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激励、协调、提高功能的必要手段,它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必要条件,也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按照其功能和作用可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具体方法和操作方式与技巧三个层次,在此所指的方法是在具体方法层面的一种工作方法,在已有的诸多工作方法中,教育管理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创新——对教育管理法的认识
1.教育与管理的差异性。首先,从性质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解决思想上的问题,教育者要对受教育者进行大量的说服教育工作。教育者要充分尊重对方、努力感化对方,使对方心悦诚服,从而更好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具有非强制性;而管理工作带有刚性的硬约束,它的着眼点在于一种技术性的规则与制度的构建,并通过它实现管理的规范化与科学化,具有强制性。
其次,从实践内容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使人解惑明理的过程,它主要启发受教育者的自觉性,通过提高人们的认知与觉悟水平来规范人们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进而提升人的主体意识,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发人的潜能,努力在受教育者的内心建立起内在的约束机制,所以具有自律性;而管理工作是使人认同执行的过程,通过制度构建和精神文化理念的培育,发挥其制度化的规范作用和精神理念的统摄作用,使人们认识其行为规范和使命,并按规范要求执行自身的职责,带有他律性。
2.教育与管理的一致性与融合性。首先,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内在统一性。这种内在统一性告诉我们,在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时,必然会关联到人的行为;同时,对人的行为进行管理,也必将对人的思想产生影响。其次是目标具有一致性。思想政治工作目的是使人们能自觉自愿地按高校的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为高校的改革与发展做出贡献,而高校管理的目的则是通过制定校规校纪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使其为实现高校的发展目标而努力,显然,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并在实现高校发展目标的实践活动中得到了统一。再次,教育与管理之间的融合性。一方面,教育是通过内在的思想来管理人,因为人们真正自觉地执行和遵守规范的前提就是明白道理、通晓利害,这就需要教育发挥作用。可见,教育与管理两者既有自身特征和规律,又相互渗透,统一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以“柔性管理”弥补制度化管理“刚性过度”的不足,提高复杂环境中社会管理的柔韧性与应变性。
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有机结合的对策
1.构建学生工作格局,以思想指导行动大学生的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學校各部门齐抓共管,辅导员工作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是学生工作的主力军,但是高校学生工作绝不能仅仅依靠辅导员单打独斗,它需要全校各部门积极配合。目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轻教育引导、重管理服务的现象比较普遍,导致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的缺位或错位。为此,需树立大管理整体育人思想,只有树立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才能避免就管理而管理、教管分离、重教轻管的模式,坚持教管结合,寓教于管,使高校的各项工作共同作用于人才培养上。具体地讲,就是运用科学的理论、原则、方法,遵循管理规律,通过高校的课程教学管理、思想政治教育、校风校纪教育、日常作风养成,以及高校的管理实践和家庭、社会大环境等诸多环节,对受教育者实施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全方位培养。
2.通过队伍建设提高管理者育人的素质和能力,以人格魅力感染人管理育人队伍建设是管理育人工作主体建设,是指各级、各类领导、管理人员的思想和业务建设。管理育人队伍建设的重点是基层管理队伍建设,因为他们工作在管理育人第一线,直接与学生面对面。基层管理队伍的建设要在两个层面上展开:一是思想建设。必须系统学习并掌握“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原理,具有管理育人的专业意识和知识,把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原则性要求与日常学生事务管理、学生人生导航服务结合起来;二是实践教育。重点是学习和掌握管理育人的方法技巧。管理育人队伍建设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管理者自身的形象塑造。
3.重视对日常管理工作各个环节的研究,以严谨规范的工作影响人。像科学管理对工作本身进行研究一样,教育管理者对日常管理工作的态度应严谨,要不断使日常管理规范化。思政内容要能够紧密联系现实社会和学生成长的实际,较好地解决内容的层次性问题,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实施分层次的管理模式,将不同阶段的教育管理内容贯穿于大学教育整个过程。
4.创造良好的管理育人氛围,以优美的环境熏陶人管理育人的环境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旨在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求渗透在物质、信息、制度、活动载体之中,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为学生创造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它能使各种精神要素与学校的各项制度和组织结构有效地连接起来,达到内在平衡,从而在学校内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当前重点首先是做好政策导向、舆论导向等方面的工作。从宏观上讲,学校的各项政策、规定都要有利于育人,要体现出以生为本,体现出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从管理的微观层次上看,学校的各项管理规定、措施、办法等也都要体现以生为本,都要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参考文献:
