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来人”陶染“现在人”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ter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校友资源的丰富性、预见性和延续性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在需求的多样性、反复性和持续性存在着天然内生机理的契合,具有耦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通过校友基因的激活,建立支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友信息大数据;校友文化的凝练,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和内容范式;校友精神的弘扬,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友感化和调适机制。最终实现二者的同向同行,达到“过来人”陶染“现在人”的目的,促进协同育人机制的实现和功效的发挥。
  关键词:校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耦合
  筑牢学生的思想基础,奠定其精神和道德底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不懈追求。能否帮助学生在感受到强大的思想共鸣和体验到拨云见日的精神愉悦的过程中完善自身的思想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体系,已成为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试金石。如何扭转学生对深刻的理论感到无趣、对生动的说教感到无聊的现状,让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能够“一见倾心、二见钟情、三见欣喜”,已成为高校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难题。校友资源是高校得天独厚的无形资产,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将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可以丰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资源,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持续性。
   校友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耦合的可行性分析
  校友与在校生具有一定的“同质性”,他们具有共同的教育背景、成长经历、生活环境、社交网络、情感归属等,通过校友们的“现在”,可以使在校大学生看到自己的“未来”。如此客观实际、鲜活的范例摆在大学生面前,不仅将更加直接、客观、生动,而且也是一种更容易被新时期大学生所接受的教育资源,进而促使大学生主动建立思想目标,将一直以来被动的“思想教育”变为主动的“思想建立”。将校友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已成为对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
   校友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理的内在耦合性
  第一,校友资源的丰富性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在需求的多样性之间的耦合。校友资源的丰富性主要是指高校已积累的校友资源相当丰富;同时,校友自身蕴含着丰富的经验阅历、成长故事、奋斗历程、人生感悟等育人资源和素材。鉴于大学生群体本身的多样性,其已有的思想体系、特质和内在需求千差万别,而将这些丰富细致的内容内化到每一个大学生个体中,就会表现出大学生思想价值体系内在需求的多样性。而校友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融合可以为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价值取向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前者的丰富性恰巧可以满足后者内在需求的多样性。
  第二,校友资源的预见性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在需求的反复性之间的耦合。校友资源作为育人资源的可预见性体现在两个层次:一是鉴于校友与大学生毕业于同一所学校的母缘性关系,校友无论是作为曾经的在校生还是步入社会的社会人,其思想动态和行为规律都具有较高的可借鉴性,校友在学校的思想状况可为辅导员积累经验、提供参考,方便辅导员对大学生可能出现的思想问题提高预见性。二是校友在毕业之后的工作、生活、思想起伏和心路历程可为在校的大学生提供“未來预估”和“未来体验”,由校友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谓是“现身说法”和“警钟长鸣”,在校生通过与其学习轨迹和事业发展相近的师兄师姐的接触,会自然地进行对比和类比,容易引起大学生对自我思想意识形态的反思,并根据前人的经验教训进行调整和修正。
  第三,校友资源的延续性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在需求的持续性之间的耦合。延续性是校友资源的显著特点。校友是一个分布广泛的群体,不管是从时间序列上还是从空间序列上而言,都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因此,校友资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仅内容非常丰富、形式多样,而且在时空序列上还能持续。人的思想体系的养成是一个复杂、系统动态和缓慢的过程,再加上年轻群体思想活跃、接收能力强,自我约束和情绪管理能力相对较差,内在的需求和思想形态常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如果说在校期间是思想意识形态的“养成期”,那么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就是其思想意识形态的“巩固期”期,这个阶段同等重要,不可忽视。校友作为年长一些的经历者,就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专业性和学缘性,毕业之后的大学生很有可能与作为校友的师兄师姐进入同一行业甚至同一单位,由于天然的“学缘”关系,彼此之间会非常熟悉,因此对于学长学姐们的教育和劝解相对地会少一些抵触。从长远来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具有持续性和传承性,校友资源由于其天然的延续性和学缘性则能很好地契合这一点。
   校友资源助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路径
  实现校友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可在对二者的本质特点和内生机理进行逻辑梳理的基础上,本着激活校友基因、凝练校友文化和弘扬校友精神的基本方略,从建立支撑思想政治教育校友信息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和内容范式、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启迪和主动感悟机制三方面入手,完成二者的联动互促。
