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的若干理论问题

来源 :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taoz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劳动者的美育问题的真正研究,开始于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当时,正是国家面临着困难时期,一些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家和实践家们,已从观察到的众多新的现象中,开始思索这个社会要求的实质性问题。这一问题,是由生活本身决定的。首先在列宁与克拉拉·蔡特金的一次谈话中被正式提出来了。当讲到新时期文艺的任务时,列宁强调指出;艺术“应当唤醒他们(指群众——作者)中的艺术家,使之发展成熟”。因此,从苏维埃政权建立开始,苏联党和政府便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来提高人民群众和整个民族的文化水平。 A true study of laborers’ aesthetic education began in the early days of Soviet power. At that time, it was precisely the time when the country was in difficulty. Some of the socialist cultural theoreticians and practitioners have begun to ponder over the substantive issues that this society demanded from the many new phenomena observed. This problem is determined by life itself. First of all, it was formally put forward in a conversation between Lenin and Clara Zeitkin. When it comes to the task of literature and art in the new era, Lenin emphasized that art should “awaken artists in them and make them mature.” Therefore, starting from the founding of the Soviet political power, the Soviet party and government have formulated a series of guidelines and policies to raise the cultural level of the people and the entire nation.
其他文献
本文分析了当前军校课堂教学存在的误区,并针对这些误区,提出构建充满活力的高效课堂教学的设想,即课堂教学应实现从“定论”到“讨论”、由“再现”到“发现”、由“形象”
献身使命,就是要履行革命军人神圣职责,爱军精武,爱岗敬业,不怕牺牲,英勇善战,坚决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讲,使命比泰山还要重
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可能是他著作中最“人类学”的一部。这部著作几乎是1848年法兰西革命的民族志研究。马克思在这部著作中正确地指出:当人们在进行深远
<正> 依照郭沫若、顾颉刚、冯友兰等学者较为一致的意见,现存的《管子》一书是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宫中各学术流派争鸣的产物,它客观地保留着诸多学派的学术思想。郭沫若还指出,“《管子》书当分析成若干类集以进行研究”(《奴隶制时代》,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149页)。循此而行,对《管子》“轻重”经济理论和“心术”等四篇道家理论以及“水地”、“四时”等自然科学理论的研究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果。然而令人瞠目的是,在政治理论方面的研究却存在严重分歧。言《管子》为齐法家理论者有之,言为管仲学派者有之,言为
<正> 这几年,思想理论界对主体性原则发生了一点争论。有的同志说,这个原则非常重要,没有它便没有新的唯物主义;有的同志说,要小心,夸大了主体性原则就有滑向唯心主义的危险。按上述结论看,双方的观点,分歧是很大的。但实际上又没有争论起来。因为,前者说他捍卫的是唯物主义,后者说他反对的是唯心主义。一来一往,说了一些题外话,双方又觉得没有多少分歧了。
《一八四四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思想转变时期的重要著作。其中所提出的人化的自然思想,在国内外美学界引起广泛的重视和热烈的讨论。本文拟就如何理解这一思想,如
《诗经·硕鼠》中的“乐土”和陶渊明的“桃花源”的思想性当如何评价,这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史方面很有意思的课题,随着学术界诸方面研究的进展和深入,对此亦有重新探讨的必
法兰克福学派尤其是施密特在解释和发挥马克思的自然观时,提出自然与社会或人与自然相互渗透、相互中介的观点,这一观点具有其合理的成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社会历史观的内在联系。但是,法兰克福学派在强调自然与社会的统一时,用历史吞并自然,将承认自然的客观实在性和自然辩证法当作本体论的残余加以拒绝,从而不能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实践观的实质。
木兰琐语:感谢那个为我们设定母亲节的人。因为有了这个节日,一年中才总会有一天在提醒着:我们生活在一种真实的幸福中,而那个给了我们无限幸福和这个满眼缤纷的世界的人就是
是李世民说的吧,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妄加一句,以植物为镜,可以照人性。说的这株植物,它叫铁树,长在我每天必经的路旁,很硬、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