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影视学科及专业设置回望与前瞻

来源 :电影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ong04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国家颁布的学科及专业目录每隔若干年就要进行修订,以保证高等院校在变动不居的办学环境下获得方向引领,从而更具活力地合规前行、发挥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颁布的学科及专业目录有多个版本,本文对其中的戏剧与影视学科及专业设置变化情况进行了梳理评析,并依据学科及专业设置逻辑,将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联通运思,提出面向本科生教育的戏剧与影视类专业更名、整合、增设的设想,以及面向研究生教育的戏剧与影视学科、专业值得关注的区域。
其他文献
非虚构写作在改变写作课程封闭模式、增强写作内容的实用性以及训练大学生逻辑思维、批判思维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地方高校可利用非虚构写作来改革写作课程内容、教学形式等,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应用型写作人才。
<正>每学期我都会在“电影分析导论”课上讲授一个关于纪录片形式的单元,其内容借鉴了比尔·尼科尔斯(BillNichols)著名的纪录片模式类型学。为了方便入门课的学生,我没有加入较为复杂的类型,例如展演式纪录片,但我加入了“伪纪录片”/“仿纪录片”,以对应我使用的教科书。不过我仍然尽职地说明了纪录片制作的不同方式——解说型(直接陈述论点)、
期刊
非虚构写作是近年备受重视的写作方法,面对新媒体环境给写作带来的挑战,高校非虚构写作既应重视写作趋势的新思潮和变化,注意写作内容的更新,又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安排教学内容,熟悉网络心理学机制下的新媒体非虚构写作并用非虚构写作手法,加以各种具有可操作性的内容进行训练,同时注重写作活动的治愈作用和叙事疗法在写作中的使用。
<正>有研究者把中国近年来兴起的非虚构写作看作是散文写作的一部分,是散文写作的新变化,是给散文创作注入新的活力的一种写作方法。比如非虚构写作立足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复杂的社会经验,是“散文突围”过程中的求新求变,是一种新的写作姿态和文学的求真实践。(1)“非虚构”吁求来自面对社会现实和人类心灵的真实力量,在拓宽散文写作题材的同时,也在影响着散文的美学风貌,它可能成就具有厚重感、悲剧感的散文美学形式,
期刊
贾樟柯在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中打通了生活和艺术的通道,借助个体讲述的真实影像以点带面地勾勒出七十年中当代文学与故乡的故事。在内容上与非虚构文学进行融合,延展了"套层"文本间的真实性和文献意义;在结构上融入篇章目录契合主题现代性,插入诗文朗读构建想象共同体;在意象上运用比兴手法隐喻理想生活,探索诗化意象的现实书写。通过三个维度的跨媒介建构,实现了多媒体融合语境下电影与文学的互动,形成了一次有意
在非虚构写作中灾难作为重要的题材和元素,书写着个人、社会、国家等各个方面的真实和意义。新闻和文学的联结,使得非虚构写作在保留新闻价值的同时也具有了文学可塑性。通过对空间、情感、记忆的叙事,把握“灾难场”的人性精髓和思想价值。以“人”为核心讲述新闻的“故事”,把“众生相”体现得淋漓尽致,透过微观进行宏观的深刻反思。
中国电影学派创作的优秀电影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电影受众,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电影学派”景观。中国各个层面的影视教育,不能忽略价值观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它是人才培养必须强化的重要因素。随着新文科建设的不断深入,跨学科和守正创新等观念进入学科专业和课程教育之中,而课程思政的逐步落实,使得中国式电影教育进入一个独特阶段,即一方面应坚守课程的知识体系的科学性和掌握知识与技术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让课程思政的国家要求
目的探讨陪护家属赋能教育对早产儿脑积水Ommaya囊术后回归家庭的影响。方法便利抽样选取某院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Ⅲ级以上脑室内出血合并脑积水并行Ommaya储液囊植入治疗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按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落实床边陪护赋能教育,随访患儿回归家庭后Ommaya囊植入后并发症发生率、家属焦虑程度及随访依从性。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
微纪录片主题丰富,内容精炼,形式多样,时长较短,迎合时下新媒体观众“短平快”的碎片化收看习惯,也符合媒体融合背景下媒体行业对短视频的创作需求。近年来,微纪录片创作逐渐成为高校新闻学专业开展专业实践的一门新课程。文章基于笔者进行微纪录片创作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教学存在的客观问题,并由此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从而深化对高校微纪录片创作实践的教学认识,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微纪录片创作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正>一九八〇年美国华人董鼎山发表《所谓“非虚构”小说》(《读书》1980年第4期),介绍非虚构文体在美国的来龙去脉,系中国大陆期刊第一次介绍“非虚构”概念。一九八六年南平、王晖发表论文《美国非虚构文学浪潮:背景与价值》(《当代文艺思潮》1986年第2期),在国内学界较早地使用了“非虚构文学”这一概念。一九八七年1.南平、王晖发表论文《1977-1986中国非虚构文学描述——非虚构文学批评之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