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来源 :颂雅风·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x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文化是当前我国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培养我国民族精神的基础。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使得其成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所以,在各种外来文化充斥着中职学生思想背景下,将传统文化渗透于中职语文教学之中,能够让学生辨别和抵制腐朽文化的能力得到充分良好地提高,为其正确价值观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而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渗透到中职语文教学中来,是当前广大中职语文教师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中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做了阐述,旨在推动中职语文教学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滲透方法
  在新课改观念的倡导下,语文教学不但要注重教学规定目标的实现,同时更要注重学生道德和实践的良好培养。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时,除了要极力重视学生语文学科素质的提高,更要牢记育人以及育德使命,将传统文化与中职语文教学进行联想融合,进而为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贯彻生本原则
  教师在将传统文化渗入于中职语文教学中时,应转变和更新观念,不能将学生看做语文知识和传统文化的被动接受者。学生作为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是教师教学效果提升以及和谐学习氛围的客观关键人物。教师强制灌输学生语文新知或者传统文化内容的话,会严重消磨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也不利于其内心文化共鸣的激发。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在将传统文化渗入于语文教学中时,必须要以学生实际为教学参考点和出发点,贯彻生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精髓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得以充分有效地调动。如在端午节前后,教师与学生一同品读《离骚》,并讲述作者和背景故事,让学生将楚辞中作者的情感与节日相融合,进而促使他们更加深刻地体悟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所在。
  二、信息技术辅助
  由于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得他们在面对教师抽象和枯燥的言语教学时,常常会提不起兴趣并极容易走神,学习自主性低下。而现代信息技术作当前时兴的教学辅助工具,能促使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以充分有效地调动。其通过影像或画面形式,让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受到强烈刺激,是一种实效性和趣味性兼备的辅助教学方式。中职语文教师也应注重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作用与优势的发挥,将其与传统文化渗透进行联系融合,让中职学生不再因为言语教学的无趣和枯燥而产生走神情况,同时促使他们能够更加立体和形象地体悟传统文化内涵精髓。如在讲述一些古诗词时,教师可向学生展现作者的一些影像介绍,播放一些传统民族音乐,让学生能够切身体悟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意境美。又如,教师可挑选一些极富文化内涵的古汉字,用PPT向学生展示汉字演化的过程,从象形字到声形字,促使他们了解汉字所蕴藏的传统文化,并从中领略传统文化之魅力。
  三、文化教育走出课堂
  我国历史文化是经历了历史和岁月的沉淀洗礼,并在不断地取精去糙中传承下优秀传统文化,不是朝夕即能掌握的。中职教师还应将传统文化渗入于课堂之外以及学生的生活之中。而家庭作业对于新知的掌握以及后续的预习有着极强的促进作用。因此,中职教师也应在家庭作业中渗入传统文化内容。如每天几个传统谚语、一首古诗,经过每天不断积累,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传统文化体验。又如,教师让学生每周摘抄一篇古文,将其整理成一个专门的册子,并在摘抄的同时,写下自身对于内容的认知、理解及启示等。在日积月累中整理出自己宝贵的传统文化财富,并拓宽自身的知识面和文化面,在传统文化积累中,思考和体悟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并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
  四、拓展教评标准
  教学评价不但要包括对于学生进行评价,同时也要包括对教师评价,同时二者都要渗入传统文化内容。比如教师示范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丰富教学内容,以及教师有没有做到传统文化在教材基础上的全面渗透等。将这些方面纳入教师评价框架之内,并在教师技能和职称评价中得到良好落实,进而促使教师能够更加关注和重视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之中的渗透。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教师应不断延伸和探索教评方法,调查和检阅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掌握程度,这种教评应当注重灵活性,其不是学生优劣的评定标准,而是重在准确了解学生实际内心情况。通过精准认知和解读学生内心情况,有助于教师对学生传统文化认知和体悟薄弱之处进行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加强,进而促使学生能够更好体悟和学习传统文化内涵精髓。
  结语
  总的来说,中职语文教师应切实响应和履行新课改要求,将传统文化渗透与语文教学之中,承担起育人和育德的责任与使命,并以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学之要,为将他们培养成新时期优秀的人才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聂俊汀.浅谈传统文化对语文教学的影响[J].广东蚕业,2019(01).
  [2]杨淑琴.语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几点做法[J].甘肃教育,2016(19).
