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词创作中的美学原理

来源 :颂雅风·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lhl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一种文学体裁,创作一首诗词的基础在于“体验”。美感经验的积累是诗词创作的前提,没有美感经验,就没有“美”,也就不可能创作出“美”的作品。体验的前提、过程和成型也就是美学中显现、赋形和诗性言说的过程。
  关键词:诗词创作 美学 体验 格律
  一位戏曲理论家曾说过,和话剧相比,“戏曲不是把米做成饭,而是把米酿成酒。”这位戏曲理论家的比喻也可以用于诗与文的区别上。清代一位诗人曾对此做过精准的形容:“饭不变米形,酒形质尽变。噉饭则饱,可以养生,可以尽年,为人事之正道;饮酒则醉,忧者以乐,喜者以怨,有不知其所以然者。”诗词的魅力便在于此,虽短小精悍却包罗万象;虽片言只语,却意蕴深厚。诗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灿烂的一笔,数百乃至上千年前迁客骚人们用如椽巨笔绘就的煌煌墨章放在今天依然耀眼夺目、高山仰止。
  王国维在论述元杂剧时曾做过精辟的总结,“元剧最佳之处,不在其思想结构,而在其文章。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王氏在此后还特意加一句:“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由此还生发出了他著名的“三重意境”论,体现了诗词创作的终极要求——意境。那么,一首诗词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有无规律可循呢?
  我认为,创作一首诗或词,其核心在于“体验”。“体验”有三个步骤,即“体验”的前提、过程和成型。
  一、是“体验”的前提
  诗人的人品修养和眼界胸怀决定了其作品的深浅与高低,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注重积累,提升内在修养,同时注意观察生活、关注细节、观照情感,学会以小见大、于无声处听惊雷。缺乏内在感受和内在精神的人,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诗人。
  这就是所谓的“美感经验”。它是指审美活动发生时所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心醉神迷的瞬间经验状态。美感经验的积累是诗词创作的前提,没有美感经验,就没有“美”,也就不可能创作出“美”的作品。凡是好的作品,都是有内涵、有深度的作品,都是作者对生活、对人生有着深切体会的结果。
  例如宋代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上下阕一共讲了作者三次“听雨”的情景,但每次都不一样。少年时意气风发,听雨的地点在“歌楼”,心情是“红烛昏罗帐”,一切都那么惬意。这时的作者,丝毫没有感受到人生的艰难和人心的险恶。到了“壮年”,听雨的地点成了“客舟中”,非但没有寓所要在舟中颠簸,且是“客”舟,身在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这时的心情就变成了“断雁叫西风”,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寥廓、怅然的场景。作者从少年到壮年,一定经历了许许多多的酸甜苦辣,才会有如此的感慨。等到了中年或是老年,就又不一樣了,此时的作者还是听雨,但地点改在了“僧庐”,从意气风发变成了“鬓已星星也”,完全没有了当年的锐气和潇洒,取而代之的是对生活彻骨的感悟:悲欢离合总无情。随着时代与环境的不同,人们的审美观点也随之发生着改变,没有不变的“美”,也没有所谓的“美”本身。所以作者三次听雨,却听出了三种不同的人生境遇。
  二、是“体验”的过程
  即叶嘉莹先生说的发挥“兴发感动之作用”,她简称为“能感之”。有了具有内在价值的主体条件,有了能感之心,使心与物互动,放开全部感官去捕捉诗意,物我相融、物我相生,将事物的核心之美提炼出来。
  再如明代著名诗人高启的《梅花》一诗。虽是写梅花的诗,但全诗没有一个字提到“梅”,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作者在看梅花,梅花也在看着作者。在作者眼中,梅花已经不仅仅是一株花,而是仰卧雪山中的“高士”,是林下趁着月色走过来的“美人”,这不是和“料青山看我应如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吗?由物象衍生出去,发挥无穷的想象,没有单纯的描写梅花的“琼姿”,而是以“高士”“美人”比喻和自拟,作者在将自己全身心的放射出去的同时也收获了不一样的美感经验。
  三、是“体验”的成型
  也就是把被体验激发出来的想象、哲思、情感等,其通过构思的新巧和语言的贴切,把它们捕捉到诗里来,在纸面上诞生了一首好诗。
  这也就是美学中所谓的一件艺术作品从显现到赋形再到诗性言说的过程。想象的力量来自于“感”,来自于“体验”。“感”得越重,“体验”越深,“情”之积越厚,“想象”也就飞得越高。就如上面所提到的两首作品,作者能写出如此的煌煌墨章,首先需要有足够的审美经验,有足够的对人生的感悟。其次要有引发作者感悟的“物象”,即“听雨”和“赏梅”。再次,作者将自身投射出去,用心去感悟物象的特点,这时的物象也会给作者以反馈,“物我两生”乃至“物我两忘”。最后,作者运用其写作技巧,将眼中所观、心中所感落实到纸上。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首好诗,读来可以让人欢欣鼓舞,如饮甘醪。同样,能创作出一首自己满意的诗词,也不禁会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美感经验,不是亲身实践过的是不会体会到的。当下社会,是一个缺乏诗性的社会,在种种快餐文化的侵蚀下,人们已经很少会安静的坐下来,香茗一盏,枯灯一豆,认真的研究“诗”了。吟诗填词在当下社会语境中是否还有意义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命题,但是,审美的第一要义就是要无功利性,从只言片语中捕捉汉字之美、国学之韵,获得畅快一时的美感体验,已经足够了。
  结语
  除此之外,在诗词的创作过程中,格律也是很重要的。在艺术形式上,楚辞汉赋、唐诗宋词从萌芽时期的稚嫩残缺逐渐生成为鼎盛时期的成熟完满,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严密、固定的模式和体系,一旦突破它,便不再是它。古诗词的平仄格律形成了严格的规范程式,不讲平仄就不是律诗和词。现在部分作者认为格律是枷锁,要想创作出好的作品就应该突破格律的限制。殊不知这是对诗词艺术不了解所造成的误区。格律就是韵味,没有了韵味,诗也就不叫诗了。
  参考文献:
  [1]阿甲.生活的真实和戏曲表演艺术的真实[M].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编《中国戏曲理论研究文选》(上),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2](清)吴乔.答五季埜诗问[M].清诗话,中华书局,1963:27.
