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来源 :颂雅风·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fya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与积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现代教育的重大使命与责任。特别是在如此重视德育教育的今天,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丰富中职学生的精神世界,并促使中职学生自觉担起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基于此,本文对中职语文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结合展开积极探索,以期为中职语文教学提供一定的有益借鉴。
  关键词:中职语文 中国传统文化 文言文教学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中国上下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产生并发展,涉及到民族精神、传统思想观念以及良好的道德修养等方方面面,对当代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有着重要影响。语文学科作为中职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构成要素,更是传递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与思想的重要载体。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充分融合,能够充分体现传统文化本身的教育作用,同时促使中职学生不断继承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一、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关键在于对语文教材充分利用,深层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素材。以教材内容为载体,向学生传递传统文化思想。在当前使用的中职语文教材中,编写人员已经考虑到这一点,并在教材内容中融入了如古诗词等在内的传统文化素养。古诗词作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背景下所形成的文化产物,作者以此来描写美景、抒发心境。教师在将传统文化融合于中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深入研读现行语文教材,挖掘、利用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促使中职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逐渐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例如,在教学韩愈的《师说》这篇古文时,教师可通过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讲解,引导学生形成谦虚、不耻下问、勤勉好学的良好品质。
  二、深入剖析文言文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文言文教学作为语文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构成要素,同时也是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往的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只是一味地苛求以字词的掌握作为教学的重点。然而这种教学模式,很难吸引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注意力,甚至会挫伤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排斥心理。所以,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首先要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等,如此不仅能够唤起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探索欲,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章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思想,以帮助中职学生树立向上的人生价值观。例如,在学习中职语文拓展模块《游褒禅山记》这篇古文时,教师可在课前搜集、整理一些关于北宋朝代及作者王安石的教学资料,并做成教学课件在课堂上播放,并引导学生结合文言文内容及时代背景,总结王安石的个人形象——饱经挫折、饱受质疑,依旧寻求变法之道,以求国家的长治久安,由此激励学生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怀。
  三、强化朗读教学,感受古典之美
  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遗留下来数量不菲的诗词歌赋,并得以广泛传播与弘扬。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用字巧妙、辞藻流畅、意境优美。因此,教师在开展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可组织诗词朗诵活动,通过反复诵读,学生自然而然理解诗词中的深刻含义,并能够细细品味其中的文化内涵。所以,教师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可有针对性地选取一些名篇、名句等,供学生诵读,并要求其记忆。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深化对文章的感悟,从而进一步探究文章背后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浸润中,陶冶个人情操,形成良好的个人修为。
  四、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教师还可积极组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以此为契机,强化传统文化的渗透。具体来讲,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搜索、民间采风、社会走访等形式,搜集、整理当地名胜古迹、民间艺术形式以及人情风土等的相关视频、音频以及图像文字等,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所在地的优秀传统文化;另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借助互联网平台,互相展示、分享、切磋自己的语文实践成果,实现传统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例如,借助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搜索、民间调查等渠道,整理相关资料,并以手抄报的形式进行展示,通过这种开放式的活动形式,不仅能够唤起学生的探索热情,还可促使学生通过对语文实践活动的积极投入,更加深入认识、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结语
  总而言之,中职语文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充分融合,能够有效促进中职学生形成良好的个人修养,提升中职学生的道德情操。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利用多种途径,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与中职语文教学的融合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雪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语文实践教学路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57).
  [2]高建立.淺谈如何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的优秀教育思想[J].中学语文教育,2013(7).
