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伯的“煎饼果子”

来源 :作文通讯·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82345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穿过时光的巷子,一路即是风景,兜兜转转,你会不会发现,那些记忆中鲜活跳动的人物,还在原地等你……
  老家村口卖煎饼的老伯今年六十多岁,胡子拉碴的,常年穿着藏蓝色的长袖外衣,也不嫌热。他卖了大半辈子的煎饼,土生土长的村里人对他的称呼已从“大伯”变为了“老伯”。
  儿时老伯的店铺没有名号,他是从外地人口中得知煎饼馃子的,不识几个字的他便在门板上歪歪扭扭地写下“煎饼果子”四个字做招牌,倒也無人纠正,便成为村口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老伯无妻,一生都在琢磨如何把“煎饼果子”做得好吃,没生意时就坐在门槛上,笑眯眯地跟熟人聊天儿,悠闲自在。
  老伯的“煎饼果子”真叫好吃。它的皮又香又脆,一口咬下去,便有“咔嚓咔嚓”的响声,使人心生愉悦;里头的配料多,一份十元钱的煎饼下肚能让你一天都饱饱的,因此村里下田干活儿的人都会上老伯那儿买煎饼。每天早晨,店门口的人总是络绎不绝。老伯的煎饼最有特点的是夹上几根芥菜,绿油油的芥菜能减少些许油腻,吃完不喝水都行。
  为了能满足起早贪黑、辛勤劳作的农人的需求,老伯凌晨四点多就会起来收拾食材去摆摊儿。上一个人吃饱离去,凳子上的余温还未消散,就被另一个人坐上了。小时候,每当我厌倦了家里牛奶、鸡蛋、馒头的“三白”早餐就会揣着钱跑到村口吃煎饼。因而我也算常客,老伯大老远看见我便大喊:“囡囡,又是不要蛋的对吧?”
  长大以后,我回村里的时间不多。每次到外地旅游时,我都会习以为常地看看有没有煎饼卖,但无论吃到多好看、多正宗的煎饼,依然觉得老伯做的煎饼是煎饼界的“翘楚”。
  暮春,满镇开着桔梗,巷口依旧弥漫着香喷喷的煎饼味。蒲公英飞得比石榴树还高,一直飘到山脚的稻海。在大多数人心中,一旦认定了的味道,任何东西都不会动摇它在自己心中的地位。我对“煎饼果子”的感情亦如此。虽身在异乡,但“煎饼果子”的味道永远烙印在我的记忆中。
  教师点评
  时光流逝,儿时记忆中的味道依然难忘。朴实、厚道、用心做煎饼的老伯,用芥菜和用心拉近了与顾客的距离。络绎不绝的顾客,暗示着老伯生意火爆,也写出了人们对老伯煎饼的喜爱。尤其是作者由对“煎饼果子”的钟情,到对老伯的敬重,由物及人,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溢满真情。
  (段正山)
其他文献
象征手法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或形象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相似性,使被象征物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让文章具有一种诗意的美感。  比如,冰心在《荷叶·母亲》(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上册)一文中写道: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
每到槐花绽蕊的季节,一些童年往事便会伴着那缕淡淡的清香,久久萦绕在我的心间。  四月,槐花盛开,故乡就像下了一场白得耀眼的大雪。细碎的阳光调皮地钻过开满白色槐花的老树,在地面上洒下细碎的金光。那高高低低的枝丫间,花絮成串,色如素锦,无须人工雕琢,或浓或淡地装饰着院落和田间。那一嘟噜一嘟噜的白色槐花似颗颗饱满的珍珠泛着洁白的光晕在枝叶间轻轻垂下。整个院落都沉浸在槐花柔美、清新的香气里。槐花,满载着我
有一款游戲叫“扫雷”,你不知道哪里有雷,你需要不断尝试,才能发现埋藏的地雷。人生也如此,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想要成功,必须不断试错。  试错,可以启迪新发明。  在钨丝出现前,爱迪生并不清楚能在灯泡中长期燃烧的材料应符合怎样的要求,怎么办?只有一种材料一种材料地试。为了延长灯泡寿命,爱迪生寻找了数千种材料,进行了近万次试验,夜以继日,从未放弃,他甚至索要过朋友的头发。而在一次又一次失败,
满天繁星,夜色如水。  我在外散步,慢悠悠地走回家,看到晾衣架上湿漉漉的,衣服还滴着水,心想:哟,又有“好戏”看了!  走到客厅,我幸灾乐祸地吼了一声:“妈———”妈妈身未到,声先到:“干什么,干什么,没看见我忙着吗?有话快说,有屁快放!”妈妈边说边从厨房里走出来。  我摇了摇手指,故作神秘地说:“妈,说脏话可不好哟!”见她又想急,我赶紧凑到她身边:“我爸洗完衣服后没攥,直接晾那儿了。”  妈妈一
“我当然不愿意打仗,我打心眼儿里赞成核武器最好都彻底销毁、完全禁止。可是,在50年代,核大国几次威胁要使用核武器来打我们,你要想不受人家欺负的话,就不能没有核武器。”搞了一辈子核武器的于敏先生生前回忆说。  1926年,于敏出生于天津市宁河区芦台镇。1944年,18岁的于敏不负众望,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工学院。在我国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于敏是“土生土长”的专家,几乎是唯一未曾留过学的人
你的回復,让我心雀跃,更让我明白:要珍惜眼前,活在当下。  熬夜看完《显微镜下的大明》,我揉揉酸胀的眼睛,拿起手机。书里曲折动人的故事令我心潮澎湃,一个个紧张刺激的画面像走马灯一样在我脑海里上演。我稍稍平复一下心情,用手机打出几百字的评论,发到你的微博下,诉说我看了新书后激动不已的心情,顺便倒倒苦水———期末将至,压力山大呀!  窗外的夜,一片静谧,我却辗转反侧,难以入睡。不能睡,不能睡。我在心里
贾平凹1975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陕西人民出版社工作。他立志写出真正的小说来,便一边看名著,一边笔耕不辍。他一连收到197封退稿信后,终于有一篇革命故事发表了。  当时为了搞战备,各单位都要去挖地道,贾平凹也去了。挖地道要先挖开一眼猫耳洞,再向纵深掘进,再向四向开阔……他一边挖着,一边构思小说。小说刚有了点儿眉目,出版社又叫他去礼泉县的烽火大队蹲点、搞社史。他真不想去,因为他想赶紧写完挖猫耳洞的小
随着天津市西青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学前教育资源不足、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面对学前教育底子薄弱的现实情况,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区教育局主动担当作为,从四个方面着力加快学前教育资源建设。  一、总体规划,完善布局  一是重视顶层设计,出台相关文件。依据天津市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制定了《西青区关于进一步加强学前教育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明确了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地
事件回放<<<<  日前,几位青年作家共同推出了“上海作协口袋书”丛书,这套书一经面世就引发关注。而记者走访发现,近期图书市场上新出现了不少“口袋书”,这一品类颇有“重出江湖”的势头。  时事鲜评  所谓“口袋书”,一般指小开本的简装书。别看规格袖珍,但“口袋书”的历史不短,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英国出版的“企鹅丛书”。这股“小而美”的出版风吹到中国后,催生了一批题材丰富、价格亲民、“营养价
春風  轻撩你的秀发  白云  氤氲着你的笑容  我走着你走过的小路  哼着你听过的歌  我不敢看你春潮般的眼睛  那上面凝结的光  会将我的梦  唤醒  我只能  偷偷地  偷偷地  将这份爱埋在心灵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