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勇担时代使命加快推进北工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ao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面对“两个大局”,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贯彻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使命。北京工商大学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传承好红色校史,从中汲取智慧和奋斗力量,在今年申博工作取得可喜成绩的基础上,大力深化综合改革,加快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形成扎根京华大地办学育人的新发展实践,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起步。
  关键词:红色基因;综合改革;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
  在“建校报国、为民办学”的红色基因涵养下,北京工商大学(以下简称学校)历经干校肇基、恢复重建、合并组建,始终牢牢坚持党的领导,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勇于推进教育改革创新。自2021年初,学校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深入挖掘红色校史,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融入人才培养和办学治校全过程,通过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更加明确扎根京华大地办学育人的使命,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持续深化综合改革,加快推进工商融合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不断推动办学育人取得新成效。学校现有63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和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27个;17个一级学科和17个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联合培养博士学位授权点,2021年新获批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已完成公示;有3个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农业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2.38‰、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近年来,大力推进数字经济、食品营养与安全、金融科技、人工智能等新兴学科和研究领域发展,为首都“四个中心”和“两区”“三平台”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奠定红色根脉,服务国家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的使命担当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党较早创建的培养商业、轻工业战线建设者的高校,学校在七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促发展,为服务国家战略、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建功立业,担负起建校历史使命,奠定了学校的红色根脉,形成了以商科、食品和轻工为主的办学优势和特色,为国家培养了15万余名各级各类专门人才。
  1.服务国计民生之需建校,坚守与国同向同行的家国情怀
  学校始于1949年成立的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干部学校(后为北京商学院)和1958年建立的北京轻工业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面临迅速稳定市场物价和经济秩序、恢复发展生产和安定人民生活的考验,两院应需相继成立,培养输送了大批商业流通和轻工行业急需的技术人才和管理干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恢复经济社会秩序、推动商品物资交流,促进生产发展和满足城乡群众生活所需等作出重要贡献,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曾三次接见学校师生。
  此后几经更迭,始终延续和传承学校红色基因,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面向社会需要,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北京商学院结合教学重点研究商品流通、企业管理等现代市场经济和经营管理理论,承担大量国家、相关部委科研课题和政策咨询,为我国商业流通体制改革作出突出贡献。北京轻工业学院促进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承担了多项“七五”“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为造纸、皮革和食品等轻工行业科技进步作出卓越贡献,在塑料加工应用、芦荟研究等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建立了国家检测中心。
  2.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培养商业、轻工业行业中坚
  基于创建时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学校始终坚持为国家和首都建设、人民美好生活培养人才、贡献智慧。北京商学院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和“一五”计划时期舉办干部与师资培训班,担负培训全国县级以上商业、粮食、工商局局长和县供销社主任级干部和师资,到1960年设立四年制本科商业经济系和两年制专科师范部,培养了全国供销合作和商业领域的骨干,为迅速建立起遍布城乡的新型商业网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使各地供销合作社成为“农村经济活动的中心,国营商业的得力助手”。北京轻工业学院主要面向轻工行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建校初设有制浆造纸、皮革等四个本科和专科专业,并招收工人干部培训班,后增设发酵、盐业化学等专业,培养了轻工领域的中坚力量。
