥有高尚的人格”“对社会作较大贡献”。这充分说明了,尽管个人主体本位与集体主体本位趋于平稳态势,研究生群体中个人主义倾向日趋增强。
3 价值观呈多元化态势,自我选择更加理性
由于西方文化的进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挑战,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并存,价值利益取向多元化,不同利益主体形成不同的利益集团,各种集团具有不尽相同的利益需求和价值取向,致使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发生动摇。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研究生的价值观自然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有的表现为“实用主义”,有的表现为“功利主义”,还有的表现为中国传统的“重义轻利”价值观,注重集体利益等。与此同时,研究生的这种多元化态势带动了他们积极地思想、冷静地观察,一方面对从多方向来源的社会文化进行比较、分析和选择,最终扬弃、兼收并蓄,形成自己的价值观,表现出了更强的理性;另一方面由于多元化价值观导致的利益之争使他们的行为更加谨慎,在权利与义务之间慎思权衡,这种理性的行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过激事态的发生。尽管如此,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如果不正确引导,研究生价值观发展会偏离正确的方向。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研究生价值观科学化教育
1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研究生价值观科学化教育的灵魂
价值观通过人们的生活目标与行为方式表现出来,任何社会的价值观总是围绕着一个中轴线运动着,这个中轴线就是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指导思想,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最根本的指导地位,它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方向与性质,因而成为研究生价值观教育科学化的魂魄。—个半世纪多以来,我们不断地吸收、借鉴与融合世界各种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继承中国传统文明,在实践中不断与时俱进、茁壮成长,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胡锦涛指出:“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最根本的。”毫无疑问,在研究生价值观教育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巩固研究生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实现我国高层次人才教育的伟大战略目标。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研究生价值观科学化教育的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要义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根据历史与现实而选择的必由之路,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信念上都具有客观必然性,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必然选择。邓小平指出,离开实际情况谈马克思主义,毫无意义。“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在现时代的真正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现实中的价值追求与适应时代的理性升华。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应当成为研究生社会理想的最高层次,在他们的社会理想范畴内占据着主体地位,是他们学习与生活的价值目标。
3 民族与时代精神是研究生价值观科学化教育的基本内容
民族精神是民族优秀传统精神的历史积淀,是时代精神在民族范围内的升华。时代精神是民族优秀价值观念的现实发展,是民族精神在既定时代的展现。在研究生价值观教育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发挥着凝聚力量,激发研究生创新活力,增强对党的领导、对社会主义制度和改革开放事业的信心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缺乏民族精神的教育就会使研究生群体失去向心力和爱国情怀,缺乏时代精神的教育就会使研究生丧失与时俱进的创新动力和不断进取的拼搏精神。那种亦步亦趋地步时代后尘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由此可见,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应当贯穿于研究生价值观科学化教育始终,它是联结价值观教育其他部分的纽带。因而,科学地从事研究生价值观教育,就要大力弘扬和着力培育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和时代精神教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提供精神基础,激发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开展丰富多彩的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教育,使这种精神日常化与实时化,并渗透到研究生的生活、学习与将来的工作中。
4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研究生价值观科学化教育的基础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人生观、道德观与价值观的时代体现与基本要求,它使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进一步具体化与通俗化,并为其奠定道德基础。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旋律,以课堂教育与第二课堂实践为依托,开展以“爱国、诚信、仁义、忠勇、宽厚、尚和”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既从优良传统道德观中汲取养分,发掘其中具有永葆价值魅力的道德元素来教育与启迪研究生,同时又突出具有时代价值观的先锋与模范典型鼓舞他们。2009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组织研究生党员开展“红色1 1”活动,带领他们到农村进行调研与服务活动,充分调动了他们志愿服务社会、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增强了他们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和荣辱意识,引导了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处)
[责任编辑:蔡桂兰]
新形势下研究生价值观态势
1 政治倾向趋于平稳
从总体上看,研究生群体的政治倾向趋于稳定,大多数研究生能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激发了研究生的民族自豪感。调查表明,大部分研究生爱国心较强,他们表示愿意在国家危急时刻挺身而出,认为当前坚定社会主义理想很有必要,赞同胡锦涛提出的“八个光荣、八个耻辱”。
然而,一些不安定因素仍需要高度重视。新形势下,由于互联网等新媒体的普及,使研究生了解信息的渠道变得多元化了,各种各样的信息如潮水般涌来,让人来不及分辨就进入了接受者的大脑,极大地影响着研究生们的思想。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网络等新媒体技术进行文化传播,企图从文化与价值观方面对中国实行和平演变。在如此强大的压力冲击下,部分研究生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西方世界观、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认同感和亲近感。这种文化霸权势头,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价值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严重影响着当代研究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部分研究生陷入人生目标的迷茫和精神方面的空虚与困惑。此种形势,令人堪忧。
