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分析:《学会合作》一文是六年級下册第四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说理性的演讲稿,通过两个典型事例告诉读者“只有与学人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一个是交响乐团的演奏,说明合作需要高度的协作精神;一个是瓶口逃生实验,说明合作还需要自我牺牲精神。这两个事例从不同侧面启发听者体悟“合作”的真谛,列举恰当叙述清楚、生动。
教学目标:1、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两个事例的的侧重点不同,体会其作用。2、懂得“只有学会与别人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的道理,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自我牺牲的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口瓶、七个带线彩球、秒表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明确合作含义
(1)上前课我们学了《学会合作》,谁知道什么叫合作?(2)揭题:下面,我们也来互相配合一次,完成 第14课的学习——《学会合作》。(板书课题)
二、研读事例,感悟合作之美
过渡:那么,怎样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呢?作者没有直接讲述道理,而是——举了两个事例。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 4~6 自然段,用简洁的话概括两个事例。
(一)、研读事例一:从交响乐团的演奏感悟合作需要高度协作精神
1、 什么叫“交响乐团”?(大型的管弦乐演奏团体。由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等组成,参加人能达上百人。你想不想欣赏?课件出示交响乐团演奏的视频资料。
2、书上是怎么写的?出示,指名读。问:乐曲是有声,是无形的,可这里却写成“倾泻、流向、流进”这都是形容流水的呀,是不是写错了?说“倾泻”是把乐曲写的像流水一样有形了,让人感觉乐曲就像流水那的流畅、和谐、自然、完美。类似的词还有吗?(流向、流进)
3、假如演奏中有人不专心,快的快,慢的慢,结果会怎样?(不动听、不完善和谐,所以,所有乐师都要统一行动听指挥。课文里是怎么说的?(齐读)
4、思考:交响乐团的演奏为什么会如此完美和谐?
(在演奏中有着“高度统一的团体目标”和“协作精神”)
【设计意图:播放交响乐,让学生直接感受感受交响乐的完美和谐,交响乐团合作的完美,这样避免空洞说教的繁琐,让学生真实感受到要演奏好交响乐的条件更具说服力,然后再结合感情朗读课文,真正体会“高度统一的团体目标”和“协作精神”的重要。】
5、分组讨论:为什么作者一定要选这个事例呢?不选拔河比赛作例子呢?这个事例与作者的观点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后总结:因为交响乐团的人数多,乐器多,合作起来更复杂,更庞大,这是合作的典范,选举的是典型事例,最能说明作者的观点。
(二)研读事例二,从模拟逃生实验中感悟合作需要牺牲精神
过渡:那么,光有统一的目标合作就能成功吗?默读第5自然段,想想实验的材料、规则、目的和结果分别是什么?
1、指名汇报实验的材料、目的、结果。
2、中国的几个小学生是怎么做的?(指名读)
3、我这里也有一幢房子(拿出教具),房子起火了,谁也敢冒着生命危险来做这个实验?(指名 7 人参与实验,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他们如何合作取出彩球,并计算时间。 )
4、现场采访,评议。(1)祝贺你们你们同样是在规定时间内成功逃生!我最想采访的是最后一个出来的同学,请问,你为什么选择最后一个出来,难道你不知道危险吗?你是怎么想的? (2)先人后己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同学们,让我们再次为他鼓掌!(学生鼓掌)不过我想,你也应该逐一跟你的合作伙伴握手,你的成功逃生也离不开他们的配合,对不对?(提示学生可以与同伴握手)(3)真是令人感动的一幕啊!经历了一次生与死的考验,真是患难见真情啊。让我们把掌声再次送给这七位用生命来合作的同学!(请学生回座位)
5、但是,我们跟书上的小朋友的3秒钟比起来,还是有那么一点小差距,我们不妨也总结一下,看看问题出在哪了,找出了问题,以后我们就可以合作得更加完美和谐。
过渡:是的,有比较才知道差距,让我们再来读读外国教育专家是怎么评价的!(朗读外国教育专家的话)
6、在外国专家眼里,中国孩子“了不起”的“可贵的合作精神”表现在哪里?(一个接一个,依次,而不争抢。“依次”就意味着不争抢(先),还意味着要冒着被烧死的危险。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自我牺牲精神”,“保证了出口的畅通,“屋里的人”通力合作,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逃出“突然起火”的“房子”。还记得还记得汶川大地震吗?地震突来,房倒屋塌,无数人失去了保贵的生命,然而,有一所中学却创造了逃生的奇迹——安县桑枣中学2000名学生只消1分半的时间就成功撤离,并且无一伤亡。这主要归功于他们撤离时做到了快而不乱,井然有序。当然还有《船长》一文中的哈尔威船长为了全船的人,舍生忘死,这都是自我牺牲精神的代表。这个小故事则告诉我们成功的不仅要有统一的目标,还需要(引读——心中心想别人,想着集体,有自我牺牲的精神)
(三)探究、感受两个事例的的侧重点不同,领会其作用
1、你看,为了说明怎样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作者举了两个事例,只举前一个例子够不够?为什么?(同桌合作讨论)
2、交流汇报后指出:不够。这两个事例强调的重点不同,表达的是两层意思,只举前一个例子只说明合作需要有协作精神,而后一个例子是说明合作需要有自我牺牲精神的,只有举两个例子,才能把问题说得很全面,所以缺一不可。为此,作者用“不仅……而且……”这个关联词把它们连接起来,体现了递进的关系。
3、这两个事例说明的道理哪个更难做到?