  随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两院始终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重,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大幅调整专业设置,采取一系列措施整顿教学秩序,共同走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实践前列。北京商学院突出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利用工商企业广阔社会课堂,进行业务实践和社会调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北京轻工业学院实施教学质量优秀奖励办法,举办教育思想研讨会和大讨论,注重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大力提高教学质量。
  3.顺应高等教育改革合并组建,立足北京探索转型发展
  20世纪90年代末,按照国家加快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的精神,为改变规模偏小、学科单一的现状,充分发挥学科互补、专业交叉的优势,毗邻而居的两院合并组建大学,原隶属于机械工业部的机械工业管理干部学院并入,1999年6月12日,北京工商大学合并组建,翻开了学校发展新篇章。学校抢抓机遇拓展办学空间,2004年10月,建成良乡新校区,是全市首批入驻良乡高教园区的高校之一。同时,充分发挥人才、学科专业优势,投入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转向以北京生源为主,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为北京市商业、物流业、城市运行保障等服务,参与了奥运会物流、前门商业街改造和北京西站铁路信息自动化系统等重大项目专业咨询和论证。
   坚守初心使命,明确学校综合改革和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思路
  在北京市属高校分类发展的过程中,学校进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行列,根植于学校红色血脉,高度重视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在坚定师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在推进综合改革和教育评价改革上下功夫,推动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
  1.坚守学校红色根脉,组织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作为综合改革强大思想动力   学校面向全体师生,以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抓好贯穿全年的党史学习教育,作为坚定不移跟党走、扎根京华大地办大学、加快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强大思想动力。制定全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实施方案和“永远跟党走”主题教育活动方案等,举办党史学习教育读书班,抓好个人自学、集中研讨、专题辅导等,推出知识竞赛、微感言征集等,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讲授党课107次,以上率下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抓在经常、融于日常;聚焦“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梳理出十大重点项目清单,开通“第一应答”学生服务热线,实施“四反两治”专项治理和“深夜护学”行动,促使广大党员干部在学习党史、为民服务中受到深刻教育洗礼。特别是把组织参与《伟大征程》演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等服务保障活动,作为最生动最实际的党史学习教育实践,展现出青年学子“强国有我”的责任和担当,以实际行动传承着红色基因。
  2.完成改革发展顶层设计,进一步明确学校新时代办学定位和目标
  学校凝聚庆祝建党100周年激发的巨大力量,坚持目标导向、系统观念,完成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改革发展顶层设计。在组织全员学习培训、落实自查的基础上,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形成学校深化教育评价综合改革方案,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北京市政府专题会议审议提出的要求,积极推进综合改革方案的论证和修订工作,邀请教育部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等的知名专家学者,组成专家顾问团协助推进学校综合改革工作。紧密围绕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进一步明确学校新时代办学定位是:立足北京、服务首都,建设商科、轻工和食品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目标,为北京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
  3.坚持破立并举统筹兼顾,形成学校发展和综合改革总体思路
  经过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编写完成学校分类办学专项规划和“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确定“十四五”时期“一二三四”的总体发展思路,即围绕“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一条主线,推进“良乡校区和阜成路校区”两项建设,坚持“学术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三大战略,实施“人才培养创新行动、学科建设攀登行动、科研服务争先行动、队伍建设卓越行动”四个计划。坚持破立并举,对标对表国内外高校综合改革实践,深化二级管理体制改革、职称评聘改革、薪酬分配改革等,启动实施一系列重要改革举措,将学院分类为研究型、教学型学院,建立分类考核、评价和奖惩机制,以人事制度改革为重点,以资源配置改革为保障,积极探索创新评价模式、要素和手段,通过改革激发学校内涵发展、质量提升活力,推动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师生。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凝聚工商融合发展共识,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融入北京新发展格局
  当前,学校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为重点,持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紧紧围绕“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这一主线,进一步深化落实综合改革各项举措,加快推进事业发展,更好地融入和服务北京新发展格局。
  1.坚持加强和改进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内部治理体系