[1]阚雅玲,吴强,胡伟.职业规划与成功素质训练[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薛涌.培养精英[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程亮(1979.06-),男,山东安丘人,西安市第二炮兵工程学院四系,研究方向:教学管理与研究。)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创新——对教育管理法的认识
1.教育与管理的差异性。首先,从性质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解决思想上的问题,教育者要对受教育者进行大量的说服教育工作。教育者要充分尊重对方、努力感化对方,使对方心悦诚服,从而更好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具有非强制性;而管理工作带有刚性的硬约束,它的着眼点在于一种技术性的规则与制度的构建,并通过它实现管理的规范化与科学化,具有强制性。
其次,从实践内容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使人解惑明理的过程,它主要启发受教育者的自觉性,通过提高人们的认知与觉悟水平来规范人们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进而提升人的主体意识,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发人的潜能,努力在受教育者的内心建立起内在的约束机制,所以具有自律性;而管理工作是使人认同执行的过程,通过制度构建和精神文化理念的培育,发挥其制度化的规范作用和精神理念的统摄作用,使人们认识其行为规范和使命,并按规范要求执行自身的职责,带有他律性。
2.教育与管理的一致性与融合性。首先,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内在统一性。这种内在统一性告诉我们,在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时,必然会关联到人的行为;同时,对人的行为进行管理,也必将对人的思想产生影响。其次是目标具有一致性。思想政治工作目的是使人们能自觉自愿地按高校的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为高校的改革与发展做出贡献,而高校管理的目的则是通过制定校规校纪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使其为实现高校的发展目标而努力,显然,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并在实现高校发展目标的实践活动中得到了统一。再次,教育与管理之间的融合性。一方面,教育是通过内在的思想来管理人,因为人们真正自觉地执行和遵守规范的前提就是明白道理、通晓利害,这就需要教育发挥作用。可见,教育与管理两者既有自身特征和规律,又相互渗透,统一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以“柔性管理”弥补制度化管理“刚性过度”的不足,提高复杂环境中社会管理的柔韧性与应变性。
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有机结合的对策
1.构建学生工作格局,以思想指导行动大学生的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學校各部门齐抓共管,辅导员工作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是学生工作的主力军,但是高校学生工作绝不能仅仅依靠辅导员单打独斗,它需要全校各部门积极配合。目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轻教育引导、重管理服务的现象比较普遍,导致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的缺位或错位。为此,需树立大管理整体育人思想,只有树立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才能避免就管理而管理、教管分离、重教轻管的模式,坚持教管结合,寓教于管,使高校的各项工作共同作用于人才培养上。具体地讲,就是运用科学的理论、原则、方法,遵循管理规律,通过高校的课程教学管理、思想政治教育、校风校纪教育、日常作风养成,以及高校的管理实践和家庭、社会大环境等诸多环节,对受教育者实施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全方位培养。
2.通过队伍建设提高管理者育人的素质和能力,以人格魅力感染人管理育人队伍建设是管理育人工作主体建设,是指各级、各类领导、管理人员的思想和业务建设。管理育人队伍建设的重点是基层管理队伍建设,因为他们工作在管理育人第一线,直接与学生面对面。基层管理队伍的建设要在两个层面上展开:一是思想建设。必须系统学习并掌握“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原理,具有管理育人的专业意识和知识,把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原则性要求与日常学生事务管理、学生人生导航服务结合起来;二是实践教育。重点是学习和掌握管理育人的方法技巧。管理育人队伍建设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管理者自身的形象塑造。
3.重视对日常管理工作各个环节的研究,以严谨规范的工作影响人。像科学管理对工作本身进行研究一样,教育管理者对日常管理工作的态度应严谨,要不断使日常管理规范化。思政内容要能够紧密联系现实社会和学生成长的实际,较好地解决内容的层次性问题,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实施分层次的管理模式,将不同阶段的教育管理内容贯穿于大学教育整个过程。
4.创造良好的管理育人氛围,以优美的环境熏陶人管理育人的环境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旨在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求渗透在物质、信息、制度、活动载体之中,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为学生创造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它能使各种精神要素与学校的各项制度和组织结构有效地连接起来,达到内在平衡,从而在学校内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当前重点首先是做好政策导向、舆论导向等方面的工作。从宏观上讲,学校的各项政策、规定都要有利于育人,要体现出以生为本,体现出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从管理的微观层次上看,学校的各项管理规定、措施、办法等也都要体现以生为本,都要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参考文献:
[1]阚雅玲,吴强,胡伟.职业规划与成功素质训练[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薛涌.培养精英[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程亮(1979.06-),男,山东安丘人,西安市第二炮兵工程学院四系,研究方向:教学管理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