  第一,激活校友基因—建立支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友信息大数据。校友基因不仅是校友信息大数据建设的精神内核,而且是校友与在校大学生关联的精神纽带。对于校友资源,不仅要注重利用,而且还要注重挖掘和保护,更要注重提升和提炼,在传承校友精神内涵和校友基因的过程中实现校友作用的规模化。现阶段,国家正全力推进大数据建设,“数据中国”和“中国数据”的建设蓄势待发,这为建立支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友大数据提供了重要的机遇。从整体而言,校友资源具有可再生性,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时空性。对于一些年长的校友,他们作为时代发展的见证者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感悟,非常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时代教育、忆苦思甜教育等;对于中年校友,大部分处于行业内的领导岗位,由他们对在校生进行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教育,有利于激发在校生的兴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于青年校友,与在校大学生年龄相近,共同语言较多,其心路历程和职场经历比较具有实时性,较易与在校大学生产生共鸣。   校友信息大数据的建设应参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知识结构和培养目标,挖掘不同年龄段、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校友的特点。对老校友的母校情和舐犊情加以珍惜和保护,对中青年校友的艰苦奋斗、创新创业事迹加以梳理、汇总和归纳,对其蕴含的多重价值进行提炼,激活校友基因,建好校友谱系,并赋予其时代特征和主流价值观标签,进而转化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各行各业校友的优势特征补充学校的德育工作。
  第二,凝练校友文化—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和内容范式。话语体系和内容范式的创新是对已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补充和深化,有助于高校扭转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低的局面;而校友资源的引入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和内容范式的创新以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效果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思政课程是一门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践性、既具有抽象性又具有现实性的课程,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既需要有一套与时俱进的话语体系和内容范式,还需要一套鲜活的、现实的载体和媒介;以具有高校校友特色的校友文化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增强和巩固教育的效果,而且对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特色“双一流”大学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具体可从两方面着手:
  一是坚持校友文化自觉,拓展校友资源附加值。从战略高度重新审视校友文化的作用和价值,将校友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生态优势进行建设和坚持,树立校友文化“强大、持续、自觉”的理念,在挖掘校友资源教育价值、智力价值、信息价值的同时,注重校友意识的培养和校友资源的保护,重视校友对母校发展的建议,不断增强校友资源的内涵和附加值,拓展校友文化底蕴,夯实校友文化自觉性的基础。
  二是坚持校友文化自信,拓展育人范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性与实践性使得其必然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世界中进行学习,在生活世界中进行实践。在广大校友的帮助下,从校友的立场不断创新和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和内容范式,使思想政治的教育内容不断地生活化和现实化,以对大学生关注的现实进行回应的方式,触动大学生的精神情感和家国情怀。而校友则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课“接地气”的重要载体和媒介,启动校友融入校园和涵养校友文化工程,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校友的话语和行为范式展现给大学生,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将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做到虚实结合、有情有义。
  第三,弘扬校友精神—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迪和主动感悟机制。要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关键在于对大学生现有思想意识形态的把握和长期的无声无息的感化。而坚守和弘扬主流校友精神,用校友精神感化和调适大学生思想教育,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实性、针对性和持久性的重要路径。具体路径如下:
  一是开发精品课程,实现典型化推进。注重依托学校的特色学科和优势专业,打造校友课程、校友文艺等集思想性、教育性和艺术性于一身的精品、经典课程,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友精神进行融合,进而融入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对学生从情感上、道德上和价值观上进行滋养、感化和引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内在动力。
  二是整合知名校友,推进问题式教学。邀请各学科领域内的名家、名师加入思政课堂,以大学生所面临的突出思想问题为专注点开展教学,实现“突出问题”“突出解决”,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校内教师“单兵作战”转变为“协同作战”,通过校外教师团队豪华阵容的集聚效应,吸引更多学科、更多领域的优秀校友加入,打造师师互动、共同切磋,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新格局。任何学科和专业最后都是要在现实社会中有用武之地,在应用的过程中除了涉及专业、法理等问题之外,也会涉及到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因此可以通过专业知识和案例的讲解,剖析其中涉及的思想道德性,从而实现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目标融入专业、融入故事,通过教学的转化,将深刻、枯燥的理论灌输和说教转变为隐性的思想启迪,最终实现学生的主动悟道和行道。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充分依靠校内教职工这一主力,又要充分挖掘各界力量作为助力。校友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是对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补充。在挖掘校友资源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同时,必须立足于政治高度,坚持意识形态导向;依托校友资源实现育人功能时,还须尽力拓展知识的广度、体现生活的温度、彰显思想的深度,使得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言之有物,实现校友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向同行,将其协同育人的功能发挥到极致。