  学校把党史学习教育的切实成效,转化为深化全面从严治党与推进事业改革发展深度融合的实效,不断完善内部治理体系,健全配套制度体系,形成以大学章程为基础,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核心,以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理事会为支撑的现代化大学治理架构。建立起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良好运行机制;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和组织架构,保障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和发展中规范有效运行;重视教职工代表大会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发挥好理事会在办学中参与、支持和咨询作用,从而调动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学校建设的积极性。
  2.推进学科交叉和集群联动,凝聚起工商融合发展战略共识
  深化集中优势学科服务国家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服务于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和“两区”“三平台”建设,以服务首都发展需求为导向,科学制定学校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出台学科建设绩效评价办法,建立绩效评估与资源分配挂钩的学科动态调整模式。在理工经管学科均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凝聚工商融合发展共识,强化学校“理工+经管”的特色和优势,大力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突出小学科和交叉学科,推进校内学科交叉融合,加强经管类、轻工食品、信息技术、文科、交叉学科等学科群建设,支持大数据管理与应用、金融科技、人工智能等领域新兴交叉学科,谋划布局食品安全、信息技术、生态环境、社会治理等领域的交叉学科点,培育重大新兴交叉学科建设成果。新设数学与统计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生态环境学院等,基本形成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体系,着力推进已启动建设的食品安全与营养、数字经济、金融科技等五项彰显学校优势和特色、面向学科前沿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新兴交叉学科建设项目,大力培育北京市高精尖学科,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3.以教育评价改革为动力,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将立德树人融入学生培养各环节,大力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形成协同育人机制。制定并实施《北京工商大学培养创新人才实施意见》,确定1个~2个学院作为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区;按照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意见等精神,修订完善学校教育教学奖励办法,建立教学奖励长效机制,强化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引导教职工钻研教学、潜心育人;健全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以服务北京发展需求为导向,优化布局和动态调整现有专业,建设数字经济、金融科技、人工智能等新专业;加强专业内涵和特色建设,以商科和工程专业认证、课程合格性评估为抓手,推进“双万”专业建设创新工程,目前已获批27个国家和北京市一流专业;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成30余间智慧教室和智慧教学大数据展示中心,初步建成智慧教学一体化管理平台等;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展大数据、金融科技、国际商务管理、国际旅游管理等方向新工科、新文科试点建设,依托商科、轻工和食品等特色学科,成立学校未来技术研究院,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培养符合国家和首都发展战略需求的未来科技领军人才。
  4.以服务首都发展为统领,构建科技创新和服务新发展格局
  围繞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两区”“三平台”建设和高精尖产业发展,学校大力提升科研质量和科技服务水平,凝练和聚焦科研方向,积极探索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创新,着力增强科研实力和贡献度。制定实施奖励办法、科学成果转化办法,集中力量加强重点科研平台和高端智库建设,力争获批食品营养与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力推进北京人文社科研究中心和高精尖中心(二期)建设申报,建设好化妆品产业协同创新中心、酒类产品研发中心、可降解生物基食品用材料新型研发中心等平台;今年获批国家“两科”基金项目达80项,申报数量和经费再创新高;加大科研人员成果转移转化自主权,鼓励校企、产教和城教合作,先后成立首都商贸发展研究院、数字经济研究院、政府财政绩效研究院等研究机构,为首都服务业和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和智力支撑;依托食品、环境、材料等学科优势,与首农、顺鑫等企业进行战略合作。深入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成立巴基斯坦科技与经济研究中心,获批科技部中国—加拿大食品营养与健康联合实验室等,不断提升学校国际合作交流和服务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5.深化人事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不断拓展人才招聘渠道,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完善人才引进配套政策和考核机制,近五年共引进各类人才381人。实施队伍建设卓越行动,分层次培育杰出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和青年拔尖人才;推进薪酬制度改革,探索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等分配方式,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以实际贡献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与奖惩机制。健全人才分类聘任和考评机制,逐步形成事业编制与劳动合同制、柔性引进制等相结合的聘任模式,建立以代表性成果和实际贡献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方式,实施岗位分级分层管理,通过预聘制、非升即走等方式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统筹规划管理、教辅等支撑队伍建设,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作者系北京工商大学党委书记)
