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下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构建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jun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些年,许多高校开始实行本科大类招生培养,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建设上不断革新。如何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优化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成为各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在北京化工大学本科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下,以优化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实践为例,提出了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升华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构建高质量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具体办法。
  关键词:大类招生培养;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纲领,是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设计,是高校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同时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是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类招生培养模式是指高校在招生时将相近学科门类的专业合并成一个大类招生,学生入校后经过1年~2年的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再进行专业分流及后续的专业教育。大类招生培养是“以学生为中心”、凸显学生中心地位和主体地位的培养模式改革,是实现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实现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力图达到均衡教育目标的一种学生教育管理制度,是高校实现“三全育人”的有效途径。
   学校本科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现状
  北京化工大学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从2007年开始陆续在各学院内实行了大类招生培养,2021年学校决定进一步打破原有学院、专业壁垒,将全校45个专业划分为9个大类进行新的大类招生培养。新生入学后,大一阶段实行大类统一培养,学习相同的公共基础课程和素质教育课程,突出厚基础素质教育;大一结束后,尊重学生个性选择,结合学生志愿、学习成绩等因素进行专业分流,大二至大四阶段实行宽口径专业培养,突出专业特色教育。
   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下,单一专业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
  大类招生培养打破了原有的单一专业培养模式,对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优化也提出新的迫切要求。原有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与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相比,存在以下两方面不足:
  第一,大类培养阶段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缺乏。原有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是按照单一专业培养设置,已不能与突出学科交叉融合和通专融合的大类招生培养相适应,不能体现大类培养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须构建与大类招生培养相适应的大类培养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
  第二,大类培养阶段与专业培养阶段的课程体系须融汇贯通。实行大类招生培养后,原有的专业课程体系已不适合,须重新梳理课程体系,整合大类内部各专业的课程,划分大类培养阶段即通识(素质)教育阶段的公共基础课程、通识(素质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及专业培养阶段的专业课程和学科方向课程。两阶段的课程须各司其职、相互衔接、融汇贯通。
   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下优化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的具体做法
  第一,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坚持“立德树人”“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以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求为导向;实施“宽口径、厚基础、两段式”的大类招生培养模式,通识(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并舉,促进学科交叉、理工融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扩展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更高水平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第二,升华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各大类所包含专业的培养目标,整理并明确大类阶段的培养目标和专业阶段的培养目标,支撑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大类阶段宽厚的基本能力、素养培养和专业阶段特色、个性化专业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平台。
  以工科试验班(绿色化工与生物医药)大类为例,其大类培养目标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厚基础、宽口径、塑三观、强能力”育人理念,大学一年级夯实数理化基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意识、初步养成独立思考和善于分析问题的习惯;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提升和三观塑造,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经过一年的大类培养,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发展目标和学业成绩,从大类中选择专业,拓展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进一步提高整体素质,实现大学阶段的目标。
  工科试验班(绿色化工与生物医药)大类中所含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目标为:适应全球化工向工艺绿色化、过程智能化和产品高端化发展的需求,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能够在化工、能源、环保、医药、材料等领域从事与化工相关的工艺设计、产品研发、产业支持、科学研究和综合管理等工作,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化工专门人才,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优化课程体系。大类招生培养的课程体系优化突出了“宽口径、厚基础、多样化、多途径”的特点。在充分调研和讨论的基础上,各大类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对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制定本科大类培养方案,完善大类培养阶段课程体系,着重厚基础通识(素质)教育;同时,修订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凝练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实施高年级宽口径专业教育,注重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教学和基本素质的培养,并积极开设反映前沿技术、社会需求和交叉融合的新课程。