  作者单位:云南省文山州民族职业技术学校
其他文献
音乐不仅可以借助优美的声音使人产生愉悦的心情,同时还可以激发人们的热情。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鲜明的音乐形象生动地反映和影响着人的思想感情。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浸入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审美体验的积淀,使其产生巨大的行为力量。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唱歌综合课唱出德育的乐音  小学音乐课本(包括补充歌曲)中90%以上的歌曲思想性较强,德育功能突出。其中大部分为歌颂祖国人
期刊
摘要: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古诗词语言凝练,具有很高的概括性和艺术性,我们在鉴赏时需要反复推敲和琢磨,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古诗词鉴赏需要品其意、悟其情,深度品味诗歌中蕴含的文化意境和文化品格,这是新时期语文诗歌教学的新方向。夔州是历史名城,民间也有把它称之为“诗城”的说法,有很多大诗人留下了歌咏夔州的古诗词。本文主要是搜集了和夔州相关的古诗词,分析了
期刊
摘要: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代表,具有深厚悠长的文化意蕴和别具一格的文学特征,透过简短而节奏化的语句,流露出真情实意,通过精髓而真切的字眼,体现出古人思想境界的高度。古诗词将思想文化与精神情感相互融会贯通,铸就了经典文学的历史地位,是每一个中国人,乃至所有学习中文的人,都需要且必须要了解和学习的内容,这足以证明了古诗词的文学价值和文化影响。因此,学会吟唱与鉴赏古诗词,就成为了至关重要的能力与
期刊
鲁迅先生曾在《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对小说《离婚》有这样的评价,它“脱离了外国作家的影响,技巧稍为圆熟,刻画也稍加深刻”。实际上作为先生的最后一篇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小说,《离婚》要比以前的作品更为深刻地展示了辛亥革命以后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农村的现实。将言语上的冲撞、行为上的抗击视为改革,本身就荒诞且可笑,这就让那些反对改革之人更加容易抓住把柄、一举击破、万劫不复。然而这种毒害并没有结束,反而在变本
期刊
摘要: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一种文学体裁,创作一首诗词的基础在于“体验”。美感经验的积累是诗词创作的前提,没有美感经验,就没有“美”,也就不可能创作出“美”的作品。体验的前提、过程和成型也就是美学中显现、赋形和诗性言说的过程。  关键词:诗词创作 美学 体验 格律  一位戏曲理论家曾说过,和话剧相比,“戏曲不是把米做成饭,而是把米酿成酒。”这位戏曲理论家的比喻也可以用于诗与文的区别上。清
期刊
摘要:中国是当今世界仅存的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文化渊源流传而又一脉相承,经过多个时代的变迁沉淀,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是无数华夏先贤的智慧结晶,也是当今中国社会的精神内在,是无数中国人成长过程中必要的学习与传承文化内涵。大学生正处于步入社会前的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一步,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三观,进而引导真善美的个人行为,提升个人修养与道德品质,因此,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
期刊
随着冬至的到来,渭北平原气温骤降。懒懒的阳光已不再露脸,不知何时早已躲进厚厚的云里面,雾霾开始肆虐人类的健康,各种感冒迭然而之。“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作为二十四节气的传统节日,人们倍加重视,不仅对来年美好生活充满期许,而且对已故之人怀有深深的思念。我怀着殷切的期盼,默默希望从此日子一天比一天长,阳光一天比一天多,生活一天比一天美。  昨日在商户买了一条裤子,回家后总觉得有点小问题,晚上出去更
期刊
摘要:传统文化作为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当前,由于新兴文化的发展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传统文化的宣扬与传承受到了严重阻碍。初中时期是学生身心快速成长时期,将传统文化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不但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成绩得以良好提升,同时也能够让他们在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体悟中,获得更多的品质和精神收获,进而促使其更加健康和全面成长。据此,本文就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
期刊
摘要: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经过了五千年的岁月变革,形成了独属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在中职服装专业中,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注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应用,更好地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职服装专业 传统文化 传承与应用  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民族文化。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于服装的设计也有了一定的需求量。在中职服装专业的教学中,教
期刊
摘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与积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现代教育的重大使命与责任。特别是在如此重视德育教育的今天,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丰富中职学生的精神世界,并促使中职学生自觉担起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基于此,本文对中职语文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结合展开积极探索,以期为中职语文教学提供一定的有益借鉴。  关键词:中职语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