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秀波 减法生活

来源 :风尚周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p888y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十岁后吴秀波开始常态性地思考,怎样去生活才算生活。
  从轻狂张扬甚至不识好歹的年纪走过,唱过歌、做过生意、跑过江湖、演过话剧……经历过沉寂和大红大紫的两个极端状态之后,吴秀波想通了,决定为自己而活。
  如今吴秀波主业就是演戏,这也是他生活中最大的快感——但绝不滥演戏,他深知快感过多会伤身害心,所以回归到自我需求的根本,认认真真地演戏,坦坦荡荡地过生活,在一秒又一秒的连接里,寻找自己。


  对他本人来说,并不意外于《北京遇见西雅图》的走红,对《赵氏孤儿》的一致好评也心有准备。
  “现在的我,不再做没把握的事情,当然也无需证明自己。”
  无需证明自己不难,难的是已经有最好的证据。不过吴秀波做到了,他已经逐渐演化成品质的标签,票房的保证甚至演技的标准。
  “是时候,为自己而活了。”吴秀波说得愉悦而狡黠。
  无力又兴奋的,都是孩子
  42岁那年,吴秀波凭借《黎明之前》获得大大小小无数奖项,算是真正开始走红。吴秀波没有很多早红的年轻人那样迫切地想要“成熟”,却已到另一番境界,他总是强调:“孩子是我的榜样,向孩子们致敬!我觉得人生中最快乐最向往的是做一个孩子。”
  吴秀波说孩子的出生是他成熟的开始。“开始懂得责任了,责任从一个词变成一把剑,实实在在地挂在了我的身上。如果你自己都不能去正确地领悟生活,你拿什么作为跟儿子的谈资?如果你自己都没有稳定的事业,你怎么来养活家人?如果你自己都不能保证不犯法,你怎么去报效你的父母?作为一个男人来讲,要对自己负责。”
  陪着孩子成长的吴秀波,从他们身上逐渐找到他丢失的那些东西,比如信任。“人最大的本事就是不信,人最大的风险就是相信。”吴秀波曾经因为相信吃过亏,在一次次的相信而被辜负之后,变得“不信”。孩子的不设防让他触动,他会反思那些因为“不信”而错失的美好。“令我无力的是,我曾经扔掉的东西,他们也慢慢开始扔掉。我学过的不好,他们也开始有。嫉妒,任性,甚至是欺骗,这些他们终究都会有。我看着他们一点点的长大,无能为力。终究一天,他们与我将不再这么亲密,对此我也无能为力。”
  这些景象,都是吴秀波的倒影。他也在成长过程中与父母渐行渐远,等到珍惜时,父母已经不给他那么多时间。“而这一切,我只能看着,却不能表述,我说不出口,说了,他们也不会懂。”
  不光是想陪着自己的孩子长大,吴秀波还喜欢在戏里与孩子搭档。“我其实特喜欢跟孩子演戏。跟孩子演戏是一台特别好的表演课,每个孩子都是万里挑一的好演员。为什么?孩子简单通透,能够信以为真,能够真实地相信戏剧环境。”
  吴秀波再红再风光,都竭力保护家人的信息不被公开,从未想过把老婆孩子作为娱乐话题被媒体曝光,也没有大秀恩爱,平淡低调才是吴秀波维护幸福的秘诀。所以每次看完采访提纲,他都会与媒体沟通说:“我非常真诚地表示,感情、家人、绯闻问题真的与工作无关,但我可以接受跟工作有关的采访。”所以,吴秀波只会对外界强调:“你问我爱我儿子和妻子吗,我的回答是爱。你问我如何处理家庭和工作之间的关系,我说在工作中想着家里,在家里想着工作。”
  用减法搭档汤唯
  在《北京遇上西雅图》里,吴秀波演活了一个落魄但有情的Frank。无论是媒体还是影迷,都认可他与汤唯的搭配,觉得十分自然,毫不突兀。
  “在这个戏里,我用一种减法演戏。”吴秀波说,之前他的角色都是主观的,无论是怎么样的表演,都是一个“自我”的认定,“我从自我出发,我觉得可以,那观众就肯定觉得没问题。”但是《北京遇上西雅图》不一样,Frank是一个女人眼里的男人,他是“客观”的。“我在演这个角色的时候,不光跟自己交流,还要跟对手交流。首先我先想文佳佳眼里的Frank是什么样,然后我再想我怎么演,于是这种表演就很纯粹,抛离了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这无非是一种减法的表演。”