其他文献
@ 鲁雷(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纪委书记,研究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第一,树立“大教育观”。高等教育发展不仅是行业的分内之责,更关乎国计民生,如何将量的庞大转化为质的优势,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系统谋划、综合施策,必须将其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下、放在国际国内发展的背景中,研判新形势、找准新方位、把握
期刊
@ 李永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  教材的核心功能是育人。推进教材建设“培元”,就是要在教材中体现国家意志,同时又赋予其知识和思想精髓,从而发挥其育人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教材紧紧契合新中国发展的新理论、新实践和新气象,为新中国新型正规大学教育的创办奠基;改革开放后,紧跟国际学术前沿,译介海外优秀教材和学术著作,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腾飞助力;21世纪以来,以建设具有
期刊
摘 要:为提高高校体育场馆科学化管理水平,保证其在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综合素质的同时,高效服务于全民健身事业,可依托“互联网+”技术优势,从挖掘人工智能服务优势、实现智慧化服务;实时动态监控,提高场地使用率;加强场馆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配合,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三方面入手,消减场地冲突、时间冲突等阻碍因素的不利影响,加强高校体育场馆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实际效用,助推全民健身蓬勃开展。  关键
期刊
摘 要:高校新闻舆论工作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重要工作。做好高校新闻舆论工作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能打硬仗的新闻队伍。运用我们党关于新闻队伍建设经验,结合高校新闻工作特点,提出要通过“四个坚持”进一步加强高校新闻队伍建设。  关键词:新闻舆论;高校新闻队伍;立德树人  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聚焦“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
期刊
摘 要: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背景下,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如何进一步更新理念,创新思路,探索财务管理新模式,更好地为学校提供财力保障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中国音乐学院结合办学实际,积极推进财务管理创新,以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财务管理体制机制为先导,多方着手,从办学经费筹措、内部控制、全面預算管理、财务信息化、薪酬体系、财务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强化财务管理,为学校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提供优质管理服务与财
期刊
摘 要: 高校校报是传统媒体的典型代表,也是高校新闻舆论宣传的主阵地。面对新的形势,校报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和新挑战。当前,高校校报在内容、资源、作用上应该突出其独特优势,进一步整合校内外资源,在办刊宗旨上则应突出学校特色,主动适应新形势下对校报的新要求。  关键词:高校校报;发展;创新;路径  高校校报作为传统媒体的典型代表,也是高校新闻舆论宣传的主要阵地。新形势下,校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探
期刊
摘 要: 在回顾高校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信息平台的建设背景、共享现状、建设意义的基础上,分类总结了信息平台的建设模式、平台功能和人员角色等方面的特点,详细归纳了高校采用的资源整合、基金支持、考核激励、有偿使用和队伍建设等支持平台建设的配套机制,从而为其他高校信息平台的建设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借鉴。  关键词: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信息平台  仪器设备作为现代科学开展研究的重要平台,是现代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组
期刊
摘 要:中国要改变对外传播的失语状态就需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需要提升重大问题对外发声的能力。在重大问题的舆论斗争中发声需要直面核心问题阐明立场;需要明确斗争的目标并阐释清楚中国主张,根本目的是服务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讲求五湖四海精神,做到舆论上最广泛的团结;需要讲求舆论斗争的艺术性,采用隐性传播策略。  关键词:重大问题;舆论斗争;国际传播能力  2021年5月31日
期刊
摘 要:经过三十多年的持续性努力,中国国际传播力有了显著提升,无论是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推进和实施,还是通过倡议设立亚洲投资银行建设和改善友好国家的民生工程,抑或是文学艺术作品出口、科技论文产出的增长,中国的国际传播力影响不断扩大。近两年,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成果经验和英勇事迹的广泛传播,也为国际传播力的增强提供了最具说服力的事实证据。然而,与诸多成就和伟大复兴的愿景以及建设强大国际传播
期刊
摘 要: 美育是中国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精神文明需求。高校要做好美育工作,提升目标和思想高度是强化美育工作的前提,加强顶层设计是做好美育工作的保障。高校应强化顶层设计,统筹各方力量,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资源共享、校园文化等方面为美育工作提供保障。  关键词:美育;高校;新时代;人才培养   美育在当代中国高等教育中的意义  美育并不是新的工作和新的概念。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就提出了德智体美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