  作者单位:南充师范学校
其他文献
摘要:学习古诗词,是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绝好途径,重视古诗词教学,对形成学生良好的語文素养至关重要。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古诗词教学越来越引起众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找准连接点,整合相关资源,拓展学生阅读视野,邂逅美丽古诗。  关键词:整合 想象 方法  用方块字连缀而成的中国古诗文,洋溢着一种独具魅力的灵性风韵,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最具中国特色、最纯净的中国文化。小学教育应充分利
期刊
音乐不仅可以借助优美的声音使人产生愉悦的心情,同时还可以激发人们的热情。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鲜明的音乐形象生动地反映和影响着人的思想感情。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浸入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审美体验的积淀,使其产生巨大的行为力量。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唱歌综合课唱出德育的乐音  小学音乐课本(包括补充歌曲)中90%以上的歌曲思想性较强,德育功能突出。其中大部分为歌颂祖国人
期刊
摘要: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古诗词语言凝练,具有很高的概括性和艺术性,我们在鉴赏时需要反复推敲和琢磨,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古诗词鉴赏需要品其意、悟其情,深度品味诗歌中蕴含的文化意境和文化品格,这是新时期语文诗歌教学的新方向。夔州是历史名城,民间也有把它称之为“诗城”的说法,有很多大诗人留下了歌咏夔州的古诗词。本文主要是搜集了和夔州相关的古诗词,分析了
期刊
摘要: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代表,具有深厚悠长的文化意蕴和别具一格的文学特征,透过简短而节奏化的语句,流露出真情实意,通过精髓而真切的字眼,体现出古人思想境界的高度。古诗词将思想文化与精神情感相互融会贯通,铸就了经典文学的历史地位,是每一个中国人,乃至所有学习中文的人,都需要且必须要了解和学习的内容,这足以证明了古诗词的文学价值和文化影响。因此,学会吟唱与鉴赏古诗词,就成为了至关重要的能力与
期刊
鲁迅先生曾在《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对小说《离婚》有这样的评价,它“脱离了外国作家的影响,技巧稍为圆熟,刻画也稍加深刻”。实际上作为先生的最后一篇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小说,《离婚》要比以前的作品更为深刻地展示了辛亥革命以后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农村的现实。将言语上的冲撞、行为上的抗击视为改革,本身就荒诞且可笑,这就让那些反对改革之人更加容易抓住把柄、一举击破、万劫不复。然而这种毒害并没有结束,反而在变本
期刊
摘要: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一种文学体裁,创作一首诗词的基础在于“体验”。美感经验的积累是诗词创作的前提,没有美感经验,就没有“美”,也就不可能创作出“美”的作品。体验的前提、过程和成型也就是美学中显现、赋形和诗性言说的过程。  关键词:诗词创作 美学 体验 格律  一位戏曲理论家曾说过,和话剧相比,“戏曲不是把米做成饭,而是把米酿成酒。”这位戏曲理论家的比喻也可以用于诗与文的区别上。清
期刊
摘要:中国是当今世界仅存的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文化渊源流传而又一脉相承,经过多个时代的变迁沉淀,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是无数华夏先贤的智慧结晶,也是当今中国社会的精神内在,是无数中国人成长过程中必要的学习与传承文化内涵。大学生正处于步入社会前的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一步,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三观,进而引导真善美的个人行为,提升个人修养与道德品质,因此,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
期刊
随着冬至的到来,渭北平原气温骤降。懒懒的阳光已不再露脸,不知何时早已躲进厚厚的云里面,雾霾开始肆虐人类的健康,各种感冒迭然而之。“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作为二十四节气的传统节日,人们倍加重视,不仅对来年美好生活充满期许,而且对已故之人怀有深深的思念。我怀着殷切的期盼,默默希望从此日子一天比一天长,阳光一天比一天多,生活一天比一天美。  昨日在商户买了一条裤子,回家后总觉得有点小问题,晚上出去更
期刊
摘要:传统文化作为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当前,由于新兴文化的发展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传统文化的宣扬与传承受到了严重阻碍。初中时期是学生身心快速成长时期,将传统文化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不但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成绩得以良好提升,同时也能够让他们在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体悟中,获得更多的品质和精神收获,进而促使其更加健康和全面成长。据此,本文就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
期刊
摘要: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经过了五千年的岁月变革,形成了独属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在中职服装专业中,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注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应用,更好地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职服装专业 传统文化 传承与应用  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民族文化。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于服装的设计也有了一定的需求量。在中职服装专业的教学中,教
期刊