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电影大片曲水,品作文教学美酒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tterfly1982_2_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因其直观性、审美性受到学生们的广泛喜爱。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将电影大片引入作文教学,可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
  【关键词】电影大片 思维能力 整合能力 表达能力
  
  电影是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样式,其中大片更是倍受喜爱,充分利用学生喜欢看大片的心理特征,因势利导,可以让学生在欣赏电影的同时,思考社会热点问题、人类命运,积累写作素材,学习写作技巧,提高艺术鉴赏能力,所以大片完全有可能成为一种很好的语文课程资源。
  大片,指的是投资大、制作成本高的影片,它们大多题材重大,影响面广,并由著名导演执导、著名影星主演,例如《泰坦尼克号》《唐山地震》等。语文教学需要与时俱进,作文教学也不例外。辽宁新版高中语文教材已将《泰坦尼克号》影评、新闻选题“《哈利·波特》的热销”等纳入课本,受此启发,我在高一作文教学课堂大胆引入电影大片,将其作为写作训练的材料,收到了良好效果。
  一、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思考人类命运,提高思维能力
  任何电影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大片更是如此。例如灾难大片《2012》虚构了可能发生的地球末日,极其震撼地虚拟了地球未来的一场浩劫——天崩地裂,火山喷发,铺天海啸冲进喜马拉雅山……在整个加利福尼亚毁灭的瞬间,任何人无以应对,无法逃脱。人们如果听任无知、自私、贪婪的行为,一旦惹得天地震怒,大自然开出对人类的超级罚单,任何人将莫之能御。电影逼真的效果形成了震撼性的视觉冲击,自然而然地激起我们的深度思考:敬畏自然,保护环境,的确不可小觑!学生深有感触地说,如果不将“低碳生活”落到实处,不从现在做起,不强有力地节制二氧化碳的排放,就无法保护好我们共同赖以生存的环境,《2012》所描写的由地球“微波炉”效应引发的灾难就极可能噩梦成真。
  《阿凡达》这部科幻片堪称人类命运的寓言。它表现了潘多拉这个充满想象力的圣洁星球,从男主角踏上这个星球开始,各种奇异、美丽的植物,千奇百怪的飞禽猛兽、悬浮在空中的群山、身高达两三米,酷似原始人的纳威人……然而,神奇的潘多拉星球却如同一面美丽的照妖镜:当地球人类的大兵为了潘多拉星球那颗大树下面的珍贵矿藏而动武的时候,一场星际的殖民战争就拉开了序幕。掠夺资源,发动殖民战争,这是西方社会推动工业文明的一贯思维,终极目的不过是为了满足科技进步刺激下的人类不断增长的欲望。这种无尽扩大的欲望在榨干了地球以后,人类必然会依靠科技力量,去掠夺星际资源。当绝对优势的高科技战争以人类战败收场之后,《阿凡达》已经非常鲜明地宣告了西方科技文明的破产,学生在反思中恍然顿悟:人类贪婪的劣根性不改,依靠科技,依靠殖民是救不了人类的。
  当下许多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高考书”,平常缺乏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更遑论遥望星空,思考人类命运,所以思维能力匮乏,考场作文常常表现为主题肤浅,空话连篇,人云亦云的症状。而通过看大片,可以借助大片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思想冲击力和情感震撼力促使学生深入思考,逐渐养成积极思维、善于思维的习惯,进而提高思维能力。
  二、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丰富素材仓库,提高信息整合能力
  电影大片题材广泛,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写作素材。如由成龙配音的好莱坞动画大片《功夫熊猫》深受学生的喜爱。组织学生观看这部大片后,我引导学生展开充分讨论。该片可以切入的角度很多,为了便于聚焦一点谈深谈透,我们仅从“中国元素”这一角度挖掘,就发现了许多写作素材:
  学生甲:我发现了一个“君子自强不息”的素材。影片中的主人公阿波,本来是和平谷里最懒的动物,早上起床几个“鲤鱼打挺”都做起不来,它去比武场,仅上几个台阶就要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可就是这样一个先天不足的家伙,依靠坚韧顽强的意志、无坚不摧的勇气以及不懈的努力,它最终成了打败泰狼的“神龙勇士”,阿波的故事不正是对《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文化精神的最好诠释吗?