4、让我们把两个事例蕴含的道理再来完整地读一读,牢记住这句话。(齐读第 六自然段)
5、读写结合练习:的确,世界上有许多事情,只有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才能完成。你能举几个自己学习、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吗?
【设计意图:这一练习的设计,即使孩子们了解了课文内容,又发展了语言、训练了思维,同时也完成了《补充习题》的题目,因此也是一个读写结合的小练笔。可以说是“一箭双雕”。】
三、拓展延伸,深化合作意义
过渡:老师这里也有一个例子:读一读,说说你的想法。
1、出示:阅读材料:《学会合作》,指名阅读并汇报体会。
2、再次引读第6节,出示填空练习。
成功的合作不仅要有(),要(),而且还要(),(),有()的精神。
3、小结:看来,社会生活中的确离不开合作。所以作者最后呼吁(齐读第7节):“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也是一个更加需要合作的社会,只有学会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4、刚刚,我和同学们也进行了一次卓有成效的合作,为了表扬大家的突出表现,我送给同学们一份礼物——一把开启成功之门的金钥匙。(出示)
小合作有小成就,大合作有大成就,不合作就很难有什么成就。只有学会与别人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希望同学们拿着这把金钥匙去打开一个又一个成功之门,开拓美好的明天!
作业:
1、课后收集与“合作”有关的名言警句。
2、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演讲。
板书设计:
高度协作
学会合作打开成功之门钥匙
自我牺牲
教学目标:1、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两个事例的的侧重点不同,体会其作用。2、懂得“只有学会与别人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的道理,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自我牺牲的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口瓶、七个带线彩球、秒表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明确合作含义
(1)上前课我们学了《学会合作》,谁知道什么叫合作?(2)揭题:下面,我们也来互相配合一次,完成 第14课的学习——《学会合作》。(板书课题)
二、研读事例,感悟合作之美
过渡:那么,怎样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呢?作者没有直接讲述道理,而是——举了两个事例。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 4~6 自然段,用简洁的话概括两个事例。
(一)、研读事例一:从交响乐团的演奏感悟合作需要高度协作精神
1、 什么叫“交响乐团”?(大型的管弦乐演奏团体。由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等组成,参加人能达上百人。你想不想欣赏?课件出示交响乐团演奏的视频资料。
2、书上是怎么写的?出示,指名读。问:乐曲是有声,是无形的,可这里却写成“倾泻、流向、流进”这都是形容流水的呀,是不是写错了?说“倾泻”是把乐曲写的像流水一样有形了,让人感觉乐曲就像流水那的流畅、和谐、自然、完美。类似的词还有吗?(流向、流进)
3、假如演奏中有人不专心,快的快,慢的慢,结果会怎样?(不动听、不完善和谐,所以,所有乐师都要统一行动听指挥。课文里是怎么说的?(齐读)
4、思考:交响乐团的演奏为什么会如此完美和谐?
(在演奏中有着“高度统一的团体目标”和“协作精神”)
【设计意图:播放交响乐,让学生直接感受感受交响乐的完美和谐,交响乐团合作的完美,这样避免空洞说教的繁琐,让学生真实感受到要演奏好交响乐的条件更具说服力,然后再结合感情朗读课文,真正体会“高度统一的团体目标”和“协作精神”的重要。】
5、分组讨论:为什么作者一定要选这个事例呢?不选拔河比赛作例子呢?这个事例与作者的观点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后总结:因为交响乐团的人数多,乐器多,合作起来更复杂,更庞大,这是合作的典范,选举的是典型事例,最能说明作者的观点。
(二)研读事例二,从模拟逃生实验中感悟合作需要牺牲精神
过渡:那么,光有统一的目标合作就能成功吗?默读第5自然段,想想实验的材料、规则、目的和结果分别是什么?