  而汤唯则是夸张的,她区别于以前的内敛,用力地演一个角色。“汤唯的好在于,她是一个懂得跟对手交流的演员,演员除了跟自己交流跟角色交流,能不能与对手交流,是我们能不能信服他的一个关键点。”
  吴秀波笃信能量守恒,所以用“减法”表演的他,遇见“加法”表演的汤唯,“非常好,很默契,不突兀。”而汤唯总是强调:我觉得他是超优质大叔型,他应该是结合了女人希望男人身上拥有的所有特质。”
  吴秀波并不是一个特别有耐心的人。“我唱过歌,做过生意,再来演戏。并不是说那时候我多幼稚,是现在成熟了,是我太容易感到枯燥。”就算是他视为生命一部分的演戏,也曾经令他焦虑。“我觉得没有生活,只是在一个剧组与另外一个剧组里活着。我觉得焦虑,甚至是烦躁。”吴秀波有不少电视剧作品,这是一个漫长而又高强度的工作成品,动辄几十集的电视剧,需要他在一个组里密集地拍摄几个月。“而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对我来说,特轻松。那种戏份对电视剧来说太少了,但是拍摄周期却有三个月。那段日子,我是真开心。”
  吴秀波的真开心其实并不“奢侈”,无非是有戏演,更有时间生活。
  在国外,他反思自己,“我问我自己,我想要什么?成功?怎么算成功?你上一秒成功,下一秒不成功,是不是就没法生活?”吴秀波的自问让他自省,用一把尖锐的刀,打开一个坚硬的壳,“找到一个还算本质的自我。”
  吴秀波关于时间的思考比生活或生命更多。“一秒钟很短,一秒钟也很长。我们可以在一瞬间想到自己的以往,这是不是就是延长了一秒钟的价值。所以我尽力让每一秒都尽兴,这种尽兴又不是那种普通意义上的激烈。而是演戏的时候好好演,睡觉的时候好好睡,吃饭的时候好好吃。仅此而已。” 仅此而已,可谈何容易。“是很难,但是我会努力。”




  别跟笼中的猴子谈成功
  吴秀波红了,这种红在某些人眼里是种胜利,在某些人眼里是成功。对此,吴秀波都不认同。
  “胜利是个特别好的词儿,但是红比起它差远了。而成功呢?成功不能跟笼子里的猴子谈。”在这个名人红人皆傲慢的时代,吴秀波却把自己比喻成猴子,这是他的聪明还是偏激?
  “说我红,是从演员这个职业来说,所以成功也是基于此吧?可我有的时候,我一度特别执着地认为演员就是笼子里的猴子,你只需要真实地活在人家给你安排的那个地点就完了。于是,你看见有的猴子手里有三根香蕉,有的有一根,有的没有,你觉得哪个猴子成功了?香蕉不是他们成功与否的标准,因为他们都没有逃离出禁锢它们的笼子。”
  吴秀波一直是个演员,不曾变,变的是看客们的心态。“但是作为演员来讲,我觉得自己得有一个准确的认知。我以为把明星完全留在外界认知就可以了,别人认为你是不是明星,那是别人的事。但你一定要永远记住你是个演员,演员是凭本事吃饭的人,演员要能在喊‘开始’之前,像我刚才说的,调整波谱表,完全放下自己的生活,投入角色。要能在喊完‘卡’之后,从那里边跳出来,去接另外一个剧本。如果我没这个本事了,别人还觉得我是明星,那我也就可以不用再做这行了。 ”
  他说自己向来“胆小”,不曾有过什么野心。做好演员的本分已是万幸,至于跨界出唱片,越权当导演什么的,都不在当下的计划里。他凭着经验与天赋对角色的掌控越来越好,“其实生活的每一段经历给你留下来的感悟,一定对你塑造各式各样的角色有所支撑。但是它毕竟不是全部,这个可能属于演员本身的一种表达范畴里的东西。但是到最后会发现,我们有一半以上的部分,是靠感受得来的。这种感受要从剧本,从和你交流的角色,从新的戏剧环境中得到,然后再做总结,再做表达。” 同样年纪渐大,适合他的戏也相对固定。“但是这么一点,我就知道我身边的笼子还在。”吴秀波说得戏谑,但不轻薄。即使他是近来最炙手可热的男明星,大小荧屏双丰收,人气急升,万千宠爱,也不带丝毫骄傲自满,依然大方得体。
  吴秀波说自己还不够,真正牛逼的是李安和周星驰。他们都用电影营造出一个梦幻的世界,“那是我不曾看过不曾想过的世界,是他们打开一扇窗,让我们有机会去领教这些非凡的幻想。我真的感谢李安和周星驰。”说得激动而真诚。“李安从宗教去反思内心,而周星驰则把女人的手链变成男人的头箍,这是一个寓言,你觉得呢?”