  学生乙:这部动画片隐含着一个“因材施教”的好素材。当下中国的填鸭式教育仍然在不少地方盛行,影片启发人们从孩子自身发掘潜力、因材施教,发展其个性。熊猫阿波能够成为神龙勇士,浣熊师傅的因材施教也功不可没。阿波虽笨拙,却嘴馋贪食,一旦发现食物便可霎时变得身手矫健,它半夜到厨房偷吃食物时,居然连猴子藏在屋顶的食物都能够拿到。浣熊师傅发现这个细节后,马上意识到阿波具有敏捷的天赋和潜能,于是利用食物作为其动力激励它练功。从这个细节来看,浣熊师傅的做法与孔子倡导的因材施教不谋而合,它根据阿波的个性,找到了最适合阿波的教育方法,最终获得成功。
  学生丙:我觉得《熊猫功夫》跟中国的大多数武侠片一样,弘扬了中国的“侠义精神”——勇往直前的英雄虎胆、大义凛然的英雄本色、义薄云天的英雄品质、不畏强敌的亮剑精神,可作为侠义精神的素材。该片中,当悍娇虎深夜狂奔,灵鹤、快螳螂、俏小龙、猴王四侠紧随其后,称要与其并肩作战与强敌泰狼决一生死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中国流传了几千年的浩然侠气。
  学生丁:我很喜欢这部动画大片,因为它蕴含着许多中国式的哲理。例如在桃花树下,乌龟大师对浣熊师傅说:“我不能强迫这颗桃树何时开花,何时结果,我只能等它成熟。”启示观众万事自有其自然成长周期,切勿“揠苗助长”;乌龟大师还说,“你的思想就如同水,当水波摇曳时,很难看清,不过当它平静下来,答案就清澈见底了”,契合中国人追求的“气定神宁”精神境界。这类饱含哲理的句子,都可在作文中引证。
  通过以上讨论不难看出,一部大片其实就是一座写作素材的宝库,让学生在观赏大片的娱乐活动中学会筛选信息,积累素材,可谓事半功倍。
  三、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技巧,提升发展等级,提高艺术表达能力
  利用一个周日的下午,我组织学生观看了冯小刚导演的《唐山大地震》,然后分成四个小组合作探究,然后全班交流,让学生领悟到不少写作方法和技巧。下面是四个小组的汇报要点:
  第一组:影片善于小中见大。电影反映的是唐山大地震,这么宏大的事件如何表现?编剧善于小中见大,通过地震中一家失散的女儿的命运和汶川大地震中唐山人积极主动救灾,结果姐弟意外相遇团聚的故事来表现,从一个家庭的视角,反映这个重大题材和人间真情,如此选材,以小见大,生动可感。
  第二组:细节描写出彩。例如大地震发生后,李元妮遇到一个两难的抉择:一块预制板的两端同时压着自己的一对龙凤胎儿女,无论想救哪一个,都必须得放弃另一个。这样的问题对于任何一个母亲来说,都是世上最难选择的,更何况是刚刚经历一场劫难,失去了至亲至爱丈夫的脆弱女人。最终,李元妮在不能两全的情况下说出了改变三个人命运的几个字:救儿子。姐姐方登听到了这个决定,眼泪顷刻流过已被泥浆沾满的稚嫩的脸。这样的细节描写,生动细腻的刻画了主人公极其复杂的心理。
  第三组:详略安排得当。影片内容时间跨度达32年之久,而导演的详略安排十分恰当。例如当婆婆要接孙子到济南时,元妮面临艰难的选择:她在地震中失去了丈夫和女儿,只剩一个儿子;但婆婆失去了儿子只剩一个孙子。元妮没办法,只得答应婆婆接走儿子。后来送儿子上车站,小姑子在车窗看着元妮说:“妈,你把孩子带走等于是要了元妮的命啊。”长途汽车在几十米开外终于停下来,儿子奔向失魂呆望的母亲,这时镜头给了元妮一个大大的特写,那个喜极而泣的母亲的笑容。另一方面,汶川抗震时的姐弟相认这一细节,影片显然是大大简略了,通过简略将影片内容精简优化,使影片详略有别,重点突出。
  第四组:语言质朴传神。影片中的台词非常朴实、口语化,却十分准确地传递了人物的内心情感。例如元妮说:“没了,才知道什么是真没了。”很简单朴实的一句话,凝聚了一位失去丈夫和女儿的女人多少悲痛和辛酸?又例如母女32年后重逢,元妮说:“你是从哪冒出来的,怎么不给我个信儿呢?!”当女儿看到了墙上忘了摘下的自己5岁时的遗像,就知道妈妈有多想她,遗像下面一盆西红柿,妈妈说:“先吃个西红柿吧,妈妈没有骗你。”不露声色地揭示出地震前女儿那个没有吃到的西红柿,成了郁结在妈妈心中32年的伤疤。
  在将大片引入作文课堂的过程中,我还有以下几点体会:一是大片的鉴赏可以作为作文教学的补充,但不能取代作文教学;二是将大片引入作文课堂,教师要事先备好课,根据学生写作的薄弱环节和作文教学的阶段性要求,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一边观看一边思考;三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相互启发领悟。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三峡高中。
其他文献
【摘 要】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是一项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重视教师与学生的对话,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从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阅读教学 对话 文本 教师 学生    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学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其中就包括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
