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食到家事

来源 :作文通讯·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rbi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写关于家庭生活的作文,对同学们来说算得上是老生常谈,如果要求同学们写一篇该主题的作文,怕是会出现一众“编”出来的、大同小异的其乐融融。因此,我们不妨与节气、节日相结合,打通课本学习与生活的隔阂,引导同学们直面亲子关系,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和体验,从真实的生活中发掘可用的素材,并能运用课堂所学知识。

一学会记事:训练记叙顺序的运用和表达的逻辑思维


  想要写好一篇叙事散文,将情感表达得自然顺畅,首先要学会记事。同学们在小学阶段已经充分练习过如何将一件事情写完整: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六个方面的内容,同时在记叙过程中要注意适当调整记叙要素的详略,也可适当增减,把主要内容写清楚,给读者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事件记叙过程中,要注意适当添加细节描写,丰富事件的经过和其中的人物形象,例如《秋天的怀念》中:“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深秋树叶落尽,平白就会惹人伤感,更何况是因残疾而整日烦躁的“我”,母亲这个“挡”的动作,是深怕树叶的凋零引起我的轻生之念,在如此细小的地方不经意地流露出对“我”的关心,像一把遮风挡雨的保护伞一样挡在窗前。这处动作描写虽细微,却真实而直接地体现出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以及回忆视角中对“我”曾经忽略了母亲的关心的愧疚。由此可见,记事,真情实感是首位,唯有真实的情境、真挚的感情才能让读者产生共鸣。
  进入中学,同学们的独立性大大增强,但是很多父母并没有迅速适应这样的变化,于是家庭中的亲子冲突日渐增多。有的同学在写关于家庭生活的作文时,很难写出“母慈子孝”。

  为人子女,为人父母,需要双方共同学习、共同成长。从年岁的增加、身体的变化到自我改变、自我突破,成长的过程有欢笑也有泪水,子女如是,家长亦如是。委屈与苦楚,从容与温暖,父母与子女在经历中蜕变。这样的话题聊着似乎有些沉重,因而在进行写作引导时我们还是要从开心一点儿的事入手,从大家熟悉且有感触的事情写起。模仿《散步》和《荷叶·母亲》那样的和谐家庭氛围进行写作比较合适。
  说到吃,很多同学肯定会眼睛一亮。即使是昏昏欲睡的下午第一节课,只要提到美食,总会有恨不得立刻大快朵颐的同学,惺忪的睡眼也会变得神采奕奕。借助美食我们可以让同学们将目光投向它背后的传统文化以及和家人相处的时光,在品尝美食的过程中体会生活的美好。
  恰巧二十四节气迎来了霜降,俗话说“补冬不如补霜降”,比起赏景,同学们对“进补”可能更有兴趣一点儿,于是就有了“霜降温补”的活动任务:
  霜降温补
  俗语云“霜降杀百草”,霜降过后,植物渐渐失去生机,大地一片萧索,因而也有着“草木黄落,蛰虫咸俯”的物候特征。吃食上却是柿子红、栗子香,一派热闹景象。民间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说法,可见此时正是进补的好时节。请你尝一尝霜降的时令蔬果,或是羊肉这类的温补膳食,拍一张照片,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片段,记录你的霜降温补之旅。
  既然要吃,大多数同学还是要和家人一起分享的。要么是家中大厨辛苦一下,要么是共同外出到餐馆中享用美食,这自然就增加了学生和家人相处的时间与机会。既然要写吃,一定会有吃的过程,在描写的过程中同学们会自然而然地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来表现美食给自己带来的丰富体验,锻炼大家记叙顺序的运用和表达的逻辑思维。
  学生优秀作品
  俗话说:“补冬不如补霜降。”霜降是一年中最好的进补时节,也是栗子最香的时节。
  放学后,我和妈妈马不停蹄地赶到了“秋栗香”———北京卖糖炒栗子的老字号。这里早早排起了长龙,已出锅的栗子供不应求,早已卖光,人们都在等着新出锅的栗子。我们等了很久,终于买到了一袋。栗子香气四溢,我忍不住伸手去拿……
  “哎呀,烫死我了!”这真是发自肺腑的尖叫!可我依然不想松手,在左右手之间来回倒着……终于,我一使劲剥开了它,一股热气倏地冒了出来,露出了里面金黃色的栗肉。我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真好吃!
  看我大口大口地吃得这么香,妈妈馋了,也想尝尝。但她刚刚拿起一个,就立马扔了回去:“这么烫,你都拿得起来,还真是小吃货呀!”
  我笑着点了点头,又塞了一个栗子进口。嘿,这“热腾腾”的霜降天呀……
  ———李易恒
  又到了一年中贴秋膘的时节。我和妈妈晚上到楼下的小饭馆美滋滋地吃了一顿又香又辣的韭菜炖鸭血。大锅中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里面盛放着诱人的鸭血,闻着很香,鲜红的辣椒碎夹杂其中,让香味有点儿呛鼻,刺激得人口水直流。看着一块块暗红色的鸭血与碧绿的韭菜被大铁勺盛起来,堆放在碟子里,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吃掉它!夹起一块鸭血,那颤颤悠悠的样子会让你认为它马上就会断掉。一口下去,有点儿烫嘴的汤汁从断裂的鸭血中迸溅出来,辣辣的,油油的。弹嫩的鸭血咬开后,是一种鸭血特有的红色,嚼在嘴里,散发出肉制品才有的肉香,辣椒油和韭菜则用呛辣刺激的味道掩去了鸭血的腥气。真是平凡朴实又无比美味的一道菜。
  ———余璟涵
  全聚德烤鸭、东来顺涮肉、稻香村点心……一个比一个香,这些可都是老字号,是咱北京美食的代表。但我今儿个要说的呀,是最接地气的自家做的豆腐脑儿。我央求了好几天,奶奶终于同意重出江湖,给我做了我最爱的豆腐脑儿。为此,我特意起了个大早。一进餐厅,那浓郁的鲜香立刻俘虏了我的胃。奶奶做的豆腐脑儿,味道可是一流的。洁白的豆腐脑儿,放点儿翠绿的葱花,再放点儿自己家秘制的酱,淋上点儿自家炸的辣椒油,又香又辣。白白嫩嫩的豆花儿上浮着一层红红的油,比外面做的好吃多了。我总是能吃上两大碗,吞下一口辣油豆腐脑儿,从嗓子眼儿一直到胃里烫开一条路,就一个字———爽!———袁博   从收上来的作业里,我们看到了同学们的反馈,意料之中又有新的惊喜。很多同学要求以后要多多布置这样的作业:他们吃到了柿子、栗子、牛羊肉……凄凄冷冷的霜降天,下了半天的雨,冻得缩手缩脚,心里肚里都凉飕飕的,这时候一碗热乎乎的肉汤下肚,简直美出天际。家长们也是真上心,不是爸妈亲自动手做,就是委托姥姥奶奶做,或者带到羊汤馆、牛肉店吃个肚儿圆。实在没时间的,也会带几个柿子或是买上一斤热乎乎的糖炒栗子,收上来的照片让人垂涎欲滴。但也有委屈的家长表示前一晚费半天劲给娃做火锅,结果娃不领情,大概怀疑老妈要逼他写作业?你看,这样一来同学们和家人相处的经历不就有了?