  从手链到头箍的观点,只有吴秀波这么细腻的男人能发现。和所饰角色类似,吴秀波戏外绅士儒雅,言谈间常常口吐金句。如果别人把他和他的角色封为好男人,那是因为“可能现今社会,男人只要不占女人的便宜就叫好了。”如果别人把他看成一个明星,他会告诉自己,“你一定要永远记住,你是个演员,演员是凭本事吃饭的人。”如果别人认为演电视剧和演电影是一回事,他会以亲身经历告诉你,“拍电视剧有点像长跑,方向清晰,耐力持久。拍电影更像一次跳鞍马,在很短的过程里,展现出最好的状态。”
  问答吴秀波
  你现在选择角色的标准是什么呢?
  我希望他的人性是真实表达的,而不是为了所谓的戏剧功能,肆意装扮的,这是我选择角色的(标准)。作为演员来讲,我很难选到一个又有表达方向,又有好的人文态度,又有好的故事框架,角色特有格式的剧本。在现今的行业状态里,这种可能性不是说没有,只是微乎其微。所以退而求其次,选择角色至少我能在真实生活中有借鉴性。
  也有人说你很多戏里都是本色出演。
  比如说我演一个“舍死救孤”的程婴,如果所有人都说是本色的话,他是我的本色吗?如果我演一个穷凶恶极的杀人犯,他是我的本色吗?如果我演了一个风花雪月的外科大夫,他是不是我的本色?如果我演了一个老实木讷的Frank,他是不是我的本色?
  其实我认为,人类所有的欲望和天性在每个人身上都有,只不过排列的波谱表的程度不一样。作为演员来讲,就是放大它,再放大它。如果你自己在自己的生存环境里,某些东西放大了,与你的角色不符,把它压小。演员就是一个能在喊完“开始”做调整的人,这是演员的工作。但是所看到的都是人性,我不以为在每一个上刑场的人心里就没有善,我也不以为佛陀的心里就没有恶。
  你现在看自己演过的戏是什么感觉?
  如果别人看戏,或者看别人的戏,我就这么看(开心)。我看自己的戏的时候就这样,不爽。感受最深的,我曾经做过好长一段(时间)的剪接,不得以剪自己片子的时候,我在底下天天骂这个人。
  有句话说“出名要趁早”,现在有很多年轻演员都特别着急想出名,你怎么看这件事?
  有一个人17岁出名,但23岁死了。有一个人50岁出名,但他活到了99岁。所以我觉得先别想着出名与否,也先别想着早和晚。就是活好每一天,活在当下。如果工作,在工作中找到快乐,演戏也演在当下。
  接下来还有什么新戏计划吗?
  可能在今年年底我会尝试着去完成一部戏的制作。其实在干演员之前,我是一个制片人。慢慢成了演员以后,就开始只去做针对角色的创作。然后慢慢地,我也不敢表现出会对这个行业,比如说剧本,或者是其它一些我的态度。因为你要表达态度,首先就要对所有的这些方面负责任。现在也许我可以为这些事负责任了,我才可以自己表达在各个层面上的态度。
其他文献
男士们,阁下外出时拿个手提袋真是件苦差事吗?  经常会发现街上有好些男士,喜欢把钱包放进后裤袋位置??虽然是方便的,但视觉上臀部就会变得一大一小,要多难看有多难看。晓得善用一个后裤袋的已要谢天谢地,因为更糟糕的是有些还物尽其用地把前裤袋一边是手机另一边是锁匙包,玲珑浮凸地再加上后裤袋载负,剩下来的就放纸巾或是手拍,前前后后都填得胀胀满满。如果设计师看到自己的设计被这样摧残糟蹋,恐怕是要当场进行人工
期刊
广州华侨新村已经慢慢成为广州的高端私房菜馆集中地了。在华侨新村里租幢别墅,开个私房菜馆,规模不要太大,四五个包房即可,再请个自己喜欢的厨师,做自己最喜欢的菜肴,自己用来招待朋友之余,再做做生意,往往是广东这些口味刁钻的生意人的私房菜玩法。在这里开业不久的岭南会要说有什么特别之处,那就是老板们的玩票心态不重,一致以做好出品为目标,没有太多玩风格的举措,但一招一式都更认真而细致,以顾客为上。再加上股东
期刊