1、指名汇报实验的材料、目的、结果。
2、中国的几个小学生是怎么做的?(指名读)
3、我这里也有一幢房子(拿出教具),房子起火了,谁也敢冒着生命危险来做这个实验?(指名 7 人参与实验,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他们如何合作取出彩球,并计算时间。 )
4、现场采访,评议。(1)祝贺你们你们同样是在规定时间内成功逃生!我最想采访的是最后一个出来的同学,请问,你为什么选择最后一个出来,难道你不知道危险吗?你是怎么想的? (2)先人后己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同学们,让我们再次为他鼓掌!(学生鼓掌)不过我想,你也应该逐一跟你的合作伙伴握手,你的成功逃生也离不开他们的配合,对不对?(提示学生可以与同伴握手)(3)真是令人感动的一幕啊!经历了一次生与死的考验,真是患难见真情啊。让我们把掌声再次送给这七位用生命来合作的同学!(请学生回座位)
5、但是,我们跟书上的小朋友的3秒钟比起来,还是有那么一点小差距,我们不妨也总结一下,看看问题出在哪了,找出了问题,以后我们就可以合作得更加完美和谐。
过渡:是的,有比较才知道差距,让我们再来读读外国教育专家是怎么评价的!(朗读外国教育专家的话)
6、在外国专家眼里,中国孩子“了不起”的“可贵的合作精神”表现在哪里?(一个接一个,依次,而不争抢。“依次”就意味着不争抢(先),还意味着要冒着被烧死的危险。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自我牺牲精神”,“保证了出口的畅通,“屋里的人”通力合作,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逃出“突然起火”的“房子”。还记得还记得汶川大地震吗?地震突来,房倒屋塌,无数人失去了保贵的生命,然而,有一所中学却创造了逃生的奇迹——安县桑枣中学2000名学生只消1分半的时间就成功撤离,并且无一伤亡。这主要归功于他们撤离时做到了快而不乱,井然有序。当然还有《船长》一文中的哈尔威船长为了全船的人,舍生忘死,这都是自我牺牲精神的代表。这个小故事则告诉我们成功的不仅要有统一的目标,还需要(引读——心中心想别人,想着集体,有自我牺牲的精神)
(三)探究、感受两个事例的的侧重点不同,领会其作用
1、你看,为了说明怎样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作者举了两个事例,只举前一个例子够不够?为什么?(同桌合作讨论)
2、交流汇报后指出:不够。这两个事例强调的重点不同,表达的是两层意思,只举前一个例子只说明合作需要有协作精神,而后一个例子是说明合作需要有自我牺牲精神的,只有举两个例子,才能把问题说得很全面,所以缺一不可。为此,作者用“不仅……而且……”这个关联词把它们连接起来,体现了递进的关系。
3、这两个事例说明的道理哪个更难做到?
4、让我们把两个事例蕴含的道理再来完整地读一读,牢记住这句话。(齐读第 六自然段)
5、读写结合练习:的确,世界上有许多事情,只有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才能完成。你能举几个自己学习、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吗?
【设计意图:这一练习的设计,即使孩子们了解了课文内容,又发展了语言、训练了思维,同时也完成了《补充习题》的题目,因此也是一个读写结合的小练笔。可以说是“一箭双雕”。】
三、拓展延伸,深化合作意义
过渡:老师这里也有一个例子:读一读,说说你的想法。
1、出示:阅读材料:《学会合作》,指名阅读并汇报体会。
2、再次引读第6节,出示填空练习。
成功的合作不仅要有(),要(),而且还要(),(),有()的精神。
3、小结:看来,社会生活中的确离不开合作。所以作者最后呼吁(齐读第7节):“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也是一个更加需要合作的社会,只有学会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4、刚刚,我和同学们也进行了一次卓有成效的合作,为了表扬大家的突出表现,我送给同学们一份礼物——一把开启成功之门的金钥匙。(出示)
小合作有小成就,大合作有大成就,不合作就很难有什么成就。只有学会与别人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希望同学们拿着这把金钥匙去打开一个又一个成功之门,开拓美好的明天!
作业:
1、课后收集与“合作”有关的名言警句。
2、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演讲。
板书设计:
高度协作
学会合作打开成功之门钥匙
自我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