二借事抒情:情感与事件的自然结合


  有了第一次吃,第二次还会远吗?秋天过去,春节到来,我们索性再布置一次美食体验,且看“春节食事”:
  春节食事
  “北风往复几寒凉,疏木摇空半绿黄”,秋收冬藏,万物渐趋沉寂。在北方,过年要吃饺子,水饺形似耳朵,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冻了。我们常说家的味道是最美好的,即使身在天涯海角,也会被家里饭菜的香味吸引,走向家人,走进温暖。过年了,怎能不与家人一起吃上一顿热气腾腾的饺子呢?请你和家人一起包一顿饺子,或做一种面食,拍一张照片,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片段,记录你的“春节食事”。

  相较上一次的活动,这个任务有了“进阶要求”:霜降只说了要去吃,多是随吃随记随感。而这次则明确要求根据节日风俗和家人一起做一顿面食,这在无形中就创造了和家人相处的条件。
  其次,从写作角度来说,既然要制作食物,就少不了记录制作的过程和体验,这样就可以锻炼大家在写作中将情感与事件进行自然的结合。这都是在为大作文的写作做铺垫。
  学生优秀作品
  大年三十吃饺子,这大家伙儿都是知道的。我们家吃饺子可少不了一样东西,那就是腊八醋。这醋呀,是腊八节那一天泡的。腊八节当天,奶奶早早就准备好了一大辫子蒜。我们一家人围坐在桌边,边聊天儿边剥蒜皮。说说笑笑间,一大罐子白嫩嫩的蒜瓣就剥好了。今年我主动要求“掌勺”腌蒜。放半勺糖、1/4勺盐和蒜一块儿拌一拌,最后倒醋淹没蒜瓣,搅和搅和,完成!
  我抱着罐子来到厨房,小心翼翼地把它放在窗台边。期待着腊八蒜在时光的催化下变成一块块“翡翠”,期待着醋在岁月的浸润中沁出大蒜的辛香,期待着大年三十那天赶快到来,期待那一顿合家欢乐的团圆饺子。———袁博
  在北方,过年要吃饺子,寓意吃饺子不冻耳朵。我家这次没有包饺子,为了弥补没吃饺子的遗憾,今天晚上我们做了土豆丝饼(因为老家的土豆丰收了,奶奶带来许多土豆)。我先将土豆洗净削皮,擦好丝后放进小盆里。舀几勺面粉,并打一个鸡蛋在里面,用水将它们搅拌成糊状,可稀可稠,然后就可以下锅烙饼了。舀一勺糊,并把糊抹匀,等大概两三分钟翻一下面,当两面都呈金黄色时,就可以出锅了。土豆丝饼的绝配是蒜泥,吃土豆丝饼的时候蘸上一点儿,真是太香了,新年快乐!———梁安馨琪
  果不其然,同学们交上来的片段中不仅有“过程”,更多了和家人的“互动”:有的同学从来没做过饭,需要家长手把手地教,第一次难免不熟练,包出了形态各异的饺子;有的同学自认为是老手,成了教妈妈包饺子的那个人,还不时抱怨妈妈手太笨;有的同学没包上饺子,也和家人一起做了其他的食物,过了一个其乐融融的春节。天时加人和,春节在与家人一起做一餐饭中度过,同学们在这些琐碎的事情里感受成长。