利用经典课文来让学生感悟生活。体验情感,从而获得思想上的熏陶与养成,在学习与思考中变得有思想。看到更多的人间美好。在文本的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去感受文本中的思想与情操
【摘要】语文新课标反复强调,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性,提高学生语文水平,中学语文教学只有站在时代的前沿,以培养未来人才为己任,才能深刻领会促进语文发展的战略意义。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贯彻落实新课程的理念,研究学生语文发展的心理,注重多途径、多方面、多层面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系统机制,从而促进学生主动自觉地提高语文素养,使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关键词】语文水平心理机制系统机制    中学阶
如《诗经》里曾描述的处处充满芳草,美人,处处是绿意逼人的社会生活,现在已经踪迹难觅。是什么使我们在一路走来的时光中丢弃了许多珍贵的东西?是什么让我们与那个自然健康而不悖
【摘 要】针对语文高考中的古诗鉴赏题,本文从考点及命题方式、高考真题分析、考试重点及变化趋势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并由此提出了相应的备考策略。  【关键词】古诗鉴赏 考点 试题 学情 策略    一、考点解读  考点:“要求考生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对所给的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进行评说,对其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进行赏析。”  考点阐释:  1.鉴赏诗歌的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
【摘 要】高中生语文课外阅读一方面有着政策性150万字阅读量的导向,另一方面却遭受来自学校、语文教师和学生自身的压力。为何不能落实?本文给出了分析,即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课外阅读 落实 高中    2003年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150万字,数目看似庞大,其实算起来并不那么吓人。高中
【摘 要】语文教育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教育,更是艺术性地带领学生走向“成人”的教育。自尊是本文推崇的语文的延伸魅力,而教师的榜样示范、文本的典范引导以及学生的感悟则是自尊形成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自尊教育 语文课堂 教育    如何搞好语文教学,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为自尊、自爱、自强,有着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独立的个体,是每位新时代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  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各
【摘 要】在当下的诸多作文研讨课上,存在着许多不良习气,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笔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倡那种实在而有效的作文常态研讨课,并对常态研讨课的形式及教学规范作了深入的探索。  【关键词】作文教学 常态教学 研讨课    师生向来排斥那种集众人智慧并琢磨至细至微,然后拟出一条明确路线反复排练,各式学生身负重任、适时出击且应对自如的所谓作文公开课、样板课或优质课。理由很简单:
【摘 要】团体动力学是研究诸如团体气氛、团体成员间的关系、领导作风对团体性质的影响等团体生活的动力方面的社会心理学分支。依据团体动力学的理论与方法,在语文新课程教学中通过设置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制定切实有效的课堂规范、开展适当的竞争和积极的合作、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团体动力学 语文新课程 教学启示    一、团体动力学:理
【摘 要】一曲《琵琶行》,形象生动,妙语连珠,感人肺腑,堪称典型之作:典型的音乐,典型的境界,典型的人物形象,典型的感情,典型的语言,使《琵琶行》历经千年,至今传诵不衰。  【关键词】《琵琶行》 典型 音乐 氛围 感情    “枫叶荻花何处寻?江州城外柳阴阴。开元法曲无人记,一曲琵琶说到今。”  一、典型音乐——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白居易使用了大量的比喻、留白、对比等艺术手法描写了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