  第四,构建高质量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是“五育并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教书育人功能、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智慧树”“中国大学慕课”“学堂在线”等网络平台,引进种类更丰富的高质量素质教育网络课程,满足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需求;将素质教育课程按基础素质教育课程和核心素质教育课程进行分类,加强核心素质教育课程建设,切实提升素质教育课程总体质量;改革素质教育课程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鼓励学生多参与研讨、课程讨论。
   结束语
  随着大类招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入,对于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优化将持续推进,需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广泛开展调查研究,不断进行完善,切实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单位:北京化工大学教务处)
其他文献
摘 要: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面对“两个大局”,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贯彻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使命。北京工商大学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传承好红色校史,从中汲取智慧和奋斗力量,在今年申博工作取得可喜成绩的基础上,大力深化综合改革,加快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形成扎根京华大地办学育人的新发展实践,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起步。  关键词:红色基因;综合改革;人才培养;
期刊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未来的大国工匠,这些工匠所具有的工匠精神是人才培养之“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高等职业院校需要转变观念、充实内容、丰富形式,依托区域经济发展、利用行企资源优势,克服观念困局与实践困境,从营造社会氛围、激发学生主体性、培养职业创造力等方面不断探索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新路径。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 工匠精神;路径   高等职业院校培育工匠精神面临的现实困境  1.工匠精神
期刊
摘 要: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引导为主轴,旨在通过回答活动实现教学目标,将其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教学中运用,对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情感体验以及培养大学生理论思考习惯等发挥着重要作用。“概论”课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要求教师结合“00后”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开启“问”的闸门,引导大学生“敢问”“能问”“会问”。以“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讲授中问题教学法的运用
期刊
摘 要:积极探索基于混合式教学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组织模式和管理模式,既是推动课程教学模式变革,探索“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的有益尝试,也是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混合式教学实践的探索要兼顾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革;线上课程的建设应与线下教学模式的改革并行;要重视能力导向和产出导向,努力增强学生的获得感与认同感。  关键词:新闻学;混合式教学;以学生为中
期刊
摘 要:课程与教学模式的改革必将引起评价方式的变革,学生的全面发展呼唤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理念。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探索“课程+课堂”双维度、多方式下学生学习过程评价模式,形成记录范式供教师使用,构建了“优化教学评价设计—细化教学组织实施—完善教学过程监控—加强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实现路径,为高校教师实施课程过程性评价提供有效借鉴,为学校推进课程过程性
期刊
摘 要:人工智能时代的旋即而来,打开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场域,但新道德伦理又使网络思政教育陷入困境。在阐释人工智能发展给网络思政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如何把握好人工智能的伦理原则、自律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基础上,讨论如何充分利用人工智能赋能网络思政,建立完善学校整体人工智能体系、多角度提升教育者“人机协作”能力以及加快网络思政向智能思政转型,使网络思政更好地发挥铸魂育人功能。  关键词:人工智能;网络
期刊
摘 要: 校友资源的丰富性、预见性和延续性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在需求的多样性、反复性和持续性存在着天然内生机理的契合,具有耦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通过校友基因的激活,建立支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友信息大数据;校友文化的凝练,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和内容范式;校友精神的弘扬,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友感化和调适机制。最终实现二者的同向同行,达到“过来人”陶染“现在人”的目的,促进协同育
期刊
摘 要:高校依托内容丰富的学习资源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关键在于厘清学习内容、落实主体责任、丰富学习形式,从而引领广大师生深入学习党的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传承党在长期奋斗中铸就的伟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保党史学习教育取得扎实成效。  关键词:党史学习教育;高校;推进方式  高校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须结合实际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本文以对外经济贸易大
期刊
摘 要:增加亲和力是高校思政课教改的重要目标之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把现代网络技术的最新成果运用到高校思政课堂教学,利用好移动互联网教学平台推动思政课教改,有助于活跃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率,改进教学效果。主要探讨移动互联网教学平台之一的“对分易”在思政课考勤、整合教学资源、促进课堂师生交流以及平时成绩计分等方面的教学应用。结合在思政课开展“历史上感动瞬间”小组课堂演講比赛
期刊
摘 要:当今时代科学发展呈现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融合的趋势,学科交叉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愈发凸显,以北京化工大学“学科交叉人才培养计划”为研究依托,在充分调动师生双方主动性的基础上,构建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师生深度融合的学习环境和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从管理模式、交叉研讨课、科教协同和评价体系等方面系统推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对同类院校开展相关探索具有较强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协同创新;学科交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