三从感性到理性:思考与家人的关系


  经过两个片段的训练,大家在语言表达上和情感体验上有了一定的基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想要推陈出新,只在表现幸福上下功夫,回避真正的相处问题还是不成的。要引发学生思考与父母相处的深层问题,不是简单改变对亲子关系的看法就可以的,还要想到出现问题时该如何和父母沟通。
  我们不妨先一起来回顾一下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带给我们的关于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感受与思考:这四篇课文中,《散步》与《荷叶·母亲》都是描绘了和谐的家庭氛围。而《秋天的怀念》与《金色花》则触及了亲子之间沟通的问题,无论是爱得太卑微,还是爱得太淡漠,都很难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自信的人。而作为孩子,无论接受、拒绝还是乞求爱,都是站在被动接受者的立场,有很多遗憾与茫然在这个立场是无解的。只有跳出这个立场,站在另一个角度旁观,或者换位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所以当我们在写作《家事》时,有哪些素材可选,从什么角度思考与家人的关系呢?
  矛盾
  父母与子女是一场奇妙的缘分,脚步渐行渐远,情感渐深渐浓。相遇,是一件幸运的事;看见,是一次心与心的沟通。你曾对父母有过不满,或是与他们产生过矛盾、争吵吗?你是怎样处理的呢?请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片段。
  学生优秀作品
  周六傍晚,正在加班的妈妈忽然打来电话:“丫头,不好意思。我记错了时间,给你报的英语试听课上课时间是晚上五点。你赶紧去吧,别迟到!”“什么,这都几点了,你才告诉我……”面对我的一连串抱怨指责,妈妈连连道歉。
  眼看上课时间就要到了,我只好带着一肚子怒气,拖着空空如也的肚子匆匆赶往上课地点。因为午饭吃得少,不一会儿我就有些饿了,可我只能强忍饥饿,打起精神认真听课,心中对妈妈的埋怨越积越多。
  饥肠辘辘的我总算熬过了三个小时。下课时,北京的夜空忽然飘起了小雨。没带伞的我只能无奈地待在教室里,指望着能有一个人想起我,为我送来一把伞。
  半个小时过去了,正当我准备放弃等待自己冒雨回去时,一个人影从外面闪了进来。我仔细一看,嘿,这不是妈妈吗?!一看见我,她急忙从湿着的大衣口袋里小心翼翼地掏出一个汉堡,递给了我。

