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来源 :历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dingyo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个文化巨人,郭沫若在哲学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历史学、古文字学和考古学等方面的研究,都有重要建树。他的卓越成就,得益于他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素养有深厚的根抵。传统是一种世代相承的无形的巨大力量。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对郭沫若早年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对他的史学思想都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正面价值.也有负面价值。但如同所有杰出的历史人物一样,郭沫若既继承了传统,又超越了传统。他用理性的目光审视传统,对传统思想文化的价值作出了富有时代特征的判断。这一切,都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和总结。
其他文献
舍儿别与舍儿别赤,中外学术界过去已有所论及。陈得芝同志为《中国历史大辞典·辽夏金元史》卷撰写的"舍儿别赤"条目,对此作了概括的说明:舍儿别赤,元怯薛职名,亦作舍里八赤。舍儿别,波斯语 Sherbet 的音译,原为糖浆名称,有医疗效用。太祖十五年(1220),成吉思汗幼子拖雷病,撒麻耳干也里可温医生撒必进所制舍儿别,被任命为御位下舍儿别赤,即调制御用舍儿别人员,授予答剌罕封号。撒必的外孙马·薛里吉思亦精其法,世祖至元五年
一、是一元单线,还是一元多线?长期以来,由于用五种生产方式循序演进的历史发展图式来阐述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教科书中一直把马克思的历史发展观解释为单线式的。这种五种生产方式(或社会经济形态)的单线发展图式,最早大概是由苏联理论界提出的。现在一般都追溯到列宁的《论国家》。这篇对苏俄大学生的演说,中心思想是要求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而不是全面阐述马克思的社会发展观。在阐述从无阶级社会向阶级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性时,列宁列举了原始社会、奴隶占有制社会、农奴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序列。列宁
本世纪初,中华民族内忧外患,危机四伏,面临着何去何从的抉择。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为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纷纷研究外国兴衰史。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以斗争之激烈、影响之深远尤为中国知识分子所关注。本文拟通过分析梁启超对法国大革命的看法与态度,说明这场革命对他的影响。一梁启超关于法国大革命的见解,大部分发表在辛亥革命前十余年间。戊戌变法前和辛亥革命后他都很少提及法国大革命。究其原因,大致有二:其一、梁启超在东渡日本之前不通外文,只能从在华传教士编撰的一些中文书籍中,对西洋史有一鳞半爪
奴隶制是否是人类普遍必经的社会发展阶段?这个作为五种社会形态说需要论证的核心问题,现在再一次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从过去和现在的讨论看,问题之所以得不到解决,除了思想方法上的原因以外,很大程度在于对有关奴隶制社会形态的一些基本概念或基本理论问题存在着严重分歧。这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一是马恩关于奴隶制生产方式的概念,以及这个概念是否对于各种类型的奴隶制都具有普遍意义,二是农奴制是否可以继原始公社制之后产生,以及这种农奴制的性质;三是奴隶制社
历来有关鸦片战争起因之分析,均注重于鸦片贸易的危害性,这诚然是一个理所当然的探讨方向,但仅止于此,是远远不够的。中英两国之间的关系,最终决定于各自内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社会组织形态。因此,即便是探索一次对外战争的原因,也必须将眼光投向所在国内部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广州通商制度是鸦片战争前80余年中外贸易和邦交的唯一渠道,也是清政府锁国封关的象征。它在战前引起中外日益频繁的磨擦和战后被彻底废除的事实,说明它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提法可以说是对中国近代社会属性比较准确的概括。然而,一个似乎长期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是:这种公认的畸形社会形态在总体结构和运动方式上究竟有何一以贯之的整体性特点?换句话说,它究竟何以能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形态?我以为,可以用"持续过渡性"来概括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的整体特点,并由此而深化对该社会形态的研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实就是一种特殊的过渡形态社会。
为了深入研究清末政局的变化,有必要对当时政坛上形形色色人物台前幕后的具体活动、相互关系以及他们的思想、心态变化,进行认真细致的考察分析。北京大学图书馆珍藏的汪荣宝宣统年间的日记(稿本),为我们的这项研究提供了相当具体、生动的第一手资料。这部日记,不仅披露了中国第一部宪法草案起草的经过,而且生动地记载着汪荣宝等清末政坛活跃人物在这个大变动年代的种种表现和心态变化,使读者能感受到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变动的脉搏。
上海总商会的前身为1902年成立的上海商业会议公所。总商会曾发动领导了1905年的抵制美货运动,支持过辛亥革命,参加了五四运动,为收回会审公廨和华人参加租界政权同上海租界当局进行过多次斗争,等等。它是一个总括银钱、工商等业的资产阶级团体,吸收了上海中国人的大小工商金融社团为"合帮会员",又吸收了上海各业大资本家为"分帮会员",因此,它是上海资产阶级的领袖团体。"不论中国官厅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美日秘密谈判和美国的远东政策,特别是有关中国的问题,是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日、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此陆续提出了一些看法。有人认为,《日苏中立条约》签订以前,美国奉行日美妥协、牺牲中国的政策,条约签订后,美国对华政策迅速转变为援华抗日政策。有人认为,在此一阶段的美日谈判中,美国国务卿赫尔拒绝了日本提出的在中国华北和内蒙驻兵的要求,致使美日之间谋求暂时妥协的企图没有实现。还有人认为,美日谈判期间,美国
世界局势在20世纪30年代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剧烈动荡形势的背后藏匿着发生新的世界大战的危险。在西方,德国的希特勒攫取政权后,建立起法西斯独裁统治,积极扩军备战。在东方,日本先后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用武力强占了大半个中国。而西方列强却对德、日法西斯采取了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并加速了东西方法西斯势力的勾结。20世纪30年代德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就清晰地勾划出德、日步步勾结的轨迹。在这不足10年的短暂时期,德国对华政策发生了180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