容生和容太这对夫妇可以算是家宴高手了,皆因两人共育有三个儿女,因此每年起码要做三场生日宴会,而这三场宴会的主题自然都离不开童趣。除此之外,两夫妇又交游广阔,以成年人为主的家宴自然办得更多。  与其他人相比,食物可能是他们最不用担心的问题,容太经营的餐厅有成熟的餐饮团队,把一些专业厨房用品运到容家的庭院里,足以应付大部分需要了,而且喜欢BBQ的容太还在家里准备了户外烧烤炉具,做一场后院BBQ Par
期刊
基本上,所有烟斗会里的烟斗玩家都可以分成两类。  对于一名玩家来说,最重要的事情也许是要找一支dunhill巨无霸黑色喷砂满湾斗,尤其是要二十年代具体某一年出产的,那时这个型号dunhill没做几把。又或许这位玩家专攻换盘前的barling这样的老古董,或者高端的charatan随形斗。同时这名玩家会走遍世界,结交同好。  对另一名玩家来说,最重要的也许莫过于烟斗的舒适性──口感舒服的烟嘴,以柔软
期刊
蔡昊创办的“大有轩”被很多人誉为“汕头地区以外最高境界的潮菜”,他又要在生日这天亲自下厨操办家宴,自然让人万分期待。但大家落座时,对食物的期待马上就转到了桌上正在醒的5瓶葡萄酒上了:来自波尔多左岸的拉图、侯伯王、玛歌、木桐,还有来自右岸的白马。  为了让酒和菜“对话”起来,蔡昊设计的菜单免去了甜味和辣味,除了最后那一道味道浓烈的“毒药”会影响味蕾对酒香的判断以外,其余菜式就算顺序互换也没有问题。“
期刊
由张新民设计并亲自烹制的潮菜人文宴将宴席设在了汕头礐石风景区海关顶里的明园山庄。这座中西合璧的庄园已有百多年历史,过去曾是英国领事公寓。从这里远眺,可以看到韩江的支流,让人感受到放怀于古今山水间的那种情怀。  作为潮菜文化的研究者,张新民设下的这席家宴自然有讲究。潮菜宴席本来就自成系统:比如菜式数量以12道菜为主,其中菜肴10道,点心2种,宴席最后一道菜必定是甜点。而且家宴需要“逐一上菜,边做边上
期刊
家宴的搭配用葡萄酒并没有太多的要求,因为家宴要请到的人数众多,口味众口难调,因此只要满足易饮、配餐功能强大、能让人留下深刻印象这三个要求的其中一个,就算不错了。
期刊
你有操办家宴、请朋友和亲人来家里吃饭的习惯或经历吗?  经常会在家中招待朋友,举办一个小型的家宴。曾经一次招待了30个人,难度和压力可想而知,不亚于一个小餐厅的接待量,但是只要合理安排菜谱的制作时间和上菜顺序掌握好节奏,家宴就能顺利地进行。  操办家宴的准备流程是怎样的?  第一步先制定菜单,按照朋友和家人的喜好和口味制定相应的菜单,如果有主题的家宴还要考虑每道菜是否成系列,餐桌的摆设,和客人的座
期刊
所谓家宴,“家”与“宴”同等重要。既然是家宴,吃的东西自然与食肆不同,家常、温暖、抚慰人心的菜式不可或缺;但随随便便炒两碟小菜就称之为“家宴”,我也颇不以为然。同样一道菜,食肆有自己快捷简便以求大量制作的做法,家里却大可不必依循此道。家宴,关键是款待客人的心意。食材不需有多名贵,却务必要精挑细选;做法不说有多繁复,重要的是每一步骤都踏踏实实,绝不取巧。否则,就失去了那一份真心诚意。  操办家宴,请
期刊
恺撒沙律  材料: 罗马生菜(250 克)、白面包(1 片)、烟肉(4 片)、巴马臣碎芝士(适量)、恺撒沙律酱(适量)  做法: 面包切小粒,放入热油中炸至金黄香脆,捞起放在厨油纸上。  将烟肉用白镬 ( 不加油 ),慢火煎至香脆,捞起放厨纸上吸去多余油分,切小块。  罗马生菜洗净,沥水,掰小块,放入沙律碗中,挤上恺撒沙律酱,放上脆面包粒及烟肉,撒上巴马臣碎芝士即成。  烹调心得:炸面包粒时要用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