2 整体上没有忘记社会责任感,但仍需关注“自我意识加强、注重个性张扬”的价值取向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从来就注重个人修养的洗练,人们在利益分配时会充分考虑到他人,会为对方着想,这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不仅给他人带来需要的满足,自己的利益和价值也得以实现,而且这种集体主义价值观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精髓。因此,整体上研究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深入,西方文化中的自由主义很快占领了我国青少年的文化市场,对当代研究生的价值观产生的影响极为深刻,那种“以自我为中心”,个性要求极度张扬的价值观冲击着中国传统的以社会主体为中心的价值观。正如哈贝马斯所讲:“在日常生活中,只讲个人利益,不讲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他人利益;只顾个人需要,不顾他人需要;只要个人自由,不要组织纪律;以及过分强调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价值等,成为一部分人的生活准则。”在最近的一项调查中显示,研究生心中的“个人价值”就是“成功”,而成功的主要标志在于“能够做自己希望做的事”“拥有高尚的人格”“对社会作较大贡献”。这充分说明了,尽管个人主体本位与集体主体本位趋于平稳态势,研究生群体中个人主义倾向日趋增强。
3 价值观呈多元化态势,自我选择更加理性
由于西方文化的进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挑战,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并存,价值利益取向多元化,不同利益主体形成不同的利益集团,各种集团具有不尽相同的利益需求和价值取向,致使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发生动摇。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研究生的价值观自然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有的表现为“实用主义”,有的表现为“功利主义”,还有的表现为中国传统的“重义轻利”价值观,注重集体利益等。与此同时,研究生的这种多元化态势带动了他们积极地思想、冷静地观察,一方面对从多方向来源的社会文化进行比较、分析和选择,最终扬弃、兼收并蓄,形成自己的价值观,表现出了更强的理性;另一方面由于多元化价值观导致的利益之争使他们的行为更加谨慎,在权利与义务之间慎思权衡,这种理性的行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过激事态的发生。尽管如此,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如果不正确引导,研究生价值观发展会偏离正确的方向。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研究生价值观科学化教育
1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研究生价值观科学化教育的灵魂
价值观通过人们的生活目标与行为方式表现出来,任何社会的价值观总是围绕着一个中轴线运动着,这个中轴线就是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指导思想,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最根本的指导地位,它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方向与性质,因而成为研究生价值观教育科学化的魂魄。—个半世纪多以来,我们不断地吸收、借鉴与融合世界各种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继承中国传统文明,在实践中不断与时俱进、茁壮成长,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胡锦涛指出:“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最根本的。”毫无疑问,在研究生价值观教育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巩固研究生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实现我国高层次人才教育的伟大战略目标。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研究生价值观科学化教育的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要义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根据历史与现实而选择的必由之路,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信念上都具有客观必然性,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必然选择。邓小平指出,离开实际情况谈马克思主义,毫无意义。“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在现时代的真正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现实中的价值追求与适应时代的理性升华。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应当成为研究生社会理想的最高层次,在他们的社会理想范畴内占据着主体地位,是他们学习与生活的价值目标。
3 民族与时代精神是研究生价值观科学化教育的基本内容
民族精神是民族优秀传统精神的历史积淀,是时代精神在民族范围内的升华。时代精神是民族优秀价值观念的现实发展,是民族精神在既定时代的展现。在研究生价值观教育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发挥着凝聚力量,激发研究生创新活力,增强对党的领导、对社会主义制度和改革开放事业的信心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缺乏民族精神的教育就会使研究生群体失去向心力和爱国情怀,缺乏时代精神的教育就会使研究生丧失与时俱进的创新动力和不断进取的拼搏精神。那种亦步亦趋地步时代后尘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由此可见,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应当贯穿于研究生价值观科学化教育始终,它是联结价值观教育其他部分的纽带。因而,科学地从事研究生价值观教育,就要大力弘扬和着力培育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和时代精神教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提供精神基础,激发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开展丰富多彩的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教育,使这种精神日常化与实时化,并渗透到研究生的生活、学习与将来的工作中。
4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研究生价值观科学化教育的基础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人生观、道德观与价值观的时代体现与基本要求,它使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进一步具体化与通俗化,并为其奠定道德基础。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旋律,以课堂教育与第二课堂实践为依托,开展以“爱国、诚信、仁义、忠勇、宽厚、尚和”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既从优良传统道德观中汲取养分,发掘其中具有永葆价值魅力的道德元素来教育与启迪研究生,同时又突出具有时代价值观的先锋与模范典型鼓舞他们。2009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组织研究生党员开展“红色1 1”活动,带领他们到农村进行调研与服务活动,充分调动了他们志愿服务社会、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增强了他们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和荣辱意识,引导了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处)
[责任编辑:蔡桂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