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血栓药物相关出血诊疗规范专家共识 (2022年)

来源 :解放军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landagu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血栓药物是预防及治疗血栓性疾病的重要手段。随着抗血栓药物的广泛应用,抗血栓药物相关出血的发生率逐年提高。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及溶栓药物均可引起皮下出血、消化道出血甚至颅内出血,造成致死或致残的不良结局。因此,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栓与止血危重病专业委员会组织多学科专家联合撰写本共识,旨在帮助临床医师规范处置抗血栓药物相关出血。本共识包括抗血栓药物监测、出血评估、逆转治疗及重启抗血栓治疗四个部分,供临床工作者参考。
其他文献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入城市人口的增长,以及城市房价的持续上涨,越来越多的人主动或者被动的选择以租房的方式来实现在城市的居住生活,使得住房租赁市场不断壮大。此外,在共享经济的大环境下,各种与共享服务相关的新的生活方式也层出不穷,相关行业看中这一市场前景,开始打造不同形式的公共居住交往空间,共享公寓应运而生。再加上当前政策对住房租赁的态度越来越明朗,这将迎来新的租房时代,共
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围绕劳动课程对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分别从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保障六个方面全面阐述了其理念。在课程功能方面,紧扣育人导向;在课程结构方面,聚焦实践主线;在课程内容方面,紧贴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在课程实施方面,倡导实践方式的多样化;在课程评价方面,注重评价的综合性;在课程保障方面,强化了课程实施的安全保障。新的义务教育劳
目的 探究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白细胞介素-6(IL-6)对脓毒症诊断及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的意义。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1日—2021年5月31日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患者80例,观察患者入科24 h内的SAA、IL-6、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Ⅱ)评分及序贯性器官功能衰竭估计(SOFA)评分。根据脓毒症诊断标准将8
构建劳动教育领域的教师教育体系,一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和教育部等有关部门的重要政策举措;二要找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切入点。目前教师教育体系中的最大短板是中小学劳动教育领域的教师教育问题,这也是教师教育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点。要补齐这个短板和解决好这个关键点,就要积极构建劳动教育领域的教师教育体系,这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切入点。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筛选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发病关键基因,验证HCC发病关键基因中与预后有关的基因。方法:从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下载GSE112790和GSE101685数据集,筛选2个数据集中HCC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
报纸
全球化、后工业化运动是人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风险社会及其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则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要求。我们当前所面对的是两个方面的任务:其一,在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中采取什么样的社会变革策略,特别是面对“反全球化”“逆全球化”的问题时,如何坚定地走在社会转型的战略性路线上;其二,风险社会及其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将人的生存问题推展了出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无疑是从根本上解决
对人类社会历史所处发展阶段与历史方位的客观认识和准确把握,是我们进行伟大事业的实践前提。“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认识和论述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外部发展环境的战略判断和理论概括,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最新发展和原创贡献。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认识和分析要突破事实描述进而深入到理论反思的层面,即用一种历史的、辩证的视角和方法来认识和分析“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具体来说,就是要认识其必然性与阶段性、应然性与
<正>近年来,青岛市崂山区实验学校努力建设“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育人新体系,深入挖掘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学校通过对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的开发、实施路径的探索、劳动场域的确立,打通了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联动的育人实施空间,将劳动教育的价值融合在课堂学习、班级建设、学校活动、家庭担当和社会公益活动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期刊
<正>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站在历史的新起点和新高度,准确把握世界格局变化和中国发展大势,着眼长远发展和战略全局,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开创了中国外交的全新局面。尤其是习近平主席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将理念与精神融入我国外交思想中。他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他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