  本文系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项目“用榜样力量解决大学生思想上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16HX096)阶段性成果;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20年党建研究课题(项目编号:84071804)成果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回顾高校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信息平台的建设背景、共享现状、建设意义的基础上,分类总结了信息平台的建设模式、平台功能和人员角色等方面的特点,详细归纳了高校采用的资源整合、基金支持、考核激励、有偿使用和队伍建设等支持平台建设的配套机制,从而为其他高校信息平台的建设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借鉴。  关键词: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信息平台  仪器设备作为现代科学开展研究的重要平台,是现代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组
期刊
摘 要:中国要改变对外传播的失语状态就需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需要提升重大问题对外发声的能力。在重大问题的舆论斗争中发声需要直面核心问题阐明立场;需要明确斗争的目标并阐释清楚中国主张,根本目的是服务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讲求五湖四海精神,做到舆论上最广泛的团结;需要讲求舆论斗争的艺术性,采用隐性传播策略。  关键词:重大问题;舆论斗争;国际传播能力  2021年5月31日
期刊
摘 要:经过三十多年的持续性努力,中国国际传播力有了显著提升,无论是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推进和实施,还是通过倡议设立亚洲投资银行建设和改善友好国家的民生工程,抑或是文学艺术作品出口、科技论文产出的增长,中国的国际传播力影响不断扩大。近两年,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成果经验和英勇事迹的广泛传播,也为国际传播力的增强提供了最具说服力的事实证据。然而,与诸多成就和伟大复兴的愿景以及建设强大国际传播
期刊
摘 要: 美育是中国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精神文明需求。高校要做好美育工作,提升目标和思想高度是强化美育工作的前提,加强顶层设计是做好美育工作的保障。高校应强化顶层设计,统筹各方力量,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资源共享、校园文化等方面为美育工作提供保障。  关键词:美育;高校;新时代;人才培养   美育在当代中国高等教育中的意义  美育并不是新的工作和新的概念。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就提出了德智体美劳
期刊
摘 要: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面对“两个大局”,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贯彻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使命。北京工商大学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传承好红色校史,从中汲取智慧和奋斗力量,在今年申博工作取得可喜成绩的基础上,大力深化综合改革,加快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形成扎根京华大地办学育人的新发展实践,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起步。  关键词:红色基因;综合改革;人才培养;
期刊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未来的大国工匠,这些工匠所具有的工匠精神是人才培养之“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高等职业院校需要转变观念、充实内容、丰富形式,依托区域经济发展、利用行企资源优势,克服观念困局与实践困境,从营造社会氛围、激发学生主体性、培养职业创造力等方面不断探索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新路径。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 工匠精神;路径   高等职业院校培育工匠精神面临的现实困境  1.工匠精神
期刊
摘 要: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引导为主轴,旨在通过回答活动实现教学目标,将其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教学中运用,对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情感体验以及培养大学生理论思考习惯等发挥着重要作用。“概论”课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要求教师结合“00后”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开启“问”的闸门,引导大学生“敢问”“能问”“会问”。以“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讲授中问题教学法的运用
期刊
摘 要:积极探索基于混合式教学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组织模式和管理模式,既是推动课程教学模式变革,探索“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的有益尝试,也是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混合式教学实践的探索要兼顾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革;线上课程的建设应与线下教学模式的改革并行;要重视能力导向和产出导向,努力增强学生的获得感与认同感。  关键词:新闻学;混合式教学;以学生为中
期刊
摘 要:课程与教学模式的改革必将引起评价方式的变革,学生的全面发展呼唤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理念。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探索“课程+课堂”双维度、多方式下学生学习过程评价模式,形成记录范式供教师使用,构建了“优化教学评价设计—细化教学组织实施—完善教学过程监控—加强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实现路径,为高校教师实施课程过程性评价提供有效借鉴,为学校推进课程过程性
期刊
摘 要:人工智能时代的旋即而来,打开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场域,但新道德伦理又使网络思政教育陷入困境。在阐释人工智能发展给网络思政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如何把握好人工智能的伦理原则、自律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基础上,讨论如何充分利用人工智能赋能网络思政,建立完善学校整体人工智能体系、多角度提升教育者“人机协作”能力以及加快网络思政向智能思政转型,使网络思政更好地发挥铸魂育人功能。  关键词:人工智能;网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