  [3]王国维.宋元戏曲考[M].见《王国维戏曲论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85.
  [4]刘家亮.略论中国戏曲之艺术本质及其发展实践[J].戏曲艺术,2002(4).
  作者单位:山东艺术学院戏剧学院
其他文献
教师这份职业是平凡而伟大的,虽然没有惊天动地、气贯长虹的壮举,却是充实、快乐和踏实的,有的只是浸润在日常事务中的细水无声。面对课堂上或天真或沉静或淘气的脸庞,我常被感染,俯下身来,时常有新的发现。  一、以诚相待,静待花开  在我的眼中,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他们身上有着不计其数、丰富多彩的故事。他们就像一本读不完的书,时刻充满惊喜与感动,令人回味无穷。对我而言,我很愿意翻阅这本色彩斑斓,记录
期刊
摘要:词自五代时期经唐发展至宋,形成了完整的发展脉络,词至宋代而呈繁荣之势。东坡词作为宋代文人词宝库中的瑰宝,为宋代词坛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对东坡词风格的研究中,“大江东去”的豪放是稳居榜首的字眼。作为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其词作有着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东坡 婉约 豪放 哲学精神  一、东坡词概述  清代大词人朱彝尊说:“世人言词,必称北宋。”“宋代是词的时代,而苏轼是宋词的第一张名片。无论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和教育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的宣扬与传承愈发受人关注,这也为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古诗词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但能够扩展学生的文化储备,同时对于学生人文意识以及人文素养的增强起到了巨大的指引作用。但由于我国传统文化内涵较为丰富和深刻,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语文教师应当重视古诗词阅读教学方式的优化,将群文阅读渗入于教学之中,进而推动
期刊
摘要:在倡导坚定文化自信的今天,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语文课程是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上有着独特的优势。但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究和实践的问题。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职语文 传承  高职院校通常以专业课程为重,而语文在大部分专业当中属于基础性质的课程,难以对学生专业水平
期刊
重楼高耸,欲接云霄;飞檐挑角,天工之巧。城墙峭拔,巍巍壮观,敌台垛口,增古城之威严;两侧女墙,衬明城之伟岸。城楼碧瓦雕檐,宏伟轩昂;城墙青砖漫砌,格调清雅。  青砖包裹,千年颜色未改;红砖内砌,万代赤心不变;中有筋柱,足以支撑百代;底座基石,可保坚毅永驻。敌台已怀包容之心,思接八方远来之客;垛口永含盼望之意,情送四海归去之朋。脉脉女墙,伸手挽留嘉賓,大可驻足停歇,极目远眺,可览世上风物;巍巍城楼,
期刊
摘要:学习古诗词,是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绝好途径,重视古诗词教学,对形成学生良好的語文素养至关重要。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古诗词教学越来越引起众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找准连接点,整合相关资源,拓展学生阅读视野,邂逅美丽古诗。  关键词:整合 想象 方法  用方块字连缀而成的中国古诗文,洋溢着一种独具魅力的灵性风韵,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最具中国特色、最纯净的中国文化。小学教育应充分利
期刊
音乐不仅可以借助优美的声音使人产生愉悦的心情,同时还可以激发人们的热情。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鲜明的音乐形象生动地反映和影响着人的思想感情。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浸入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审美体验的积淀,使其产生巨大的行为力量。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唱歌综合课唱出德育的乐音  小学音乐课本(包括补充歌曲)中90%以上的歌曲思想性较强,德育功能突出。其中大部分为歌颂祖国人
期刊
摘要: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古诗词语言凝练,具有很高的概括性和艺术性,我们在鉴赏时需要反复推敲和琢磨,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古诗词鉴赏需要品其意、悟其情,深度品味诗歌中蕴含的文化意境和文化品格,这是新时期语文诗歌教学的新方向。夔州是历史名城,民间也有把它称之为“诗城”的说法,有很多大诗人留下了歌咏夔州的古诗词。本文主要是搜集了和夔州相关的古诗词,分析了
期刊
摘要: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代表,具有深厚悠长的文化意蕴和别具一格的文学特征,透过简短而节奏化的语句,流露出真情实意,通过精髓而真切的字眼,体现出古人思想境界的高度。古诗词将思想文化与精神情感相互融会贯通,铸就了经典文学的历史地位,是每一个中国人,乃至所有学习中文的人,都需要且必须要了解和学习的内容,这足以证明了古诗词的文学价值和文化影响。因此,学会吟唱与鉴赏古诗词,就成为了至关重要的能力与
期刊
鲁迅先生曾在《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对小说《离婚》有这样的评价,它“脱离了外国作家的影响,技巧稍为圆熟,刻画也稍加深刻”。实际上作为先生的最后一篇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小说,《离婚》要比以前的作品更为深刻地展示了辛亥革命以后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农村的现实。将言语上的冲撞、行为上的抗击视为改革,本身就荒诞且可笑,这就让那些反对改革之人更加容易抓住把柄、一举击破、万劫不复。然而这种毒害并没有结束,反而在变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