  北京的深秋已经有了些许的寒意,更何况是一路冒雨而来,妈妈的手冷冰冰的,那个汉堡却冒着热气。它仿佛就像那个一直被家人呵护着、被捧在手心、不让经受风吹雨打的我一样。如果它有感觉,我想这感觉一定会是快乐和幸福吧!那一刻,堆积在我心头整整一晚的不满一扫而空,那一刻,我张开双臂紧紧拥抱这个全世界最愛我的人!———刘蕙若
  经过上述一连串片段练习,同学们已经明白写家庭生活,记事是重点但不是难点,难点在于如何通过事件体现自己的感受或思考,让事件中人物的言行举止、自己的心理活动、环境的描写都服务于情感的表达。如果能将自己的感受融进事件中,在记事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思考,就是一篇动人的文章了。
  想一想,家里近期有哪些事能让你反思自我成长的过程及与父母的关系,希望同学们能从中受到启发,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或幸福,或疑惑,或矛盾,或失落……
  要求:请将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写一件事或两到三件事都可以,参考课文《秋天的怀念》(多件事,要有详略,注意前后情感态度的变化)与《散步》(一件事,景的衬托与人的言行相结合),不少于600字。
其他文献
随着天津市西青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学前教育资源不足、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面对学前教育底子薄弱的现实情况,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区教育局主动担当作为,从四个方面着力加快学前教育资源建设。  一、总体规划,完善布局  一是重视顶层设计,出台相关文件。依据天津市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制定了《西青区关于进一步加强学前教育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明确了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地
事件回放<<<<  日前,几位青年作家共同推出了“上海作协口袋书”丛书,这套书一经面世就引发关注。而记者走访发现,近期图书市场上新出现了不少“口袋书”,这一品类颇有“重出江湖”的势头。  时事鲜评  所谓“口袋书”,一般指小开本的简装书。别看规格袖珍,但“口袋书”的历史不短,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英国出版的“企鹅丛书”。这股“小而美”的出版风吹到中国后,催生了一批题材丰富、价格亲民、“营养价
春風  轻撩你的秀发  白云  氤氲着你的笑容  我走着你走过的小路  哼着你听过的歌  我不敢看你春潮般的眼睛  那上面凝结的光  会将我的梦  唤醒  我只能  偷偷地  偷偷地  将这份爱埋在心灵深处
穿过时光的巷子,一路即是风景,兜兜转转,你会不会发现,那些记忆中鲜活跳动的人物,还在原地等你……  老家村口卖煎饼的老伯今年六十多岁,胡子拉碴的,常年穿着藏蓝色的长袖外衣,也不嫌热。他卖了大半辈子的煎饼,土生土长的村里人对他的称呼已从“大伯”变为了“老伯”。  儿时老伯的店铺没有名号,他是从外地人口中得知煎饼馃子的,不识几个字的他便在门板上歪歪扭扭地写下“煎饼果子”四个字做招牌,倒也無人纠正,便成
文化 文言风流行语  2019年的流行语又要进入盘点阶段了,今年的流行语呈现出越来越“白”、越来越“俗”的趋势,许多流行语看起来虽然好玩儿、形象、使用率高,但缺少文字的美感。不过,有许多能人把今天的流行语换成了“文言风”,比如:将流行语“盘他”换成古诗句“把玩珠玑到日斜”,将“我酸了”换成标准文言“心窃慕之”,“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翻译为“鄙人怯懦,不敢妄言”……“熬夜一时爽,一直熬夜一直爽”
树生丛茂  夜色普照  万物俱静  不同于白天的喧嚣  不同于白天的光亮  夜,是月生長的地方  漫天星光  便是揉碎了的月吧  繁碎  而令人心醉  每粒尘埃  都被月光包裹  猛兽在夜的掩护下  借来月光舔着伤口  树不再摇摆  此刻的鸟儿  已安然入睡  夜,是月生长的地方
每年冬天,母亲都会给我做两双崭新的棉鞋垫。上面是长长的线头,就像春日茸茸的草地。下面是密密的针脚,书写着一段綿长的岁月。日子久了,就成了习惯。  母亲把做鞋垫叫“割鞋垫”。割,其实是做鞋垫的最后一道工序,好比割小麦、收玉米一样。乡村很看重最关键的一步。  母亲先把平日节余的碎布片找出来,平铺在桌子上,然后在上面均匀地抹上糨糊,再铺好一层布片,如此三次,布片就厚厚的,像一面挡风的墙。冬日的阳光看似不
说起杭州,人们总会想起三潭印月、断桥残雪、花港观鱼、雷峰夕照,作为“三西”之一的西溪,却仿佛被世人遗忘。在我看来,西湖的美是赏心悦目之美,而西溪之美却是内在的美。  假期里,我们一家人终于踏入这个“世外桃源”。乘船游览,只见岸边的杨柳、水杉密不透风地紧靠在一起,形成了一条天然的“绿色长廊”。放眼望去,只见光影、树影参差交错在水中;被风吹落的柳叶也在水面上漂浮游走。小船在长廊里穿梭,就像航行在茫茫大
背着沉重的书包,我快步走向地铁站。骄阳毫不吝啬自己的能量,慷慨地普照大地。血,在体内不断翻滚;汗,向体外不断涌出。汗流浃背的我心里讨厌极了这酷暑,更讨厌让我不得不在这酷暑里奔波的辅导班。  正烦躁间,鼻端飘过一股幽香。那香,淡雅、朴素,使我心头一清,暂时忘却了那炎炎烈日。再定睛细瞧那位卖花的老婆婆,是她!真巧!  时间回到去年盛夏……  “啊,真热!”从地铁站出来,我不禁感叹。空气中隐隐含香,耳畔
这个世界像一把绷紧了弦的小提琴,一旦有人松懈下来,就会与高潮拉大距离,最终偏离轨道,成为弦外余音。有多少人就这样消极等待,由于缺少自我警示,渐渐从全音符滑到休止符,不再发出声响。  自我警示是必要的。它使我们不致沉沦堕落,让我们随时与这个世界接轨。曾子天天自我警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通过天天警示自己要忠诚、诚信、努力学习,时时紧跟政治,成为一代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